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
8刘永福渡海援台
郑彭年 Zheng Pengnian
中法战争中名满天下的黑旗军统帅刘永福,于战争结束回国后,担任广东南澳总兵。至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刘永福已60岁了,但他壮志未消,时刻都在考虑如何为国效力。甲午战争爆发前后,朝廷连下三道谕旨,命刘永福赴台湾帮办军务。这一年的7月26日下达第一道谕旨:“南澳总兵刘永福,著谭钟麟(闽浙总督)饬令酌带兵勇前往台湾,随同邵友濂办里防务。钦此。”刘永福接旨后,立即招募粤勇两营,带至广东潮州之汕头,候轮准备东渡。8月7日下达第二道谕旨:“南澳镇总兵刘永福,著帮同邵友濂办理防务。钦此。”9月2日
下达第三道谕旨:“刘永福著赴台湾。”并派来“威靖”、“驾时”号两轮驶至汕头迎接。9月4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六营行抵台南,刻木质关防一颗,其文字为“帮办台湾防务闽粤南澳镇总兵关防”。
台南原有台湾道陈永禄、台湾总兵万国本驻守,刘永福到任后与他们共住一地,名义为帮办,实际上全无权柄,只好移居台南凤山的旗后海口,在此筑泥营造炮台,苦心经营。1894年10月,邵友濂调任湖南巡抚,前台湾布政使唐景崧任台湾巡抚,刘永福便从安平到台北,与唐景崧会商防务,两人还同赴营地视察。唐景崧布置的防务不合刘永福心意,从营地回署后刘永福忍不住对唐说:“中丞这个驻所建筑不妥,且人马多有懦弱。何不我也过来与中丞同住,更改营盘,裁去老弱,添补精壮,且得近与商量办理,岂不两有裨益?”接着又说:“中丞办理民政,日不暇接,其军政事宜,千头万绪,鄙意过来相帮,尤为妥善,不知公意如何?”刘永福原是一片好意,想把军务办好,不料遭到唐景崧拒绝。唐说:“老兄在台南独当一面,节制南方各统领,任便行事;弟虽督办之名,亦不为遥制,且鞭长莫及。台南地方实为扼要,非有威望大员不足以资镇慑;老兄既在台南,毋庸牵挂台北。”刘永福见唐景崧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回到了台南。
后来唐景崧为排挤刘永福,便派其前往台南所属的恒春县驻守。恒春距台南八天路程,境内荒坂野岭,土地瘠薄,但刘永福毫不介意,仍然到处奔走,踏看地方,安营建寨。每与人谈及唐景崧倾轧的情况,几乎痛哭涕零。丘逢甲看到两人不合作,十分痛心地说:“景崧虽号知兵,而防敌御寇远不及永福。景崧一人守台北,无永福辅佐,恐据守非易。台北一破,台南将孤守无能为矣。”
在日军从澳底登陆以后,台南镇总兵万国本辞职离台,唐景崧命刘永福担任此职,打电报给刘说:“台南镇总兵万国本辞职已照准,其台南镇印务,著刘永福兼署。”刘无意任此职,便发电给唐说:“承委兼署台南镇印务,只可权理数日。实因军队事繁,万不能兼顾此缺,希即委员到镇接印,切盼!”但唐景崧没有复电表态,刘永福权且担任下来。
后来台北失陷,唐景崧假扮商民逃回大陆,守卫台湾的重任全都落在刘永福一人肩上。台湾绅民召开大会作出决议:“台北唐钦差已内渡,现在无主,不足统治万民,总辖军务;纷繁待理,正如乱茧一团,万绪千头。兹众议决定,公举刘公为台湾民众之主,所有全台兵民均归刘公所管辖。”并由到会绅民代表签名认可。刘永福本无此意,但为了保护万民和保卫国土,暂时答应下来,对众人说:“我在台一日,则当尽一日之心。为保人民、全领土两事,不得不暂时理事,其他非分之荣,不敢望也。”
刘永福由旗后上台南府,令黑旗军分驻各地:恒春县由区声统领五营;旗后由刘成良(永福之子)统领两营,杨德兴管带一营;凤山由叶某管带一营;东港由吴光宗统领三营;白沙墩由张占魁统领五营;布袋嘴由某人统领三营;李韦义分统两营;宵隆圩驻扎五营;四草湖驻扎五营。此外,义军分驻20余处。刘永福清理财政,查出库存银20多万两,即将此款提出发给各营,以充饷银。
1895年6月21日,从上海发来两江总督张之洞的电报,刘永福展读:“俄国已承认台湾自主,问黑旗军尚在否?究竟能支持两月否?如此,外援可达,速宜将此事遍谕军民,死守勿去,不日救兵即至。”这份电报给刘永福和黑旗军以莫大鼓舞。
6月29日夜,刘永福设坛祭告天地神,台南文武官员100余人聚集,歃血誓盟。其中说:“去夏中日失和,屈在倭奴,既夺我藩服,又犯我辽东。永福承天子命,帮办台防,闻和议已成,遂终朝陨泣。在皇上苦衷,良非得已;而臣子效力,正在此时。变出非常,改省为国,民为自主,仍隶清朝。即各友帮,许为辅助,何况我辈,敢不维持?呜呼!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份内事也,万死不辞。一时千载,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永福为倡同人而立大誓,如有公忠体国,即来歃血联盟,甘苦势心同尝,生死有所不计。“
不久,台南各界召开公民大会,有数千人参加。会上公推刘永福为台湾大总统。会后即铸总统印一颗,各界代表3000余人,将印送至府署。代表对刘永福说:“全台各界数百万生命,公意举公为民主。”刘说:“尔等众百姓公举我做总统,送印而来,可以不必多此一举。此印不能收的,无论如何要打赢,方可完全领土。请将印带回销之可也。”过了两天,各界派耆老等又将印送来。刘永福说:“吾等决意抵敌,各须互相协力,筹军饷为第一要紧之事,印有何用?诸君如能以送印踊跃之心而筹饷,则自有所措置矣。吾印不受,诸君带回为是。”次日又送印来,刘永福说:“送印给我,更不能做事矣。你们回去,有银帮银,有银帮钱,无钱帮米,无钱米之人则要帮力。”
8月23日,英国兵舰送来桦山资纪的劝降书:“近闻足下扼守台南,漫弄干戈,欲回全局。独以无援孤军,扼守边陬城池,大势之不可为,不待智者而知之。足下若能体大清国皇帝圣旨之所在,速止干戈,使民庶得以安堵,则本总督将特奏大日本皇帝,以礼送还清国,如部下诸卒,亦当容恕其罪,遣返原籍。本总督向闻足下姓名,故预布腹心,告明顺送之理,取舍唯足下自释。”
刘永福看毕,立即复书驳斥道:“贵国开衅以来,凡我臣民各怀义愤,无不欲灭此仇人。我奉命驻守台湾,义当与台湾共存亡,况台南百姓遮道攀辕,涕泣请命,我既不忘效死,又何忍视黎庶沉沦之惨乎?台南城池虽属边陬,部下其数十营,系久历战阵敢死之士,兼有义兵数万众,人人饮血枕戈,誓死敌前。足下为一国大将,长才卓识,何不上体天时,下揆民心?唯足下仰视俯察,畅然晓悟,即刻撤回全师,不唯全台百姓感戴难忘,足下大义昭然,将千秋不朽也。”刘永福当然不会把希望寄托于一纸,积极进行备战,重用刘铭传部将杨泗洪,命他统领前线黑旗诸军。杨泗洪召集各军,当众宣誓,士气奋发,慷慨进兵。
9月初,杨泗洪率黑旗军和义军北上拒敌。当时日军已南犯至大莆林。大莆林在嘉义城北15公里,为台南之孔道。9月3日,杨泗洪率黑旗军至嘉义县北的打猫庄,探知日军在大莆林镇内。是日下午1时30分,杨泗洪下令将大莆林团团围祝当时驻大莆林的日军有两队,一队是涩谷中佐率领的近卫骑兵大队,另一队是千田少佐率领的近卫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涩谷和千田商量,为不使粮道断绝,派出第八中队突围去守他里雾。此举早已被杨泗洪料到,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佯攻大莆林,另派黄荣邦去攻打他里雾。日军第八中队突围奔向他里雾时,途中遭到黑旗军的截击,死的死,逃的逃。他里雾已被黑旗军攻克,日军只得返回大莆林。
至9月5日夜,在大莆林的两队日军已被围三天三夜了,粮食、弹药将绝,只得决定北撤。6日晨,日军刚要撤退,黑旗军和义军发动了总攻击。双方激战两个小时,日军弹药用尽,涩谷、千田两人下令突围逃跑。杨泗洪率军追击,不料胸部中弹,急忙撕下一片衣服裹创,继续作战。忽然又飞来一弹,杨泗洪被打中腹部,立刻倒下,被部下救回,至8日抢救无效身亡。台湾绅民闻杨泗洪战死,不少人持纸钱、麦饭,哭祭于灵柩前。刘永福闻失猛将伤心痛惜,哭泣奠祭,厚恤其妻。并即派王德标带领黑旗军七星队驰赴前线,收复云林县。
前线形势大好,但台南军饷告匮,无法应付。刘永福便派文案吴桐林内渡求援。吴桐林先后赴福州谒见闽浙总督边宝泉,赴广州谒见两广总督谭钟麟,赴烟台拜见山东巡抚李秉衡,赴山海关谒见钦差刘坤一,赴天津谒见直隶总督王文韶,直至赴北京翁同龠〖KG-*3〗禾和南京张之洞等处拜访,遍走南北,竟无一人应援。在南京,吴桐林与张之洞彻夜谈论,张说:“日本向朝廷诉说东南督抚暗助刘永福,事关外交,无能为力。”吴叹息道:“不得已,只得嘱渊帅(刘永福)归国。”于是电告刘永福:“求援无望,全师内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录 | 1野心初露 | 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 |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 | 4火烧日本公使馆 | 5《济物浦条约》签订 |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 | 7开化党发动政变 | 8甲申政变失败 | 9再烧日本使馆与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 3中日出兵朝鲜 | 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 |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 | 7演出“逼宫”丑剧 | 8李鸿章的幻想 | 1丰岛海战 | 2屈辱与光荣 | 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 |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 | 5平壤大会战 | 6黄海海战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