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國   》 第66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1)      陳季冰 Chen Jibing

  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
  如果說對中國的"唱衰"是由好幾個"變奏"組成的話,那麽與之相似,"唱強"中國的所謂"中國威脅論"則由幾個"重奏"構成。
  1.經濟威脅
  薩拉·邦焦爾尼(Sara Bongiorni)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記者,也是成千上萬美國家庭主婦之一,她說服傢人,從2005年元旦起在自己傢裏嘗試抵製"中國製造"。一年以後,薩拉感嘆說:"以後10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這種日子。"沒有中國商品的生活讓薩拉一傢的生活一團糟,她告訴大傢,沒有中國你也許不至於活不下去,"但是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大。"(《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載2005年12月20日《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轉引自2005年12月21日《參考消息》第1版。)2007年夏天,邦焦爾尼女士根據她家庭的這次"歷險"出版了《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一個家庭在全球化經濟中的生活歷險》(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一書。儘管書中有不少表達不滿的潛臺詞,出版商也為封面選擇了病態的黃色,但薩拉堅稱,她這樣做是出於一種科學探索精神,而不是出於恐華情緒。她把中國"踢"出傢門衹是為了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她想搞清楚一個問題:"中國製造"與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究竟緊密到何種程度?這裏面沒有任何意識形態或政治方面的意圖。她並不敵視中國,實際上,她自己身上就有中國血統。(見《不買"中國製造"過一年》,載2007年8月27日英國《金融時報》。)
  華盛頓國會山上的那些議員們很少有執着而可愛的薩拉身上這種勇氣,儘管她以身體力行得出的淺顯道理,見識廣博的議員們一定懂得更多、更深,但他們還是裝腔作勢地對中國的"不公平競爭"發出了越來越嚴厲的抨擊。
  針對來自中國的"經濟威脅",西方各界近年來從許多不同方面作出過汗牛充棟的評論。一般而言,對於像美國這樣的富裕國傢,這種"威脅"大致沿着下述邏輯展開:中國通過人為操縱壓低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賦予中國製造的産品以壓倒性競爭優勢,從而導致了美中之間的巨額貿易逆差;這又造成美國大量企業倒閉或外遷,數不清的就業崗位流失--中國人就是這樣"不光彩"地"竊走了美國人的飯碗"。類似的推理在其他西方富裕國傢同樣存在,法國政府統計機構估計,從1995年到2001年,法國每年平均有1.35萬個就業機會流嚮海外,據稱中國是最大的得益者。2004年法國地方選舉時,極右勢力的宣傳說:"中國已經剝光了我們身上所有的衣服,留下來的唯一遮羞布是'中國製造'"。
  根據持上述看法的人士估計,人民幣應當升值30%到40%,才能正確地反映真實幣值。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前首席經濟學家彼得·莫裏奇(Peter Morici)認為,中國政府對貨幣市場的幹預相當於給了中國的出口産品33%的補貼,這位任教於馬裏蘭大學的教授責問道:"如果這還不算是貿易中的不公平競爭,那麽美國財政部官員心目中的不公平競爭又是什麽呢?"莫裏奇還用聳人聽聞的口吻宣告,中國的入世協議是失敗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及它在貨幣、外國投資和其他行業奉行的政策,正在破壞世界貿易體係。世貿組織在中國重商主義的重壓之下最終可能會解體。"(轉引自2006年12月6日《參考消息》第4版。)但這種言論在WTO當傢人拉米(Pascal Lamy)總幹事聽來無異於天方夜譚,他在中國入世五周年之際對新華社記者說,"就市場開放和法規調整而言,中國較好地履行和實施了入世承諾。當然,事事不可能完美,中國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同時是一個發展中國傢,所以中國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無缺地履行承諾。但總的來說,中國的表現非常好,原因是中國使自己的改革議程與世貿組織規則進行了很好的結合……"(2006年11月30日《參考消息》第12版。)
  遺憾的是,拉米的評論並不能阻止美國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和格雷厄姆(Lindesy Graham)提出一項法案,要求聯邦政府與中國就幣值重估問題舉行談判。如果兩年後仍不見成效,美國將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物品徵收27.5%的關稅。2005年,有關這項法案的程序表决在參議院得到了63票支持,足以推翻布什總統的否决。(見《為什麽人民幣關係重大》,載2006年5月16日《參考消息》第4版。)而據美中貿易委員會的統計,本屆美國國會(2007年1月7日-2009年1月7日)的第一年裏提出的涉華法律提案已超過100條,其中大部分是針對中國的貿易、匯率、知識産權等的"大棒"。(見《美國國會"中國提案"包羅萬象》,載2008年2月21日《參考消息》第13版。)不過,即使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裏,除了想通過打口水仗贏得選票的政客外,真正內行的經濟界和學術界主流人士都不相信這種邏輯。在他們看來,上述推演過程中沒有一個環節是站得住腳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