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65节:"骂鲁迅"风波(4)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两人最后一次会面,是因1929年5月李秉中结婚,新人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宴请亲朋好友。李秉中是刘文典在北大时的学生,也是鲁迅的学生,而且深得这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赏识。
李秉中写了部《边雪鸿泥记》,请胡适介绍给商务印书馆出版,结果很长时间没有消息,只好央请刘文典打听一下近况。刘文典满口答应,立即给胡适写信,并在结尾落笔:"请你务必拨冗回弟一信,以便答复前途。"
鲁迅更是把李秉中当做不可多得的"少年知音"之一。他也曾为李秉中的《边雪鸿泥记》多次写信给胡适,关切之心,令人感动。1924年9月24日,在一封给李秉中的信函中,鲁迅更是大胆解剖自我,首次坦露"曾经想到自杀"的隐秘心迹:"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然而都不实行,我大约不是一个勇士。"这样的声音在鲁迅的生命中还是很少听见的。他后来与李秉中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通信往来。
李秉中结婚,刘文典和鲁迅同时到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刘文典记得,那一天,他去得比较早,但鲁迅更早,躺在芍药栏边的一张藤椅上,悠然地闭目养神。刘文典看到鲁迅穿了一件新的竹布大褂,便开玩笑说:"这可是《风波》里赵七爷的装束啊!"
鲁迅听了,似乎有些不高兴,但也没有生气。《风波》是鲁迅写的小说,赵七爷是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个遗老,总靠假学问骗人。鲁迅知道,刘文典只是一时口快,并没有揶揄他的意思。
由于婚礼迟迟没有开始,刘文典就拉过一张椅子,坐在鲁迅旁边,与他说了半天的话。鲁迅这一天的精神似乎特别好,面色也不像往常那样枯涩,只是说话的神情依然是一成不变的严肃,就连说笑话时都是一样。
老友重逢,刘文典很热心地问起鲁迅在外地生活的状况。鲁迅说,有一次在广州,有个国民党军警想要考察他,他就不客气地回话说:"我这么大的年纪,思想是极其复杂、极其古怪的,岂是你们这般年轻人所能考察得了的!"一句话,把那几个年轻的国民党军警震得一愣一愣的,却也没有任何办法。刘文典听了,哈哈大笑,觉得很是有趣。
两人正聊得热火,新郎新娘出来了。在主人的邀请下,大家各自走到大厅里吃西餐。席散的时候,已是下午3点多钟,刘文典就匆匆地回去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鲁迅。其实,这次鲁迅在北京也停留了一段时间,但刘文典并没有去找过他,足见两人交情的深浅。
关于这次会面,鲁迅在1926年7月6日的当天日记里也有记载,不过依然是他一贯的简约笔法:
赴中央公园贺李秉中结婚,赠以花绸一丈,遇刘叔雅。
两人的交往似乎也就仅此而已,说不上多么亲密,也说不上多么生疏。据蒙树宏先生考证,鲁迅在著述里曾五次提到刘文典:见于《鲁迅日记》三次(两次见面,一次购买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见于《鲁迅致许广平书简》一次,见于《二心集·知难行难》一次。2
在《知难行难》里,鲁迅浓墨重彩地写了刘文典顶撞蒋介石的事情,行文是完全带着赞赏口吻的。这说明鲁迅极为钦佩刘文典的人格,对于和他的交情又不是完全冷漠的。
铺天盖地的"大批判"
或许正是出于与鲁迅这般的往来,刘文典才会在《关于鲁迅》的演讲中任意指点,"大放厥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 | 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 | 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 第4节:朋友胡适之(1) | 第5节:朋友胡适之(2) | 第6节:朋友胡适之(3) | 第7节:朋友胡适之(4) | 第8节:朋友胡适之(5) | 第9节:朋友胡适之(6) |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 | 第11节:朋友胡适之(8) | 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 | 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 | 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 | 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 | 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 第20节:痛斥蒋介石(2) | 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 | 第23节:痛斥蒋介石(5) | 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