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金庸與《明報》 》
第66節:第二十章 六億元商譽(1)
張圭陽 Zhang Guiyang
第二十章 六億元商譽
金庸:"為什麽要上市?我要使《明報》公衆化,讓許許多多人來參與,否則我一旦死了,《明報》四分五裂,就此垮臺。"
1989年《明報》再次得到讀者肯定。《明報》銷量,一如其他香港報章一樣,大幅上升。從1988年的11萬份,躍升到203,500份。到了6月底,《明報》銷量還維持在18萬份的水平。
1991年1月23日在英屬百慕達註册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成為《明報》的控股公司。同年3月22日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在百慕達註册時,發行股份一百萬股,每股面值0.1港元。1991年1月21日,將法定股本由十萬元增至五千萬元,增設499,000,000股。1991年2月21日以224,000,000股作為收購《明報》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的代價。1991年3月18日,以每股2.9港元嚮公衆人士發售每股面值0.1港元之新股75,00,000股,從市場吸納了資金2億1750萬元,扣除配售新股及上市費用1330萬餘元,淨得資金近二億元。
通過這次上市,《明報》、《明報月刊》、《明報周刊》三份刊物之合併出版産權估值為五億八千萬元。《明報》的商譽,得到了市場的確認。
明報企業有限公司上市之後,金庸占百分之六十,瀋寶新占百分之十五,而公衆人士則占百分之二十五。換言之,金庸比上市前減持百分之二十,而瀋寶新減持百分之五。兩位股東拿出來給公衆人士購買的股份,占明報企業有限公司的百分之二十五,符合了聯合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最低要求。
從減持的百分之二十股權來看,金庸本來可以得到溢利1億6800萬元。金庸卻表示,上市對他一點好處也沒有:"《明報》上市對我個人的經濟利益明顯是不利的,本來有的百分之八十股權,一下子變為百分之六十。我自己一毫子也沒有收到,收到的股款全部放在公司。……但為什麽要上市?我要使《明報》公衆化,讓許許多多人來參與,否則我一旦死了(人總是要死的),《明報》四分五裂,就此垮臺。我要吸引可能得到的最好人才來辦《明報》。"
金庸強調,《明報》上市,就是希望自己不在世時,《明報》仍然存在,而且大有發展。"自然規律是不能違反的,我已六十七歲了,再過幾個月就六十八歲,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事實上,我在兩年半前《明報》三十周年時就已不再擔任社長,每星期衹來報館一兩次,大傢都知道的。我精力漸漸衰退,如繼續掌管大權,企業和報館都會老化的,所以應當趁我頭腦還很清楚的時候,為公司作長期的籌劃,要使《明報》、周刊、月刊的生命比我個人生命長得多,為報紙、雜志、公司的其他事務安排一個堅實的基礎。
最主要的也是根本的目的,是希望《明報》長期作為一份正派、正直、有地位、有聲望的報紙存在於香港,為香港以及廣大海外的讀者服務。過去三十二年來,我們嚮着這目標而努力,略有成就,得到讀者與公衆認可。我們熱切盼望《明報》和周刊、月刊不但長期存在,而且有進一步的重大發展。"(《明報》1991年12月13日)
《明報》在1991年3月上市以後,即在4月以三千萬港元購買高斯平版輪轉高速印報機,每小時可出紙三萬張,全自動駁紙操作,不需人手駁紙,減少耗用時間與人力;又可以同時進行雙面彩色印刷,提高彩色印刷水平,吸納更多彩色廣告;新式印機還有嚮上疊架另一臺印刷機的能力,節省空間,縮短紙張流程。《明報》還自資在柴灣購買新廠房,總面積十萬九千平方尺,把生産、貨倉及管理集中一處。
在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股市暢旺,陸續有多份中文報章集團上市或發行新股集資,如1986年3月19日星島有限公司發行6000萬新股,每股售價1.8元,集資1億800萬元。東方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於1987年8月18日上市,發行2億5400萬新股,每股作價一元,集資2億5400萬元,超額認購309倍,凍結資金達700億元。由此可見,有銷路的報紙上市,受到投資者的歡迎。《明報》作為一份盈利能力甚佳的中文報章,更為多間財團機構看好,並嚮《明報》管理層積極遊說,希望能為《明報》安排上市。
數十財團垂涎《明報》
事實上,《明報》過去一直是被吸納收購的對象,曾積極考慮收購《明報》的有:
* 1968年,《南華早報》提出與《明報》交換部分股權,但為金庸拒絶,原因是股權交換後,《明報》董事局决策必定受到若幹規限,會損害《明報》一貫中立形象,令外界以為《明報》傾嚮英方。
* 1987年,三間機構相繼表示有興趣收購《明報》或與《明報》合作:
(1)梅鐸的新聞集團;
(2)英國麥士維《鏡報》集團;
(3)長江實業集團。
* 1987年,電視企業有限公司提出以《明報》集團現有之淨利潤十倍價 格收購,條件是金庸仍做董事長,負責編輯部三至五年。此項建議 未見落實。
1989年6月1日,金庸公開表示退休後,又有新加坡聯合早報集團、日本德間書屋、《東方日報》等十一個機構,表明要收購《明報》,金庸一一拒絶了這些收購,是因為:"……第一,我不想將《明報》賣給外國公司;第二,我不希望收購《明報》的機構純粹從生意出發,而不是對新聞事業有一種奉獻精神與責任感。至於某些我懷疑具有政治目的的探盤者,根本沒有對之作任何回應。"(《明報》1991年12月13日及《經濟日報》1994年12月12日)
金庸既然對出售《明報》有許多考慮,但是又考慮到年事已高,不可能長期管理《明報》,讓《明報》上市,似乎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金庸在八十年代中葉建立《明報》制度時,已在積極考慮讓《明報》上市,同時上市的行動,亦可以推動《明報》一係列的改革。1987年推動《明報》上市的執行董事鄭君略,曾就上市可以有助推動的改革,羅列如下:
1. 經理部(尤其是廣告部門)的組織及制度可以合理化;
2. 可以逐步改進會計部的工作方式;
3. 引入財務預算及成本控製,可增加公司盈利,廢除內部佣金制度;
4. 上市後分配股份予員工,可使員工更易接受新工作。
《明報》多年積纍的內部人事問題,竟然要藉助報社上市這一機製來予以解决,大概這也是外界所難以理解的。
1987年3月,金庸嚮編委會宣佈,《明報》决定在年中上市。金庸還強調"上市後《明報》的社會基礎大了,關係更加密切;員工可作小股東,有歸屬感。上市後,報館方針不會變動。"
《明報》原定在1987年5、6月間上市,希望能吸納資金1億2500萬元。但是由於看到《明報》業績很好,為了提高《明報》上市時的估值及賺錢能力,為了股東利益設想,於是延遲兩三年再上市。結果《明報》由1987年年賺幾千萬到1991年年賺近一億港元,《明報》市盈率上升了好幾倍。吸納資金也由1億2500萬元增至2億1750萬元,認購率26.7倍;1991年全年,共有60傢新公司上市,總共在市場上集資451億,為198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恆生指數在同年也創下4,297.33新紀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1) | 第2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 第3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3) | 第4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 第5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5) | 第6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1) | 第7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2) | 第8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3) | 第9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4) | 第10節:第三章 野 馬(1) | 第11節:第三章 野 馬(2) | 第12節:第三章 野 馬(3) | 第13節:第三章 野 馬(4) | 第14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1) | 第15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2) | 第16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3) | 第17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4) | 第18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5) | 第19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6) | 第20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7) | 第21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1) | 第22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2) | 第23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3) | 第24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