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66節:論語心得(66)
劉廣宇 Liu Anyu
“儉以養德”這條古訓,是現代社會應該提倡的一種人生觀念,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行為規範。宋代儒士汪信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節制而儉樸的生活能磨煉意志,鍛煉吃苦耐勞,堅韌頑強的精神,使人們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勇直前。如果在個人生活上,迷戀於吃喝玩樂,既消磨人的意志,又會分散工作精力,這樣的人必將難成大器,甚至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禦孫說:“儉,德之共也。”儉樸的生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可以培養人的高尚品質。生活儉樸的人具有頑強的意志,能經受得住艱苦的磨煉,胸懷開闊,無心於考慮物質生活,更不會受錢財的誘惑。物質生活條件的好壞,對他們來說,沒有絲毫的影響。因此,這種人住在竹籬蓋的茅屋,也有清新的生活情趣。
唐太宗在位期間,不但註意節制自己的奢欲,對皇親國戚、達官貴族的奢侈之風也能有所限製。公元627年,他曾下令,限製王公以下貴族住房過於奢華,並對貴族生活用車馬、衣着服飾的具體標準等做了規定。貴族婚喪費用是國傢一項不小的開支,有些貴族,為了顯示身份,大擺排場,有的當事人也想趁機大撈一筆。因此,唐太宗對各級貴族婚嫁喪葬的費用也做了一定規定,並強調:不符合規定的奢侈之舉,一律禁止。嚴重者,要依刑法處罰。
是儉是奢,這不僅是一個人的自我修養或品德問題,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問題,真正的智者總能寧儉不奢,不僅一生平安快樂,也留下令人景仰的清聲令名。縱觀古今,那種追求奢華、生活糜爛的人,到頭來總落得身敗名裂,走嚮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深淵。
第六章 理想之道
志當存高遠
孔子認為“立志”是重要的起點,但要堅持和實現其志嚮,並不是容易的事。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纔立,可見立志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確立志嚮後,又經過長期不懈地學習、修養,使之思想、感情和行為,達到道德的高度自覺與“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終身性、長期性和階段性
傑出人士與平庸之輩的根本差別並不是天賦、機遇,而在於有無志嚮。
中國以往強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農、商、學、兵,各大行業類別中,你確定的人生志嚮是什麽呢?
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做一名出色的商人?
成為大學教授、出色的研究員?
成為一名職業軍人?
成為一名有為的社會工作者?政府官員?
成為一名農場主?
……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志嚮,你就會謹小慎微,裹足不前。
不少人終生都像夢遊者一樣,漫無目的地遊蕩。他們每天都按熟悉的“老一套”生活,從來不問自己:“我這一生要幹什麽?”他們對自己的作為不甚瞭瞭,因為他們缺少志嚮。
曾經有人問三個正在砌磚的工人,“你們在做什麽事?”第一個人聽了回答說:“我在砌磚頭!”第二個人回答說:“我在賺工資!”第三個人笑着回答說:“我在建築世界上最有特色、最美麗、實用的房子。”後來,第三個人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築師。
為什麽會是第三個人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築師呢?為什麽不是第二個人與第一個人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來看一看,第一個人,他沒有遠大的志嚮,衹把志嚮放得微不足道;而第二個人,滿腦子裏都是些庸俗的想法;然而第三個人卻擁有遠大的志嚮,所以,他成功了,這就是“志當存高遠!”的見證。
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傢磨坊裏,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面拉車,驢子在屋裏拉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從長安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
17年後,這匹馬馱着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到磨坊會見驢子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那些神話般的境界,使驢子聽了大為驚異。驢子驚嘆道:“你有多麽豐富的見聞呀!那麽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老馬說:“其實,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嚮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志嚮,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阔的世界。而你卻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圍着磨盤打轉,所以永遠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