正史 三傢註史記   》 捲五十八梁孝王世傢第二十八      裴駰 Pei Yin    司馬貞 Sima Zhen    張守節 Zhang Shoujie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後也。
  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參;次子勝。正義漢書“勝”作“揖”。又云“諸姬生代孝王參、梁懷王揖”。言諸姬者,衆妾卑賤,史不書姓,故云諸姬也。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為代王,【集解】:徐廣曰:“都中都。”【正義】:括地志雲:“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十二裏。”以參為太原王,【集解】:徐廣曰:“都晉陽。”【正義】:括地志雲:“並州太原地名大明城,即古晉陽城。智伯與韓魏攻趙襄子於晉陽,即此城是也。”以勝為梁王。【集解】:徐廣曰:“都睢陽。”【索隱】:漢書梁王名揖,蓋是矣。按:景帝子中山靖王名勝,是史記誤耳。【正義】:括地志雲:“宋州宋城縣在州南二裏外城中,本漢之睢陽縣也。漢文帝封子武於大梁,以其卑濕,徙睢陽,故改曰梁也。”二歲,徙代王為淮陽王。【集解】:徐廣曰:“都陳。”【正義】:即古陳國城也。以代盡與太原王,號曰代王。參立十七年,孝文後二年卒,謚為孝王。子登嗣立,是為代共王。立二十九年,元光二年卒。子義立,是為代王。十九年,漢廣關,以常山為限,而徙代王王清河。【集解】:徐廣曰:“都清陽。”【正義】:括地志雲:“清陽故城在貝州清陽縣西北八裏也。”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
  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謚為梁懷王。懷王最少子,愛幸異於他子。其明年,徙淮陽王武為梁王。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梁王自初王通歷已十一年矣。【索隱】:謂自文帝二年初封代,後徙淮陽,又徙梁,通數文帝二年至十二年徙梁為十一年也。
  梁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國。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後亦然。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吳楚先擊梁棘壁,【集解】:文穎曰:“地名。”【索隱】:按:左傳宣公二年,宋華元戰於大棘。杜預雲在襄邑東南,蓋即棘壁是也。正義括地志雲:“大棘故城在宋州寧陵縣西南七十裏。”殺數萬人。梁孝王城守睢陽,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以距吳楚。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漢中分。【集解】:漢書音義曰:“梁所虜吳楚之捷,略與漢等。”明年,漢立太子。其後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集解】:徐廣曰:“在陳留圉縣。”駰案:司馬彪曰“圉有高陽亭”也。【索隱】:圉縣屬陳留。高陽,鄉名也。註引司馬彪者,出續漢書郡國志也。四十餘城,皆多大縣。
  孝王,竇太後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於是孝王築東苑,【索隱】:築謂建也。白虎通雲:“苑所以東者何?蓋以東方生物故也。”方三百餘裏。索隱蓋言其奢,非實辭。或者梁國封域之方。【正義】:括地志雲:“兔園在宋州宋城縣東南十裏。葛洪西京雜記雲‘梁孝王苑中有落猿岩、棲竜岫、雁池、鶴洲、鳧島。諸宮觀相連,奇果佳樹,瑰禽異獸,靡不畢備’。俗人言梁孝王竹園也。”廣睢陽城七十裏。【索隱】:蘇林雲:“廣其徑也。”太康地理記雲:“城方十三裏,梁孝王築之,鼓倡節杵而後下和之者,稱睢陽麯。今踵以為故,所以樂傢有睢陽麯,蓋采其遺音也。”大治宮室,為衤復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裏。集解徐廣曰:“睢陽有平臺裏。”駰案:如淳曰“在梁東北,離宮所在也”。晉灼曰“或說在城中東北角”。索隱如淳雲:“在梁東北,離宮所在”者,按今城東二十裏臨新河,有故臺址,不甚高,俗雲平臺,又一名脩竹苑。西京雜記雲“有落猿岩、鳧洲、雁渚,連亙七十餘裏”是也。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索隱】:漢官儀曰:“天子法駕三十六乘,大駕八十一乘,皆備千乘萬騎而出也。”東西馳獵,擬於天子。出言■,入言警。【索隱】:漢舊儀雲:“皇帝輦動稱警,出殿則傳蹕,止人清道。”言出入者,互文耳,入亦有蹕。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東遊說之士。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公孫詭多奇邪計,【索隱】:周禮“有奇邪之人”,鄭玄雲“奇邪,譎怪非常也,奇音紀宜反,邪音斜”也。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梁號之曰公孫將軍,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索隱】:如淳雲:“巨亦大,與大百萬同也。”韋昭雲:“大百萬,今萬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駟馬,迎梁王於關下。集解鄧展曰:“但將駟馬往。”瓚曰:“稱乘輿駟馬,則車馬皆往,言不駕六馬耳。天子副車駕駟馬。”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後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射禽獸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正義】:著,竹略反。籍謂名簿也,若今通引出入門也。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十一月,上廢慄太子,竇太後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索隱】:袁盎雲“漢傢法周道立子”,是有所關涉之說於帝也。一云關者,隔也。引事而關隔,其說不得行也。竇太後義格,【集解】:如淳曰:“鰟閣不得下。”【索隱】:張晏雲“格,止也”。服虔雲“格謂格閣不行”。蘇林音閣。周成雜字“鰟閣也”。通俗文雲“高置立鰟棚雲鰟閣”。字林音紀,又音詭也。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索隱】:謂意疑梁刺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使者責二千石急,梁相軒丘豹【正義】:姓軒丘,名豹也。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後,然後得釋。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集解】:漢書音義曰:“茅蘭,孝王臣。”說王,使乘布車,【集解】:張晏曰:“布車,降服,自比喪人。”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後泣曰:“帝殺吾子1景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於闕下,謝罪,然後太後、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鼕,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索隱漢書作“梁山”。述徵記雲“良山際清水”。今壽張縣南有良山,服虔雲是此山也。【正義】:括地志雲“梁山在鄆州壽張縣南三十五裏”,即獵處也。有獻牛,足出背上,【索隱】:張晏雲:“足當處下,所以輔身也;今出背上,象孝王背朝以幹上也。北者,陰也。又在梁山,明為梁也。牛者,醜之畜,衝在六月。北方數六,故六月六日薨也。”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曰孝王。【索隱】:述徵記:“碭有梁孝王之塚。”
  孝王慈孝,每聞太後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寢,常欲留長安侍太後。太後亦愛之。及聞梁王薨,竇太後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1景帝哀懼,不知所為。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索隱】:長子買,梁共王。子明,濟川王。子彭離,濟東王。子定,山陽王。子不識,濟陰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於是奏之太後,太後乃說,為帝加壹餐。
  梁孝王長子買為梁王,是為共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
  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他財物稱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為平王。
  梁平王襄【索隱】:漢書作“讓”。十四年,母曰陳太後。共王母曰李太後。李太後,親平王之大母也。而平王之後姓任,曰任王後。任王後甚有寵於平王襄。初,孝王在時,有罍樽,【集解】:鄭德曰:“上蓋刻為雲雷象。”【索隱】:應劭曰:“詩云‘酌彼金罍’。罍者,畫雲雷之象以金飾之。”直千金。孝王誡後世,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任王後聞而欲得罍樽。平王大母李太後曰:“先王有命,無得以罍樽與人。他物雖百巨萬,猶自恣也。”任王後絶欲得之。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賜任王後。李太後大怒,漢使者來,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後遮止,閉門,李太後與爭門,措指,【集解】:晉灼曰:“許慎雲‘措,置’。字藉以為笮。”【索隱】:措音迮,側格反。漢書王陵傳“迫迮前隊”,皆作此字。說文雲“笮,迫也”。謂為門扇所笮。遂不得見漢使者。李太後亦私與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亂,【正義】:張先生舊本有“士”字,先生疑是衍字,又不敢除,故以硃大點其字中心。今按: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是士人,太後與通亂,其義亦通矣。而王與任王後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後,李太後內有淫行,亦已。後病薨。病時,任後未嘗請病;薨,又不持喪。
  元朔中,睢陽人類犴反者,【索隱】:韋昭雲“犴音岸”。按:類犴反,人姓名也。反字或作“友”。人有辱其父,而與淮陽太守客出同車。太守客出下車,類犴反殺其仇於車上而去。淮陽太守怒,以讓梁二千石。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執反親戚。反知國陰事,乃上變事,具告知王與大母爭樽狀。時丞相以下見知之,欲以傷梁長吏,其書聞天子。天子下吏驗問,有之。公卿請廢襄為庶人。天子曰:“李太後有淫行,而梁王襄無良師傅,故陷不義。”乃削梁八城,梟任王後首於市。梁餘尚有十城。襄立三十九年卒,謚為平王。子無傷立為梁王也。
  濟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索隱】:地理志桓邑闕。孝景中六年為濟川王。七歲,坐射殺其中尉,漢有司請誅,天子弗忍誅,廢明為庶人。遷房陵,地入於漢為郡。
  濟東王彭離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東王。二十九年,彭離驕悍,無人君禮,昏暮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十人行剽殺人,取財物以為好。【集解】:如淳曰:“以是為好喜之事。”所殺發覺者百餘人,國皆知之,莫敢夜行。所殺者子上書言。漢有司請誅,上不忍,廢以為庶人,遷上庸,地入於漢,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山陽王。九年卒,無子,國除,地入於漢,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不識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陰王。一歲卒,無子,國除,地入於漢,為濟陰郡。
  太史公曰:梁孝王雖以親愛之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傢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財貨,廣宮室,車服擬於天子。然亦僭矣。
  褚先生曰:臣為郎時,聞之於宮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稱道之也。竊以為令梁孝王怨望,欲為不善者,事從中生。今太後,女主也,以愛少子故,欲令梁王為太子。大臣不時正言其不可狀,阿意治小,私說意以受賞賜,非忠臣也。齊如魏其侯竇嬰之正言也,【索隱】:竇嬰、袁盎皆言如周傢立子,不合立弟。何以有後禍?景帝與王燕見,侍太後飲,景帝曰:“千秋萬歲之後傳王。”太後喜說。竇嬰在前,據地言曰:“漢法之約,傳子適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1於是景帝默然無聲。太後意不說。
  故成王與小弱弟立樹下,取一桐葉以與之,曰:“吾用封汝。”周公聞之,進見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與戲耳。”周公曰:“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於是乃封小弟以應縣。【索隱】:此說與晉係傢不同,事與封叔虞同,彼雲封唐,此雲封應,應亦成王之弟,或別有所見,故不同。【正義】:括地志雲:“故應城,故應鄉也,在汝州魯山縣東四十裏。”呂氏春秋雲“成王戲削桐葉為圭,以封叔虞”,非應侯也。又汲塚古文雲殷時已有應國,非成王所造也。是後成王沒齒不敢有戲言,言必行之。孝經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此聖人之法言也。今主上不宜出好言於梁王。梁王上有太後之重,驕蹇日久,數聞景帝好言,千秋萬世之後傳王,而實不行。
  又諸侯王朝見天子,漢法凡當四見耳。始到,入小見;到正月朔旦,奉皮薦璧玉賀正月,法見;後三日,為王置酒,賜金錢財物;後二日,復入小見,辭去。凡留長安不過二十日。小見者,燕見於禁門內,飲於省中,非士人所得入也。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歲。入與人主同輦,出與同車。示風以大言而實不與,令出怨言,謀畔逆,乃隨而憂之,不亦遠乎!非大賢人,不知退讓。今漢之儀法,朝見賀正月者,常一王與四侯俱朝見,十餘歲一至。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見,久留。鄙語曰“驕子不孝”,非惡言也。故諸侯王當為置良師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韓長孺等,敢直言極諫,安得有患害!
  蓋聞梁王西入朝,謁竇太後,燕見,與景帝俱侍坐於太後前,語言私說。太後謂帝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索隱】:殷人尚質,親親,謂親其弟而授之。周人尚文,尊尊,謂尊祖之正體。故立其子,尊其祖也。其義一也。安車大駕,用梁孝王為寄。”景帝跪席舉身曰:“諾。”罷酒出,帝召袁盎諸大臣通經術者曰:“太後言如是,何謂也?”皆對曰:“太後意欲立梁王為帝太子。”帝問其狀,袁盎等曰:“殷道親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質,質者法天,親其所親,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長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孫。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於公何如?”皆對曰:“方今漢傢法周,周道不得立弟,當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與弟。弟受國死,復反之與兄之子。弟之子爭之,以為我當代父後,即刺殺兄子。以故國亂,禍不絶。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臣請見太後白之。”袁盎等入見太後:“太後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終,欲誰立?”太後曰:“吾復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禍,禍亂後五世不絶,小不忍害大義狀報太後。太後乃解說,即使梁王歸就國。而梁王聞其義出於袁盎諸大臣所,怨望,使人來殺袁盎。袁盎顧之曰:“我所謂袁將軍者也,公得毋誤乎?”刺者曰:“是矣1刺之,置其劍,劍著身。視其劍,新治。問長安中削厲工,工曰:“梁郎某子【索隱】:謂梁國之郎,是孝王官屬。某子,史失其姓名也。來治此劍。”以此知而發覺之,發使者捕逐之。獨梁王所欲殺大臣十餘人,文吏窮本之,謀反端頗見。太後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憂之,問公卿大臣,大臣以為遣經術吏往治之,乃可解。於是遣田叔、呂季主往治之。此二人皆通經術,知大禮。來還,至霸昌廄,【正義】:括地志雲:“漢霸昌廄在雍州萬年縣東北三十八裏。”取火悉燒梁之反辭,但空手來對景帝。景帝曰:“何如?”對曰:“言梁王不知也。造為之者,獨其幸臣羊勝、公孫詭之屬為之耳。謹以伏誅死,梁王無恙也。”景帝喜說,曰:“急趨謁太後。”太後聞之,立起坐餐,氣平復。故曰,不通經術知古今之大禮,不可以為三公及左右近臣。少見之人,如從管中闚天也。
  【索隱述贊】文帝少子,徙封於梁。太後鍾愛,廣築睢陽。旌旂警蹕,勢擬天王。功扞吳楚,計醜孫羊。竇嬰正議,袁盎劫傷。漢窮梁獄,冠蓋相望。禍成驕子,致此猖狂。雖分五國,卒亦不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二十四史
史記索隱序史記索隱後序三皇本紀
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論例史記集解序
史記正義佚序太史公書名考捲一五帝本紀第一
捲二夏本紀第二捲三殷本紀第三捲四周本紀第四
捲五秦本紀第五捲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捲七項羽本紀第七
捲八高祖本紀第八捲九呂太後本紀第九捲一十孝文本紀第十
捲一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捲一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捲一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捲一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第二捲一十五六國年表第三捲一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