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世界王牌特種部隊實錄   》 第65節:以色列特種部隊(10)      王軍校 Wang Junjiao

  特種部隊小分隊指揮培訓(1~2個月),包括地形識別和特種部隊小分隊野戰指揮。
  反恐怖作戰和人質營救訓練,這是偵察營的重點訓練科目之一,分基礎和高級兩個階段。基礎訓練三個星期,高級訓練五個星期,均在反恐怖學校進行。但學員完成訓練回部隊後,還要繼續進行八個星期訓練,由營裏的教官執教。
  全天候、全地形野外識圖訓練,這是特種訓練最重點的科目之一,是偵察兵的基本功,也是最難通過的課程。各部隊視各自需要不同,自行確定訓練時間,偵察營的訓練時間要長一些。這種訓練通常在沙漠和丘陵等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進行,要求士兵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地圖上標定的數十個坐標點,並留下標記。一次野外識圖訓練,通常要持續幾天甚至一星期,行程上百公裏。1991年,總參偵察營兩名新兵在內格夫沙漠訓練時因脫水而死。但偵察營並未因此放鬆在這個項目上的訓練。
  狙擊訓練一個半月,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在亞當特種訓練基地國防軍狙擊學校進行步兵狙擊訓練,為期3周,主要內容是野戰條件下的遠距離狙擊。
  第二階段:
  在亞當基地國防軍反恐怖學校進行人質營救狙擊訓練,主要訓練150米內的近距離精確狙擊,同樣為期3周。單兵特種技能訓練,包括工兵爆破、越野駕駛、徒手格鬥等內容。
  情報搜集訓練,主要是培訓觀察、偵察技能和熟練使用通信器材。這部分訓練在國防軍情報和偵察學校進行,也分為基本偵察訓練和高級偵察訓練兩個階段。
  阿拉伯語培訓,總參偵察營原則上希望所有戰士都掌握阿拉伯語,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很難,所以衹能對有語言才能的戰士進行特別培養,對其他語言才能不太好的戰士衹能作一般化的要求了。
  滲透和野外生存訓練,這一部分的訓練內容非常廣泛,要學習在晝、夜和各種氣候條件下,從陸路、海上、空中嚮敵後滲透,並在野外條件下生存的技能。在進行這部分訓練時,受訓的新兵要分別赴北部軍區高山部隊學習滑雪和嚴寒條件下的生存技能;去海軍潛水學校進行潛水訓練;在溫蓋特軍體學院學習攀登和索降;還要去南部內格夫沙漠中的貝都因部落裏學習阿拉伯人的生活習慣。
  五、武器裝備
  在總參偵察營的訓練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求士兵學會熟練使用各種武器裝備。到目前為止,偵察營使用過的武器裝備也的確是五花八門。在單兵武器方面,有以色列自産的,如“烏齊”式和“加利爾”式自動步槍;有從他國購買的,如美製M-16係列自動步槍;還有從戰場上繳獲的,如前蘇聯的AK-47自動步槍。總體而言,20世紀60年代的主要武器是“烏齊”,20世紀70年代是AK-47,20世紀80年代是“加利爾”,20世紀90年代是M16係列卡賓槍(20世紀90年代初期是從M16A1改型的CAR-15,20世紀90年代中期換成了新型的M4)。
  目前,總參偵察營的標準單兵武器是美製M4卡賓槍(M16A2短槍管型)和同屬M16係列的CAR-15卡賓槍。美軍特種部隊現在也裝備M4卡賓槍。它的通用性較好,可裝備各種附件。在進行人質營救作戰時,以色列特種部隊通常根據不同需要在槍上加裝以色列自産的反恐怖作戰套件,包括準直式反射瞄準鏡、4倍晝間瞄準鏡、戰術電筒、激光瞄準具、腳架、消音器和夜視儀等。此外,這種槍可外挂M203榴彈發射器,發射40毫米低速小型榴彈,最大射程400米,殺傷半徑5米。
  以色列特種部隊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面換裝M16係列卡賓槍。其實,以色列自産的“加利爾”也是一種不錯的武器,惟一的缺點是不夠輕便,不大適合特種部隊使用。以色列决定用美製M16係列卡賓槍替換“加利爾”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財政問題——由於中東和平進程在20世紀90年代有較大進展,以色列國防預算逐年削減。M16可直接用美對以軍援款從美國購買,比從本國訂購“加利爾”要划算得多。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節:英國特種部隊(1)第2節:英國特種部隊(2)第3節:英國特種部隊(3)
第4節:英國特種部隊(4)第5節:英國特種部隊(5)第6節:英國特種部隊(6)
第7節:英國特種部隊(7)第8節:英國特種部隊(8)第9節:英國特種部隊(9)
第10節:英國特種部隊(10)第11節:英國特種部隊(11)第12節:英國特種部隊(12)
第13節:英國特種部隊(13)第14節:英國特種部隊(14)第15節:英國特種部隊(15)
第16節:英國特種部隊(16)第17節:英國特種部隊(17)第18節:英國特種部隊(18)
第19節:英國特種部隊(19)第20節:英國特種部隊(20)第21節:英國特種部隊(21)
第22節:英國特種部隊(22)第23節:英國特種部隊(23)第24節:英國特種部隊(2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