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選票的背後 》
第66節:麥凱恩的強硬言論集粹(1)
王衝 Wang Chong
身體離開越南,腦子猶在戰場
--麥凱恩的強硬言論集粹
在2008年的選舉中,麥凱恩占有很多優勢:他是全國知名的政治人物;曾發起許多主要的遊說案和競選資金改革法案;並且帶頭揭發了阿布拉莫夫醜聞、服役記錄(包括了曾經身為戰俘的紀錄),在2000年總統選舉中曾大出風頭;廣泛的募款管道和能力;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裏大力協助了布什總統;對中間選民的巨大感召力。
所謂成也蕭和、敗也蕭何,以越戰英雄為政治資本贏得人氣的麥凱恩,同樣也未能跳出越戰對他思維和行為的束縛。
兩軍開戰,一方的戰鬥英雄其實就是殺死對方的罪人。越南戰爭長達12年,美軍死亡5.6萬餘人,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給美國造成了難以愈合的心靈創傷。
越南遭受的損害更為慘重。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遊擊隊的人員有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更為令人痛心的是,據越南的資料統計,越戰中越南共有二百多萬平民死亡。這些人,死在了美軍的現代化武器下,其中的殺手之一,就是約翰·麥凱恩、美國人民的英雄。
對於越戰,美國人深度反省,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越南戰爭也許是一場悲劇,美國本來是根本不應該闖進去的。"資深參議員、1976年總統候選人喬治·麥戈文說:"我認為,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道義的錯誤。"
遺憾的是,反省者不包括麥凱恩。
儘管曾經身為戰俘,受盡戰爭之苦,但麥凱恩不願反省,他對美軍給越南人民帶去的苦難視而不見,他一直主張憑藉強大的軍力來保護美國的海外利益。麥凱恩性情急躁、好鬥,看上去隨時準備為當年在越南戰場的恥辱進行報復。他的言辭,很容易讓人想起1964年總統候選人巴裏·戈德華特轟炸剋裏姆林宮的說法。麥凱恩掌握了美國的核按鈕,給人的感受衹有一個詞可以形容:恐怖。
麥凱恩說:"我時常會想起死在越南的戰友。他們是為了榮譽、為了國傢而死。他們讓我在越南的陰影下看待一切事情。"2007年8月,他面對一群老兵發表了上述看法。
有了這個陰影,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在美國,很多人都承認越南戰爭是一場失敗,否則,越戰紀念碑也不會平靜地矗立在首都華盛頓的心髒地帶,它坐落在離林肯紀念堂幾百米的憲法公園,是靜靜橫臥着的一段閃亮黑色大理石墻。設計者竟然是斯坦福大學三年級的華裔學生林瓔。
墻的一端,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飄揚在粗獷的銅柱上,銅柱的底座銘刻着美國陸海空以及海軍陸戰隊的軍徽,旁邊就是三座身着不同軍服的士兵銅像,接着就是一段二百多米長的黑墻呈緩三角形展開。在鏡面般的平滑的大理石墻面上,密密麻麻地銘刻着58000個越戰喪生的美軍士兵和軍官的名字。
墻對面的雕塑是三個沒有名字的士兵,不是昂首嚮天,充滿英雄氣概,而是一副反思和猶疑的表情,表達着美國人對這場戰爭的自省。
當然,這不包括麥凱恩。不肯服輸的麥凱恩堅持認為越戰是"高尚的事業"。如果不是政客們膽小如鼠,失敗完全可以避免。他堅信,如果美國派遣地面部隊進入越南,並且用B-52轟炸機進行戰略轟炸,戰爭將是完全相反的結局。
他的這一想法在《將門虎子》中有所披露。他寫道:"我看到蘇聯軍艦在越南的港口卸下軍火,我看到他們幫助越南修建地對空導彈基地。我對衹準轟炸軍事設施、道路、橋梁和電廠的規定不滿,我覺得這不合邏輯、不可理喻。那些文職指揮官簡直是白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簡述(1) | 第2節:簡述(2) | 第3節:馬刺隊是世界冠軍--"無知"的美國人(1) | 第4節:馬刺隊是世界冠軍--"無知"的美國人(2) | 第5節:"老子天下第一"--"傲慢"的美國人 | 第6節:上帝也是有用的--實際的美國人(1) | 第7節:上帝也是有用的--實際的美國人(2) | 第8節:上帝也是有用的--實際的美國人(3) | 第9節:上帝也是有用的--實際的美國人(4) | 第10節:不能做失敗者--"瘋狂"的美國人(1) | 第11節:不能做失敗者--"瘋狂"的美國人(2) | 第12節:照相時不喊CHEESE喊MONEY(1) | 第13節:照相時不喊CHEESE喊MONEY(2) | 第14節:照相時不喊CHEESE喊MONEY(3) | 第15節:照相時不喊CHEESE喊MONEY(4) | 第16節:搶銀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搶(1) | 第17節:搶銀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搶(2) | 第18節:搶銀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搶(3) | 第19節:投共和黨的票,讓民主黨去說廢話吧(1) | 第20節:投共和黨的票,讓民主黨去說廢話吧(2) | 第21節:投共和黨的票,讓民主黨去說廢話吧(3) | 第22節:引言(1) | 第23節:引言(2) | 第24節:引言(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