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丧家狗 Funeral home dog   》 无为而治(2)      李零 Li Ling

  孔子的处世哲学是,什么时候都应当以直道事人,邦有道,应该出来做官;邦无道,则应退隐。原则要坚持,命也不能丢。
  这段话可能是孔子仕卫期间所讲,即前495—前493年或前488—前485年。(史鱼和蘧伯玉)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慎言,对说话很讲究。他认为,该跟人交谈而不交谈,是“失人”;不该跟人交谈而交谈,是“失言”;真正聪明的人,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可与言而不与言”是属于隐瞒,“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是属于急躁。(失人和失言)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热爱生命,决不轻易玩命。但生命诚可贵,仁义价更高。他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苟活而损害仁,只会为了仁而毅然献身,这叫“杀身成仁”。(杀身成仁)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为仁,即如何做符合仁的事。孔子认为,首先是和该国的精英,最优秀的大夫,最讲仁的士,和他们搞好关系。这就像工匠要把活做好,先要把工具准备好。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提到“其大夫之贤者”是用“事”字,提到“其士之仁者”是用“友”字。可见,他是把子贡的身份看成“士”。“友”和“侑”有关,基本上是平行关系。西周金文,讲册命仪式,总有“右者”陪受命者出席,这种右者就是“友”。(子贡问仁)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答了四条:
  (1)“行夏之时”,是实行夏代的时令。古有“三正”之说,夏正建寅(孟春正月),殷正建丑(季冬十二月),周正建子(仲冬十一月)。春秋之世,晋用夏正,鲁用周正。今《大戴礼》有《夏小正》篇,原本别行,传说是夏代的月令。
  (2)“乘殷之辂”,“辂”,古书亦作“路”,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马车。驯化马和马车的发明,中亚和西亚都比中国早。《世本》说“奚仲作车”,似乎夏代已有马车。但中国最早的马车,从考古发现看,目前只有商代晚期的例证。
  (3)“服周之冕”,周人讲究穿戴,冠冕堂皇,帽子做得特别好。
  (4)“乐则《韶》、《舞(武)》”,古人说的“乐”,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是合三者而言之。俞樾考证,这里的“舞”当读为“武”(《群经平议》)。
  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也是《韶》、《武》并言。孔子喜欢古典音乐。西人常以“古典”称美希腊、罗马,但他们的古典音乐,其实并不古老,只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音乐。孔子时代,最有名的古典音乐有六种:一曰《云门》,为黄帝的音乐;二曰《咸池》,为唐尧的音乐;三曰《大韶》,为虞舜的音乐;四曰《大夏》,为夏禹的音乐;五曰《大濩》,为商汤的音乐;六曰《大武》,为周武王的音乐。六种音乐,孔子最喜欢《韶》,其次是《武》(《八佾》3.25)。他在齐国听《韶》乐,说“三月不知肉味”(《述而》7.14)。
  这四条,都属于制礼作乐。
  另外,孔子还补充说,有些坏东西,必须清除:
  一是“放郑声”。“放”是驱逐,这里指清除;“郑声”是流行音乐,和雅乐相反。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是郑、宋、卫、齐等国的通俗音乐,特别是与男欢女爱有关的音乐(《礼记?乐记》),孔子的评价是“淫”。“淫”是淫荡。古典音乐太高雅,老百姓听不懂也听不见,即使男欢女爱,也不是“淫”,君子听见的都是道德之音。流行音乐不一样,谁都心领神会,孔子讨厌,说这都是“淫”,不灭不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李零简介及自序(1)自序(2)自序(3)自序(4)
自序(5)为什么我要读《论语》(1)为什么我要读《论语》(2)孔子获罪的原因(1)
孔子获罪的原因(2)孔子的逻辑是服从领导(1)孔子的逻辑是服从领导(2)孔子喜欢木讷之人
在守信守时上中国不如西方孔子讲节约是心疼有钱有势人孔子两次提到好德如好色(1)孔子两次提到好德如好色(2)
孔子怎样做调查研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礼之用,和为贵(1)礼之用,和为贵(2)
孔子真的不在乎名吗?孔子提倡以德治国是幻想(1)孔子提倡以德治国是幻想(2)怎么消灭无耻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