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宝岛佛教六十日参学记:僧眼看台湾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66节:僧眼看台湾(65)      体恒 Ti Heng

  可是,这次到台湾,接触的朋友中--并不都是另外山头的人,许多人都对中台多有非议,他(她)们不无遗憾地感叹:"台湾经济最好的年代,佛教界把钱主要都用到了修寺院,实在可惜!"
  我认为,寺院不能没有,可是也绝对不宜过大过奢,毕竟它们都是有为法,有为皆无常。君不见,神州大地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名寺梵宇,不是随着时空的流转灰飞烟散,就是沦为他人赢利的工具(试举几例:北京的潭柘寺、红螺寺、大觉寺、白塔寺、法海寺、碧云寺等,都是庄严雄伟的古刹,可是全部都属旅游局),能永远属于佛教修行场所而不变化的有多少呢?
  尽最大可能地把佛法装进更多人的脑子里,这才是最佳的寺院"扩建"法。坚不可破,牢不可穿!
  2007年12月20日星期四
  佛光掠影
  路过佛光山寺是在从高雄到屏东的路上。
  越野宝马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椰林。穿过一片连绵的小山群,就要过一座大桥的时候,突然在车子的右侧出现一座华美的建筑群。红色的墙、黄色的瓦、飞檐翘角、整齐有序,气势磅礴地屹立在河谷旁边的山上。宛若万绿丛中一抹红,就似人间梵宫。虽然只是看到了它的侧面,分明就是一座寺院。
  那条河谷就像一把刀,截然不同地切出两种风景。河谷的左边,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除了椰林,还有成片的稻田与星星点点的鱼塘,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河谷的右边--寺院所在的那一方,是刚刚经过的群山。
  这里的山虽然并不高,可是面对平川,就显得形势不同一般。这个寺院真会选地方,依山面水,逢谷遇原,既可饱享山川大地的自然美景,又无蔬米柴粮的生活之忧。用古人的话讲:真是风水宝地!
  我问引路的法师这是什么地方,他说:"佛光山!"
  而且指出那条河谷叫高屏溪,溪流就是分界线。左边的平原是屏东,右边山区属高雄。
  "哦!佛光山。"我一阵惊叹。原来这就是佛光山,难怪这么雄伟!
  2002年随佛指舍利,我也来过佛光山,而且是那次住得时间最长的一座寺院。佛光山给我太多的感动:星云大师创业的艰辛,佛光山弘扬佛法不遗余力的精神,还有佛光山寺那道场的庄严,印象之深刻,至今犹如历历在眼前。
  只是,当时完全都在寺院的正面活动,从来没有看过寺院的后方。想不到,这次竟然从它的身后路过;更想不到,放开眼光在大环境中俯览佛光山,景色别样美!佛光山真是前后左右皆风景啊!
  佛光掠影,带给我难忘的金色光芒!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台湾佛教的几个基本特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自序第2节:僧眼看台湾(1)第3节:僧眼看台湾(2)第4节:僧眼看台湾(3)
第5节:僧眼看台湾(4)第6节:僧眼看台湾(5)第7节:僧眼看台湾(6)第8节:僧眼看台湾(7)
第9节:僧眼看台湾(8)第10节:僧眼看台湾(9)第11节:僧眼看台湾(10)第12节:僧眼看台湾(11)
第13节:僧眼看台湾(12)第14节:僧眼看台湾(13)第15节:僧眼看台湾(14)第16节:僧眼看台湾(15)
第17节:僧眼看台湾(16)第18节:僧眼看台湾(17)第19节:僧眼看台湾(18)第20节:僧眼看台湾(19)
第21节:僧眼看台湾(20)第22节:僧眼看台湾(21)第23节:僧眼看台湾(22)第24节:僧眼看台湾(23)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