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66節:第六章(7)      劉緒義 Liu Xuyi

  這種對君子要求後天的修養,又是先秦時期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因為它逐漸擺脫了原有的以出身和血統來衡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觀念。
  《君子陽陽》中的“君子”正是處於這一轉型時期,由於貴族地位的失落,而導致人心的混亂,食其祿而不理其事,在樂舞聲中麻醉自己,追求那種感官的刺激和享受。這種“君子”已經遠離了周人心目中原有的道德審美規範。
  真正的君子,也就如《詩經》中對君子所歌頌的那樣應該是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規範。《詩經》中,男人尚君子,女人尚賢淑。君子應有仁德操守節義,“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須儀表端正,言行舉止合乎禮儀規範,如《小雅》中所說“既見君子,樂且有儀”。君子的秉性須穩健謙和,溫和敦厚。就連《詩經》中的女君子,也是文雅、賢淑、識大體、守禮儀的。
  失落了貴族地位的君子,對於平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從此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於上流社會;而對於貴族來說,顯然是一種悲劇,他們除了加強自身修養外,僅靠自己的貴族身份是無法保住君子身份的。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貴之處、精華所在。可見,君子的內涵經歷了貴族地位加君子品德到貴族地位失落而側重於君子品德規範的變化轉型,《君子陽陽》中的君子則正提供了這樣一個轉型中的“君子”範例。
  揚之水:願藉一片水,合成兩片月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王風·揚之水
  如果遠望真的可以當歸的話,那麽這世界上就少了那無數的徵夫思婦,當然也就不會有盛唐邊塞詩的繁榮。
  盛唐的邊塞詩其實是一些白麵書生的想像或者遊歷的産物,那個時候是個什麽氣象?邊關萬裏,明月如照,國內是一派強盛和繁榮的景象呀,連手無縛雞之勢的李白、杜甫們都意氣風發地佩上一柄寶劍。就好比今天的什麽歌舞團也熱衷於赴邊關哨所做獻愛心義演,當作一次旅遊一樣,唐代的詩人也對邊塞趨之若騖。
  不過,這樣的好景卻並不多,更多的時候是邊關萬裏,冷月無聲,偶爾伴隨着幾聲凄厲的鳥鳴,令人毛骨悚然。人的心情就是這樣,越是豪情萬丈之時,什麽睏難都可以剋服,即便西出陽關無故人,照常要出;而越是情緒低落之時,再好的美景都令人卻步,你聽,“不知何處吹蘆菅,一夜徵人盡望鄉”。就是這樣的寫照。
  其實,邊關還是那個邊關,月也還是那樣的月,變了的衹是人的心情而已。
  戰爭雖然已經停止,但是守衛在邊關的士兵仍然不得不橫着戈矛站在冰涼的月光下,前方便是悠悠不斷的河水,在月夜裏緩緩地流着,是那麽得輕,是那麽得慢,哪像自己故鄉的黃河水呀,一泡尿的工夫,黃河就已遠去。這裏的水流平緩得那麽安逸,即便是一束小小的茅草、一根短短的荊條甚至一束蒲葉都漂不走。“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他們的人怎麽不跟我一起來守衛呢?憑什麽叫我們老死在這裏?我什麽時候才能夠回傢啊!我是這麽思念着親人,想我的親人一定也在盼望着我早早歸去。“今夜鄜州月,閨中衹獨看”,是啊,每一個徵夫的背後,似乎都站着一位思婦,誰不盼着能藉一片水,合成二片月呢?如今水是有了,可惜不是家乡的黃河水,而是這慢悠悠的江水,何時才能流到目的地,把家乡的月和我這邊的月合二為一啊。
  想當年,那種“伯也執殳,為王前軀”的場面,是何等慷慨;而今天子失政,諸侯異心,竟出現了“懷哉懷哉,曷月還歸”的急迫心理。前後的變化何其大也?
  孟子說,“知人而論世,讀詩以觀心”。要理解這其中的原因,還當透過這首《揚之水》來看。
  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周平王時被派遣往申、甫、許等地戍守的周地戍卒所作,描寫了將士久戍思歸的情感。故而《毛詩序》說此篇“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於母傢,周人怨思焉”。周平王的母親是申後,申侯之女,故稱申國為母傢。申國鄰楚,常被楚國侵伐,平王便派兵守衛申國。後人進一步解釋,說“申、許為中國門戶,楚不得申、許,北方未可窺也。今用重兵扼之,未始非東遷後之要務,然申於晉、鄭諸國為近,而於周差遠,平王既不能正申侯之罪,號令四方,復遣京旅遠戍仇國,衹覺侯國之民安堵如故,而王畿之民奔走不逞,更代無期,歸期莫卜,戍者所以怨也”。 大概是說平王不該厚此薄彼,來幫自己的親戚來守邊。這種情形大概與今天駐守伊拉剋的美國士兵一樣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