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著名翻譯傢林少華眼中的日本:落花之美   》 當餘秋雨“遇上”村上春樹(2)      林少華 Lin Shaohua

  如此說來,秋雨先生一定活得愁眉苦臉而村上君一定活得一身輕鬆了?卻也未必。“兩千五百年前,希臘哲人在大海邊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印度哲人在恆河邊思考人與神的關係,而中國哲人則在黃河邊思考人與人的關係。”( 《 千年一嘆 》 )在人際關係波譎雲詭錯綜復雜這點上,同為東方人的秋雨先生和村上君似乎頗有共同語言和共同感受,這點雙方在書中都按捺不住。旅歐期間村上君寫了《 挪威的森林 》,書很快出版。“說起來匪夷所思,小說賣出十萬册時,我感到自己似乎為許多人喜愛、喜歡和支持;而當《 挪威的森林 》賣到一百幾十萬册時,我因此覺得自己變得異常孤獨,並且為許多人憎恨和討厭。”他最後概括道:“羅馬充滿羅馬纔有的麻煩事,東京充滿東京纔有的麻煩事。……無論我們置身何處,都衹能和麻煩事相伴而行,同麻煩事一起生存。”( 《 1988年,空白年 》 )不同的是,秋雨先生歸結於“中華文明的雜質”,村上則概括為自身的“經驗教訓”。
  以上所言,純屬興之所至,並不是想就兩人的遊記作品進行係統性比較。何況二者在時間上至少相差十年——儘管歐洲十年間變化不會很大——且兩人旅途所花時間也長短有別。但不管怎樣,對比性翻看幾頁確是一件頗有興味的事。
  村上君在他的書中最後這樣寫道:“至今我仍時常聽見遠方的鼓聲。安靜的午後側耳傾聽,會在耳底感覺出它的回響。”
  或許可以說,每個人都有惟獨自己聽得見的遠方的鼓聲。一如小時在鄉下每次聽得山那邊傳來的演戲或扭秧歌的鼓聲心裏就怦怦直跳急着出門,人生途中的每一階段都會有鼓聲在遠方呼喚自己整裝待發。聲音再弱我們也會聽見,即便不是在“安靜的午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寫在前面那橘黃色的燈光母親的視綫(1)
母親的視綫(2)我收藏的古董遠去的雞
另一種懷念(1)另一種懷念(2)鄉關何處
感念流星愧對自然青島的喜鵲
無需成本的幸福旅途拾夢——我的自畫像(1)旅途拾夢——我的自畫像(2)
書的背影(1)書的背影(2)那些孤獨而坦誠的心靈們
那一窗梧桐苦命的狗刻錄記憶的上傢站
不高興趙本山博客七日小記“席間”的範曾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