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群1950年生,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中华文化通志·社会阶层制度志》《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等。
在秦国到秦朝的历史上,有两个名声显赫的人物,这就是吕不韦和李斯。他们一先一后担任丞相,主持秦国政事,为秦的强盛和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大秦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吕不韦、李斯的人生结局并不圆满,吕不韦自杀而死,李斯身具五刑腰斩于咸阳街头。他们怎样由功臣变为罪人?如何看待吕不韦、李斯的人生悲剧?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得到一些启迪吗?
上篇:吕不韦的人生之路
一 ,“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现在是一句成语,指把难得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这句话出自吕不韦。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时,见到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了解到异人的身世和秦国王室的情况,决定以异人为赌注,进行政治投机,想到得意处,不禁脱口而出:“此奇货可居!”——吕不韦把异人作为囤积的商品,准备进行定立国君的政治投机,可谓古今第一人,可谓敢想敢干!
吕不韦使用的语言与他的职业有直接关系。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生于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是战国末年活跃在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他出身商人之家,其父因经商发财,“家富万金”,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吕不韦继承父业,到各地经商,往来贩卖,“家累千金”。经商的成功,使他观察问题、处理事务处处用商人的眼光去衡量、判断,以赢利为目的。当他决定弃商从政,向父亲咨询是否可行时,爷儿俩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吕不韦问:“耕田之利几倍?”他父亲是商人,对利润的概念十分精通,脱口答道:“十倍。”吕不韦又问:“珠玉之赢几倍?”答曰:“百倍。”种地经商,赢利多少,吕不韦的父亲烂熟胸中。不料吕不韦话头一转,突然问道:“立主定国之赢几倍?”父亲没想到搞政治怎么和种地经商扯到一起来了?再说搞政治一旦成功,获利岂能用数字计算?于是答道:“无数。”父亲的回答正是吕不韦所要的答案。吕不韦说道:“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饱食;今定国立君,泽可遗后世,愿往事之。”翻译成现代文就是:现在拼命劳动,还不能获得饱暖,如果定国立君成功,不仅一生衣食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以泽及后世,我现在就想做这笔生意!吕不韦和父亲的对话,其语言完全是商人式的,即一切以赢利多少来衡量、判断,他的父亲答话非常简练,一共说了六个字。吕不韦的问话包含了他个人独特的价值观,他把定国立君与耕地经商混为一谈。这意味着在吕不韦的价值体系中,赢利至上,种地经商为了赢利,搞政治也要赢利。吕不韦要弃商从政,追求“无数”倍的利。
精明的商人追求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而且善于捕捉时机。在吕不韦看来,世间万物都可以变成商品,或出卖,或交换。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群体,他们的足迹遍及各地,许多国家的君主对他们都以礼相待。不过,在吕不韦看来,商人虽然有钱,但是富而不贵,在政治上没有地位,而搞政治一旦成功,既贵且富,前途无量。基于这种考虑,吕不韦毅然弃商从政。他把自己的从政目标定得很高——要把异人立为秦国国君。照一般人看来,这真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
然而,吕不韦居然获得了成功!吕不韦为什么能够成功?这不能不说吕不韦是以独特的商人视角观察社会,同时具有商人的冒险精神。照一般人看来,秦国奖励耕战,法治严厉,老百姓被束缚得死死的,甚至连夫妻告别,常说的一句话都是“失法离令,若死我死”!可是,吕不韦却带着礼品,大摇大摆地朝咸阳走去,这不是找死吗?其实,吕不韦观察到秦国并非无懈可击,他也许不懂什么是君主专制,什么是人治社会,但是他知道只要用重金拉拢,拿下关键人物,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看来,钱权交易,自古有之,在商海中打拼的吕不韦深明此道,他知道,宫中大事往往一人说了算,而夫人的枕边风有时起关键作用。于是他先从外围开始,打通华阳夫人的弟弟和姐姐,由他们说服华阳夫人,再由华阳夫人打动安国君,安国君权衡利弊,最后听从了华阳夫人的主意,立异人为嫡嗣!吕不韦的政治投机终获成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