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66節:泰伯篇第八(7)      楊樹達 Yang Shuda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
  本篇曰:勇而無禮則亂。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君子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
  《後漢書?郭泰傳》曰: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性明知人,好奬訓士類。左原者,陳留人也,為郡學生,犯法,見斥。林宗嘗寓諸路,為設酒餚以慰之。謂曰:“昔顔涿聚,梁甫之巨盜,段幹木,晉國之大駔,卒為齊之忠臣,魏之名賢,尚不能無過,況其餘乎?慎勿恚恨,責躬而已。”原納其言而去。或有譏林宗不絶惡人者,對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原後忽更懷忿,結客,欲報諸生。其日林宗在學,原愧負前言,因遂罷去。後事露,衆人鹹謝服焉。
  又《陳寔傳》曰:時中常侍張讓權傾天下,讓父死,歸葬潁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甚恥之,寔乃獨吊焉。及後復誅黨人,讓感寔故,多所全宥。
  《荀子?臣道篇》曰: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賢,則案不肖也。人賢而不敬,則是禽獸也;人不肖而不敬,則是狎虎也。禽獸則亂,狎虎則危,災及其身矣。《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之謂也。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賢者則貴而敬之,不肖者則畏而敬之。賢者則親而敬之,不肖者則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而不害傷,則無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質也。
  《韓非子?說林下篇》曰:衛將軍文子見曾子,曾子不起而延於坐。席正,身見於奧。文子謂其禦曰:“曾子愚人也哉!以我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曾子不僇,命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逸周書?寤儆篇》曰:不驕不,(俗吝字。)時乃無敵。
  《韓詩外傳?捲三》曰: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衆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知,守之以愚者善;博文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說苑?敬慎篇》文同。)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不易得也。”
  ○子曰:“篤信好學。
  《子張篇》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守死善道。
  《春秋?宣公十七年》曰:鼕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𠔌梁傳》曰:其曰公弟叔肸,賢之也。其賢之,何也?宣弒而非之也。非之,則鬍為不去也?曰:兄弟也,何去而之?與之財,則曰:“我足矣。”織履而食,終身不食宣公之食。君子以是為通恩也,以取貴乎《春秋》。《公羊》無傳。何註曰:稱字者,賢之。宣公篡立,叔肸不仕其朝,不食其祿,終身於貧賤。孔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此之謂也。
  《漢書?龔勝傳》曰:王莽既篡國,遣使者奉璽書大子師友祭酒印綬,安車駟馬迎勝,即拜,秩上卿。使者與郡太守縣長吏三老官屬行義諸生千人以上入勝裏緻詔。勝稱病篤,為牀室中戶西牖下,使者入戶緻詔,付璽書,奉印綬,內安車駟馬,以印綬就加勝身,勝輒推不受。勝自知不見聽,即謂門人高暉等:“吾受漢傢厚恩,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勝因敕以棺斂喪事。語畢,遂不復開口飲食,積十四日死,死時年七十九矣。贊曰:“守死善道,勝實蹈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