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胡锦涛执政理念初探:情系民生 》
第65节:第五章 思考与对策(10)
伍鸿亮 Wu Hongliang
第二,突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用人上的监督。用干部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也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一个重点内容。当前,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能够坚持党的干部路线,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和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切实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经不起各种诱惑和考验,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以权谋私。有的不讲政治讲关系,任人唯亲,对自己的配偶、子女、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格外"照顾";有的不讲原则讲圈子,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培植亲信,排斥异己;有的不讲正气讲利益,搞权钱交易,卖官鬻爵,等等。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深恶痛绝。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降低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会形成错误的用人导向,使一些本来素质不高的干部,把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搞歪门邪道上。一些本来不错的干部也会随波逐流,严重挫伤优秀干部的积极性,从而消磨干部的革命意志,削弱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更严重的是,这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会诱发其它方面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如政治上对党离心离德,组织上搞人身依附,经济上行贿受贿,生活上腐化堕落等,从而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使人民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一定要把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要抓紧研究探索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办法,即使他们在用人上的权力得到应有保证,又受到有效制约。
第三,突出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的监督。作风不仅体现干部本身的形象,也体现党的形象。干部作风怎么样,对干群关系、党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当肯定,目前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甚至成了顽症。一是官僚主义比较严重。有些领导干部"官老爷"习气严重,高高在上,对群众利益熟视无睹,对百姓困难袖手旁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工作缺乏责任心,无所作为,尸位素餐,见名利就抢,见麻烦就推,见困难就避,见矛盾就躲。二是形式主义危害甚烈。有的领导干部作风飘浮,爱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不顾人民群众生活的困难,浪费人力物力,举办名目繁多的节庆活动,不计成本,不计实效,只追求一种社会影响或新闻效果。三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滋长蔓延。有的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地方财政本来很困难,却超标准购买小轿车、超标准建设和装修办公楼;有的拿公款送礼,在疏通关系上大手大脚;有的追求低级趣味,沉醉于灯红酒绿,甚至生活腐化淫糜。这些现象的存在,势必严重影响各方面的工作,势必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势必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党组织对此决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拉紧干部监督的弦,在督促领导干部做到求真务实上要有硬措施,对那些不能做到求真务实、经过组织教育和帮助又不愿意改正、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要坚决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
第四,突出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的监督。清廉乃为官之本。廉洁从政,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更是新时期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重要前提。现在,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在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方面,绝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经不起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堕落为腐败分子。有的亲小人、傍大款,与不法商人沆瀣一气,巧取豪夺,疯狂敛财;有的在公务活动中索贿受贿;有的违反规定在企业兼职取酬,充当"红顶商人";有的为子女出国留学索取资助;有的搞"一家两制",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家属、子女及其他亲友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有的放纵自己的家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打着自己的旗号,包工程、揽业务、吃回扣,侵吞公款,胡作非为,等等。少数领导干部的这些腐败行为,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坏。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缺口最容易从身边打开。督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要把内强素质和外加防范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教育、激励、惩戒等多种他律手段,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处处明于自察,时时勤于自省,事事严格自律。要从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的漏洞入手,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规范,并认真抓好制度的落实,使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受到党规党纪的严格约束和规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导 论 "以人为本":中华政治文明的精华 | 第2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1) | 第3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2) | 第4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3) | 第5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4) | 第6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5) | 第7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6) | 第8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1) | 第9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2) | 第10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3) | 第11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4) | 第12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 | 第13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2) | 第14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3) | 第15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4) | 第16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5) | 第17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6) | 第18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7) | 第19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8) | 第20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9) | 第21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0) | 第22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1) | 第23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2) | 第24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