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 從雅典到北京   》 第66節:倫敦後來居上(6)      戴維·米勒 D.W.Miller

  倫敦的競選陣營由43歲的芭芭拉o卡薩尼(Barbara Cassani)領導,她曾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商業女強人。儘管芭芭拉o卡薩尼對廉價航空公司GO的管理有傑出的成績,使她在賣出GO的時候大賺了一筆,但是,她仍然受睏於日漸喧囂的批評之中。2004年早春,塞巴斯蒂安o科接替了她的職位,毫無疑問,塞巴斯蒂安o科任重道遠。每次,人們都會用前任領導人在場館建設,特別是溫布裏場館建設項目上表現出的無能來提醒他。當時芭芭拉o卡薩尼不能在東倫敦建成一座全新的體育館,因而把田徑錦標賽的主辦權拱手"讓"給了法國。另外一方面,一些統計數據深深鼓舞了塞巴斯蒂安o科,而其他候選城市對此也非常重視。這組數據來自過去6年對在英國舉辦的16場世界及歐洲賽事的統計,數據表明:英國每投資1歐元,就會在?濟上創造7歐元。
  國傢奧委會聯合會(ANOC)秘書長馬約拉爾(Feliciano Mayoral)意識到道德委員會對自己的密切關註,立刻嚮秘書處遞交了辭呈,藉以表明他作為馬德裏的競選負責者的強硬態度。丹尼斯o奧斯瓦爾德對外表示:"一個衹有50萬人口的城市太小,不足以支撐奧運會的到來,赫爾辛基怎麽可能再次舉辦奧運會呢?"2006年世界杯足球比賽的主要場館所在地萊比錫的候選機會因此番言論而被削弱。候選城市之間劍拔弩張,羅格給位於杜布羅夫尼剋的歐洲奧林匹剋委員會寫信,表示:"候選城市不應該再留意對方的活動,不要再爭論、指責。現在這個局面,我感到非常不滿。"
  在這個純潔、透明、面貌一新的組織內部,國際奧委會成員被禁止對候選城市進行訪問,評估委員會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當納瓦爾o埃爾o穆塔瓦基爾(Nawal El Moutawakel)成為評估委員會主席的時候,卻引起了一陣不安。1984年,這個優雅的摩洛哥人成為第一名獲得田徑錦標賽的非洲女性。她的道德水準毋庸置疑,但仍然有人懷疑她的能力,質疑她的評估報告是否能對那些不能親自前往勘查的人提供幫助。
  埃爾o穆塔瓦基爾在候選城市進行考察的時候,禮貌性地對5個領先城市及已經被執行委員會剔除的哈瓦那、伊斯坦布爾、萊比錫和裏約熱內盧表示贊揚。在她的評估報告裏,巴黎和馬德裏得分較高,而倫敦的交通係統受到嚴厲批評。報告還明確指出:紐約興建新體育館的計劃存在漏洞,而莫斯科的場館興建計劃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儘管紐約市長麥剋爾o布魯博格(Michael Bloomberg)在體育場館的興建方面表現得信心十足,衹是沒有從兩個選擇中决定出場館的選址所在而已,但和紐約市民對於申奧的態度卻大相徑庭。很多人都認為,這份報告偏嚮巴黎,但該報告的確沒有考慮到日常消費這個因素。如果對這個因素進行分析,馬德裏就可能排名首位,唯有在馬德裏旅客可以適應當地的生活水平。在美世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倫敦是歐洲消費水平最高的城市,莫斯科緊隨其後。紐約和巴黎在城市消費水平的世界排名裏面,分別排在第11名和第12名,馬德裏僅排在第45名。
  新加坡大會上,各種猜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傳,巴黎毫無疑問地成為奪標熱門。但在過去一個星期,甚至過去幾天的爭奪中,倫敦和馬德裏都縮小了與巴黎之間的差距,另外,人們也難以估計代表西班牙出席大會的國際奧委會終身榮譽主席薩馬蘭奇會對投票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其實,大傢對投票前候選城市陳述的性質都有共識,儘管陳述很難獲得新的支持票,但它很可能造成原來票數的流失。在1997年洛桑大會上,雅典的女代表在陳述時孤身奮戰,保住了雅典的支持票,而現在外界紛紛猜測巴黎會不會適得其反。在會議上,很多細節都會影響大局,例如塞巴斯蒂安o科引人入勝的演講即是如此。他提出,如果倫敦舉辦奧運會,將會給倫敦及國際奧委會帶來益處。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也到場表示支持。會前,布萊爾也接觸了無數的國際奧委會成員,嚮他們展示英國政府對申奧的高度支持。而巴黎的陳述則非常乏味,法國總統雅剋o希拉剋(Jacques Chirac)沒有很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倫敦擁有一個天生的勝利者--塞巴斯蒂安o科,他兩次展現了自己的才能,在這次演講中,他更加註重鼓舞人心,而非着重展現倫敦在技術上的卓越。
  首先進行第一輪投票。除了國際奧委會主席外,以下委員在自己的國傢遭淘汰之前,不具有投票權:法國人基利(Killy)和賽朗杜爾(Serandour),美國人德o弗朗茲、埃斯頓(Easton)和斯特維力剋(Robert Ctvrtlik),俄羅斯的斯米爾諾夫、塔爾皮斯切夫(Tarpischev)和波波夫,英國公主、裏迪和剋雷文(Philip Craven),西班牙的德博爾馮(l'Infante de Borbon Dona Pilar)和薩馬蘭奇。莫斯科在第一輪中被淘汰,紐約在第二輪被淘汰。在關鍵的第三輪投票中,倫敦以39票領先,馬德裏則以2票之差落後巴黎而慘遭淘汰。最後一輪中,倫敦以54票比50票戰勝巴黎,讓世界為之震驚。

    王承教等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何振梁序言第2節:中文版序言第3節:羅格序言第4節:初創(1)
第5節:初創(2)第6節:初創(3)第7節:來自希臘的導師(1)第8節:來自希臘的導師(2)
第9節:雅典(1)第10節:雅典(2)第11節:雅典(3)第12節:遠見傢(1)
第13節:遠見傢(2)第14節:巴黎(1)第15節:巴黎(2)第16節:冷戰,熱吵(1)
第17節:冷戰,熱吵(2)第18節:冷戰,熱吵(3)第19節:普萊西德湖(1)第20節:普萊西德湖(2)
第21節:莫斯科(1)第22節:莫斯科(2)第23節:莫斯科(3)第24節:改革(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