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與文明   》 11.???? 戰(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風後和嫘祖,這兩個與黃帝有重要關係的傳說人物,生在河東,功業也成就在河東,這從不同方面證明了河東地區曾是黃帝活動的區域,他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不朽基業。
  黃帝與蚩尤曾在河東進行過激烈的戰爭。黃帝與蚩尤之戰,歷來史學家認為是爭奪天下的統治權。司馬遷在《史記》裏就說:“蚩尤作亂,不用帝命。”蚩尤傳說是東夷部落的首領,他的反叛行為引起戰爭。黃帝殺死蚩尤之後,各路諸侯便尊奉黃帝為天子。也有人認為史前時代末期為爭奪自然資源會經常産生紛爭,氏族部落間會因此結成軍事聯盟。
  黃帝與蚩尤之戰,就是兩個部落為開闢中原豐厚自然資源而引起的紛爭,極可能是為了爭奪????這一特殊稀少的自然資源,有可能是為了得到和控製河東????池。
  當時河東????池是在黃帝部族控製之下,居住在東方的東夷部族還沒有發現????業資源,蚩尤為了部族的生存,為了源源不斷地獲得食????,便嚮黃帝對河東????池的控製權提出挑戰,從而發動了戰爭。依靠風吹日曬就能成????的????池,對黃帝部族來說,這是得天獨厚的自然財富,這也一定為各部族所註目。蚩尤部族起兵直指????池,引起了一場為爭奪????業資源的戰爭。
  想象一下當時黃帝與蚩尤最後的决戰。最後在雷鳴般的鼓聲中,黃帝令應竜出擊,結果“殺蚩尤於涿州之野”,黃帝獲得了勝利。
  其實在擊敗蚩尤部族以後,與黃帝同出一祖而為兄弟的炎帝部族又生出事端。據《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又是“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而《新語·益壤》也說,“故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炎帝與蚩尤一樣,與黃帝挑戰得到的也是一個失敗的結局。戰事發生的地點還是在涿鹿、阪泉,那涿鹿阪泉又在何處?
  “蚩尤之血”
  涿鹿阪泉究竟在何處?一說涿鹿即今河北省涿鹿縣,《晉太康地志》說,河北“涿鹿城東一裏有阪泉,上有黃帝祠”。也有人認為這個涿鹿應是山西運城縣的解鎮。解鎮原是解州治所,古稱解梁。據《解縣志》說,原解梁有“涿鹿”之稱。
  唐代詩人王翰的詠解州《????池曉望》詩中寫道:“涿鹿城頭分曙色,素池如練迥無塵”。這裏的“涿鹿”就是解梁。據《河東????法備覽·????池門勝跡》說:“軒轅氏誅蚩尤於涿鹿之野,血入池化鹵,今池南有蚩尤城,相傳是其喪處。”羅泌《路史》也說,黃帝轉戰中冀,纔活捉了蚩尤,並立即就地處死,殺蚩尤處稱做“解”。
  宋人瀋括的《夢溪筆談·辯證一》說,“解州????澤……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孔子三朝記》亦有類似說法:“黃帝殺之於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池也。因其屍解,古名其地為解。”
  這些文字說明,在唐宋人看來,黃帝殺蚩尤之處有可能是在古稱涿鹿的解梁,非是河北的涿鹿縣。《雲笈七簽·軒轅本紀》另有一說,黃帝殺蚩尤於“黎山之丘”,而黎山正是中條山的別名,距解鎮衹有數公裏之遠,它是黃帝殺蚩尤於“解”的又一證據。在今運城????池東南邊的從善村有一個蚩尤城,傳說是蚩尤的葬身之處,那裏還有蚩尤塚。
  也許這樣的一些傳說包含有許多附會的成分,其實我們也並沒有必要去辨證蚩尤的葬身之處究竟在哪裏。不過黃帝時代????池一定有非凡的吸引力,在附近發生重大戰事的可能性是一定存在的。當然河東的????池,自有它的由來,與蚩尤之血本無什麽幹係。神話說蚩尤的血化成了鹵水而形成????池,血是鹹的,????鹵是鹹的,這讓古人很自然地生出這樣的聯想。爭戰在????池,葬身在????池,蚩尤與炎帝的目標如果不是為了????,還能有什麽別的解釋呢?
  ????池周邊的王都
  黃帝對蚩尤和炎帝的戰爭能夠取得勝利,和他占有並控製着????池,從而得到各部族的支持有直接的關係。黃帝與蚩尤等部族的多次戰爭,結果是黃帝繼續牢固地控製着????池,更為重要的是黃帝部族與其他部族得以融合,最終使黃帝獲得“華族始祖”的崇高地位。黃帝之後,堯、舜、禹先後都在河東地區建立自己的都城,而且這些都城都建在????池左近。
  上一頁
  [返回目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鹵(1)2.穿井取鹵(2)2.穿井取鹵(3)2.穿井取鹵(4)
2.穿井取鹵(5)2.穿井取鹵(6)2.穿井取鹵(7)2.穿井取鹵(8)
2.穿井取鹵(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陽光産品(1)4.陽光産品(2)4.陽光産品(3)5.造????者:????丁(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