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释家类 》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66節:僧眼看臺灣(65)
體恆 Ti Heng
可是,這次到臺灣,接觸的朋友中--並不都是另外山頭的人,許多人都對中臺多有非議,他(她)們不無遺憾地感嘆:"臺灣經濟最好的年代,佛教界把錢主要都用到了修寺院,實在可惜!"
我認為,寺院不能沒有,可是也絶對不宜過大過奢,畢竟它們都是有為法,有為皆無常。君不見,神州大地多少曾經輝煌一時的名寺梵宇,不是隨着時空的流轉灰飛煙散,就是淪為他人贏利的工具(試舉幾例:北京的潭柘寺、紅蠃寺、大覺寺、白塔寺、法海寺、碧雲寺等,都是莊嚴雄偉的古剎,可是全部都屬旅遊局),能永遠屬於佛教修行場所而不變化的有多少呢?
盡最大可能地把佛法裝進更多人的腦子裏,這纔是最佳的寺院"擴建"法。堅不可破,牢不可穿!
2007年12月20日星期四
佛光掠影
路過佛光山寺是在從高雄到屏東的路上。
越野寶馬在高速公路上飛馳,兩邊是一望無際的椰林。穿過一片連綿的小山群,就要過一座大橋的時候,突然在車子的右側出現一座華美的建築群。紅色的墻、黃色的瓦、飛檐翹角、整齊有序,氣勢磅礴地屹立在河𠔌旁邊的山上。宛若萬緑叢中一抹紅,就似人間梵宮。雖然衹是看到了它的側面,分明就是一座寺院。
那條河𠔌就像一把刀,截然不同地切出兩種風景。河𠔌的左邊,是一馬平川的平原,除了椰林,還有成片的稻田與星星點點的魚塘,是富饒的魚米之鄉;河𠔌的右邊--寺院所在的那一方,是剛剛經過的群山。
這裏的山雖然並不高,可是面對平川,就顯得形勢不同一般。這個寺院真會選地方,依山面水,逢𠔌遇原,既可飽享山川大地的自然美景,又無蔬米柴糧的生活之憂。用古人的話講:真是風水寶地!
我問引路的法師這是什麽地方,他說:"佛光山!"
而且指出那條河𠔌叫高屏溪,溪流就是分界綫。左邊的平原是屏東,右邊山區屬高雄。
"哦!佛光山。"我一陣驚嘆。原來這就是佛光山,難怪這麽雄偉!
2002年隨佛指捨利,我也來過佛光山,而且是那次住得時間最長的一座寺院。佛光山給我太多的感動:星雲大師創業的艱辛,佛光山弘揚佛法不遺餘力的精神,還有佛光山寺那道場的莊嚴,印象之深刻,至今猶如歷歷在眼前。
衹是,當時完全都在寺院的正面活動,從來沒有看過寺院的後方。想不到,這次竟然從它的身後路過;更想不到,放開眼光在大環境中俯覽佛光山,景色別樣美!佛光山真是前後左右皆風景啊!
佛光掠影,帶給我難忘的金色光芒!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臺灣佛教的幾個基本特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自序 | 第2節:僧眼看臺灣(1) | 第3節:僧眼看臺灣(2) | 第4節:僧眼看臺灣(3) | | 第5節:僧眼看臺灣(4) | 第6節:僧眼看臺灣(5) | 第7節:僧眼看臺灣(6) | 第8節:僧眼看臺灣(7) | | 第9節:僧眼看臺灣(8) | 第10節:僧眼看臺灣(9) | 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 | 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 |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 | 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 | 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 | 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 |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 | 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 | 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 | 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 |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 | 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 | 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 | 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