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65節:多難興邦,霸權轉移常在晉(7)      劉緒義 Liu Xuyi

  流浪公子
  話說晉獻公病死,太子奚齊即位。大臣裏剋和邳鄭在吊孝時把十一歲的奚齊殺了,擁立奚齊的大臣荀息為報答獻公的知遇之恩,又立卓子為國君,裏剋又殺了卓子和荀息。至此,驪姬的一番心血完全付諸東流,她在徹底的絶望中選擇了自殺。
  晉獻公的五個兒子,死了三個,跑了兩個,晉國成了一個沒有國君也沒人管的國傢。
  但國不可一日無君。裏剋大集百官於朝堂,商議推舉公子重耳為國君。丕鄭父曰:"此事非狐老大夫(突)出面不可。"可是狐突不答應曰:"老夫二子從亡。若與迎,是同弒也。突老矣,惟諸大夫之命是聽。"裏剋遂執筆先書己名,次丕鄭父,派人奉表前往重耳浪亡的翟國,準備奉迎公子重耳。重耳見表上沒有狐突的簽名,就起疑心。魏犨曰:"迎而不往,欲長為客乎?"人傢來接你,你不去,是不是打算在這裏長住?重耳曰:"你不知道啊,我的兄弟中還有人在,況且二孺子新誅,其黨未盡,入而求出,何可得也?天若祚我,豈患無國?"確實,重耳被血腥的親族殘殺嚇怕了,他最擔心的就是進得了晉國,萬一到時要想再出來,就難上加難了。其實,頗有心機的重耳看到他最信任的人狐突沒有出面,就擔心裏面有陰謀。而狐突的兒子狐偃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以乘喪因亂,皆非美名,勸重耳莫回國。乃謝使者曰:"重耳得罪於父,逃死四方,生既不得展問安侍膳之誠,死又不得盡視含哭位之禮,何敢乘亂而貪國?大夫其更立他子,重耳不敢違。"卻說裏剋等人聽到重耳不願意回國,不得已,衹好派人去接公子夷吾。因為裏剋曾經說過夷吾的壞話:"夷吾貪而忍,貪則無信,忍則無親,不如重耳。"
  公子夷吾在梁,梁國國君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生一子,名曰圉。夷吾安居於梁,日夜盼望國中有變,乘機求入,聞聽父親獻公已死,就派呂飴甥襲了屈城據為己有。荀息因為國中多事,亦顧不得過問。及聞奚齊、卓子被殺,諸大夫往迎重耳,呂飴甥立即把這一機要情報告知夷吾,夷吾與虢射、郄芮商議,就打算效法當年齊桓公小白與公子糾長跑爭位的故事。正在這時,忽然聽說國內己派梁繇靡等來迎接,不由得以手加額曰:"天奪國於重耳,以授我也。"喜形於色。
  不過,夷吾身邊也不乏高參,其中有郄芮就勸道:重耳並非討厭做國君啊,他不回國必定有緣故,公子切勿輕信。呵呵,到了這個時候,兩公子及其身邊的人都疑心重重,完全不似當年公子小白與糾。可見,晉獻公所做的一切太讓人刻骨銘心、不寒而粟了。郄芮還說,國內的人到國外來接新君,都有大欲啊。目前晉國大臣理事,以裏剋、丕鄭二人為首,你還是先厚賂他們為好,即使如此,衹怕還有危險。就好比深入虎穴者,必操利器。你要是想回國,非藉強國之力為助不可。鄰晉之國,惟秦最強,不如打發人去請求秦國,秦國如答應幫我們,那麽就可以回國了。
  夷吾相信這位十九年的患難之交的話,先是派人承諾裏剋,一旦做了國君,就把汾陽之田百萬賞賜給他,承諾丕鄭父負葵之田七十萬,並都立下字據封起來送給他們二人。同時打發人去秦國,送上自己的手書,把晉國諸大夫奉迎之意寫明,希望得到秦國的支持。
  此時秦國的國君正是秦穆公,其夫人是太子申生的妹妹,她恐怕父母之邦滅亡,就天天催促秦穆公幫助晉國快立新君。秦穆公極有心計,他想試探夷吾和重耳哪一個更合適,就派公子縶去嚮這兩位公子吊唁。公子縶先去狄國慰問重耳,對他說:"現在晉國無君,你應趕快回去即位,去晚了就被夷吾搶去了。"重耳流着淚說:"父親去世了,做人子的悲傷還來不及,哪能丟先人的臉呢?"他謝絶了秦國的好意。公子縶又去見夷吾,夷吾沒有流淚,而是對公子縶說:"敝國的大臣裏剋和邳鄭答應幫助我,事成後我分別給他們上等田一百萬畝和七十萬畝。貴國如果能幫助我,我願將河外的五座城當做謝禮。"公子縶回去對秦穆公描述了這番狀況,大傢一致認為重耳賢良,如立夷吾為君,他一定會把國傢弄糟,秦國可從中撈到油水。這油水便是秦國幾代人都夢寐以求想得到的通往中原的戰略要地。
  恰巧夷吾也派使者來秦,同時也得知重耳不願意回國,就打算支持夷吾。
  這時東方的齊國聞晉國有亂,也打算聯合諸侯謀之,乃親至高梁之地,又聞秦師已出,周惠王亦遣大夫王子黨率師至晉,乃遣公孫隰朋會周、秦之師,同納夷吾,呂飴甥亦自屈城來會。裏剋、丕鄭父請出國舅狐突做主,率群臣迎夷吾於晉界。夷吾即位,他就是晉惠公。
  國人素慕重耳之賢,欲得為君,這回見回來的不是重耳而是夷吾,乃大失所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