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銅駝荊棘群魔舞--西晉的幾次宮廷政變(3)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楊駿大權獨攬,晉朝宗室極為不滿,特別是皇后賈南風,更是怒火衝天,她决心要把大權從楊駿手裏奪過來。
賈南風是權臣賈充之女。當年,晉武帝欲娶衛瓘的女兒為太子妃。賈充的妻子郭槐賄賂楊皇后,要她勸說晉武帝娶自己的女兒為太子妃。晉武帝認為,賈充的女兒個子矮孝皮膚黑,長得醜;衛瓘的女兒身材高、皮膚白,長得美。楊皇后再三請求。賈充的好友荀勖、馮紞等也都幫忙說好話,稱賈充的女兒長得美,且有纔德。於是晉武帝便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同意娶賈南風為太子妃。
賈南風比晉惠帝大兩歲,性格冷酷,善於玩弄權術。她還是太子妃的時候,就曾經因為吃醋殺過幾個太子的妾侍。有一次,她看到一個妾侍懷了孕,親手拿了一支戟擲到那個妾侍的肚子上,胎兒當即流産而死。晉武帝在世時,幾次要把這個狠毒的兒媳廢掉,可是有些大臣說嫉妒是婦女的常情,賈妃年輕,年歲大了慢慢會改好的。皇后楊芷也說:“賈妃的父親賈充對國傢有大功(司馬炎傾魏立晉,賈充出力尤多),我們不應該忘記。還是對她寬恕些吧1晉武帝這纔打消了廢掉賈妃的念頭。
可是賈南風不知道楊芷保護過她。她因為楊芷訓斥過她,還以為楊芷在晉武帝面前說她的壞話,因而恨之入骨。晉惠帝即位,賈後再也不願侍奉這個比自己還小兩歲的太後了。她想幹預朝政,又受到楊駿的阻礙,所以她處心積慮地要除掉楊氏父女。
楊駿也怕這個兇悍的賈後幹預朝政,他叫自己的外甥段廣作散騎常侍,執掌機密;以另一個外甥張劭為中護軍,統率禁軍。一切詔命都必須經楊駿同意,再到晉惠帝那兒辦個例行手續,入呈太後,然後行之,就是不讓賈後插手。
賈後可不是好欺侮的!她也緊鑼密鼓地準備政變。殿中中郎孟觀、李肇因不為楊駿重用,對楊駿十分不滿。賈後派其親信、黃門(宦官)董猛和孟觀、李肇私下聯絡,决定利用皇族來搞掉楊駿和楊太後。她先派李肇去遊說汝南王司馬亮,讓他舉兵討伐楊駿。汝南王是個草包,不敢出兵。李肇又去聯絡楚王司馬瑋。
都督荊州諸軍事的楚王司馬瑋,是晉惠帝的異母兄弟。這時他剛剛二十一歲,年紀不大,野心卻不校他接到賈後的密信,馬上一口答允。他寫了一個奏章要求調回京城來。楊駿素來忌憚楚王勇猛,對他在外手握重兵很不放心,就允許他入朝。楚王又聯絡都督揚州諸軍事的淮南王司馬允(也是晉惠帝的異母兄弟)。元康元年(291年)二月,兩人一起來到洛陽。
賈後一夥迅速做好一切準備。三月辛卯這一天夜裏,孟觀、李肇偽稱楊駿謀反,讓晉惠帝下詔討伐,命楚王司馬瑋和東安公司馬繇(司馬懿的孫子,官散騎常侍)率兵圍攻楊駿的府第。
楊駿聞變,急召衆官商議。太傅主簿朱振說:“這一定是賈後幹的事。現在應該先把雲竜門(皇宮正南門)放火燒起來,以威脅他們,要他們交出罪魁禍首。再打開萬春門(皇宮東門),把東宮內外的兵力發動起來,擁太子入宮,索取姦黨。如若不然,沒有別的辦法可以免難1楊駿雖然貪權,但卻懦弱無能。他猶豫不决地說:“雲竜門還是魏明帝時建造的,花了多少人工和錢財,這麽壯麗的門樓,燒掉豈不可惜。”
侍中傅祗原來就對楊駿不滿,見他這樣怯懦,便推說進宮看看形勢,起身便走。邊走還對同僚們說:“在這裏呆着幹什麽?皇宮裏面空着可不行1經他這麽一說,其他人也都起身走了。楊駿費盡心機,給文武百官加官晉爵,危急時刻卻全都跑得無影無蹤了。
楊駿的私黨左軍將軍劉豫率兵來救楊駿,半路上遇到右軍將軍裴頠,劉豫問他:“太傅現在何處?”裴頠是賈後的表弟,自然嚮着賈後。他騙劉豫說:“我剛纔在西掖門見到太傅,他乘車跟着皇上的使者走了,可能是到宮中認罪去了。”劉豫一聽慌了,忙問:“那我怎麽辦?”裴頠說:“我看你還是到廷尉(負責刑法的官吏)那裏去投案自首,等待皇上的寬恕吧1劉豫衹好丟下手下人馬,一個人垂頭喪氣地走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1) | 序言(2) | 目錄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 毒美人禍亂邦國(1) | 毒美人禍亂邦國(2) | 毒美人禍亂邦國(3) | 毒美人禍亂邦國(4)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 | 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