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11.盐 战(4)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三代都城的所在地,以平阳距离河东盐池最远,约140公里,蒲坂约为60公里,安邑(禹王城)约为20公里,三处都靠近盐池。从这些传说中的都城看来,都应当是依赖盐池的食盐资源而建立起来的。试想如果盐池不在河东,尧、舜、禹也许不会在此建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也可能会是另一种脉络。
接下来,夏商早期将都邑建在黄河之南的洛阳与郑州间的黄土冲积平原,比起河东来,这里土地肥沃,便于军事防御和发展经济,但也有明显缺憾,缺少必需的自然资源,如铜、锡、铅、盐等物资。为获取并保障这些资源的供给,夏商的统治者便将他们的政治、军事触角延伸到蕴藏有这些资源的周边地区。
河东的盐池是当时晋、陕、豫地区唯一的大型盐业资源,也是夏商时期各方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晋南已发现旧石器以来的古遗址数百处,到了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以襄汾陶寺为代表的大型中心城市,已经建筑起高大的城墙。龙山时代以后,夏代没有将都邑选在晋南,而是建到了豫西。但这一时期晋南的东下冯类型文化则趋同于豫西的二里头文化,这说明两个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到商代早期,晋南商时期文化则又与郑州商早期的二里岗文化保持一致。为什么夏人、商人都对晋南保持了浓厚兴趣?通过对夏县东下冯遗址考古资料分析,有学者注意到其中的一座大约早商时期建造的夯土城,城垣西南角建有40多座圆形建筑,分为7行,每行6~7座。这组建筑形制非常统一,每座直径850~950厘米,基址为厚30~50厘米的夯土,高出周围地面,每座房基中心有一直径20~30厘米、深80厘米的大柱洞。地表挖十字形沟槽,宽50~60厘米、深80厘米,内有柱洞。基址周边还有一圈30~40个排列紧密的柱洞。这组基址可复原为无墙、无门道的木构建筑,地面被十字沟槽分割,空间狭小,不是用作人们居住的房屋。
研究者推测这组建筑可能是商代储盐的仓房,其形状与《天工开物》描绘的古代盐仓非常相似。后来经过对房址中采集的土壤标本进行分析,土壤中盐分的浓度非常高,可以确定这些房子一定是储盐的仓房。
东下冯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大型陶器蛋形瓮、敛口瓮,这两类器中的一部分可能被用来储藏河东盐池出产的盐。在豫西二里头发现的蛋形瓮和敛口瓮与东下冯的同类器一致,可能意味着河东盐池的盐在这一时期被运到了夏人的统治中心。从空间看,盐池位于东下冯西南30余公里,发源于中条山的青龙河可将中条山铜矿、东下冯遗址与河东盐池连接起来,经青龙河、涑水、黄河及其支流可将中条山所产之铜、解池所产之盐运抵伊洛地区。如此看来,东下冯当时实际上应当是由国家控制的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的集散地。
商文化在二里岗上层的某一时期突然衰落,它在晋南的消失恰好与二里岗上层时期商文化向东方、向南方的扩张趋势同时,而商人向东、向南的扩张正是为了攫取山东地区的海盐和长江中游的铜矿等自然资源。这样的扩张,当然也免不了残酷的征战。上古黄河中游人类围绕河东盐池聚居,也围绕盐池争战,河东盐池演绎着历史,它自然成为了历史的重要篇章之一。
立国须有盐
河东盐池地区,大河绕于前,群山阻于后,山谷盘错,沮洳泻卤,并不适宜农业文化的发展,可是却偏偏最先成为孕育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区。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安邑,都是围绕解池立国。由解池这个核心向四方推进,又才有河南的伊洛文化,河内的殷墟文化,渭水平原的周秦文化,和汾水盆地的晋文化纷纷发展起来。
春秋诸侯争霸,晋国在晋文公时成为霸主,恐怕与拥有池盐之利不无关系。《左传》记晋大夫言论,说晋地因有盐池,所以“国利君乐”。晋侯与韩献子对话,韩献子也说:“山泽林,国之宝也。”晋国因盐而强盛,有盐池之利,所以能独霸中原很久。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