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六編 名勝古跡(1)      董耀會 Dong Yaohui

  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說法對嗎?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明代萬裏長城是“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其實在山海關的北邊有個叫無名口的地方,就是從這裏嚮東至鴨緑江邊,還有980公裏的明長城,這段長城屬明朝時的九鎮之一的遼東鎮管轄。那麽,遼東長城為什麽被人遺忘呢?又是在什麽時候從地圖上抹掉的呢?當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之時,特別是順治入北京之初,全國尚未統一,政局不穩,前方有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相對抗,後方有蒙古貴族勢力的威脅,清王朝為鞏固其東北的“發祥之地”,就在遼東劃了禁區。在禁區範圍內,首先利用了明代遼東長城的防禦設施,並將東北的清“永陵”所在地也擴展到防綫之內,把因戰爭破壞的長城加以修補,並插以柳條,作為禁區的標志,號稱柳條邊,並下令將山海關定為關卡,限製出入。
  明代萬裏長城的遼東部分,不但其建築本身被改為清“柳條邊”,而且清代出版的書中也被刪掉。如清康熙年間出版的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的附圖中,衹有“柳條邊”,而不見明代遼東長城。清乾隆年間出版的《盛京輿地全圖》,也將明代遼東長城勾銷,而衹畫出“柳條邊”。該圖在左下方衹在山海關附近一小段長城處表示萬裏長城東端起點。再者由於遼東這段長城工程相對比較簡單,毀壞也較為嚴重,加之修築時間早於遼東長城且保存完好的明長城山海關、嘉峪關兩座關城東西又彼此遙相呼應。上述種種,可能就形成明代萬裏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說法的緣由。
  明長城東端起點究竟在哪裏?
  明代遼東鎮長城東端起點究竟在何處,從來衆說紛紜,已有老邊墻、虎山、古樓子等諸種說法,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一致意見。自1992年2月以來,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省長城贊助辦公室、丹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組織人員反復進行考古調查。根據長城遺址及相關遺物的發現,並結合歷史文獻的記載,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對諸多說法,有了明確的認識。由於在九連城,古樓子等地段沒有發現長城、墻體遺存;而在老邊墻村調查中,雖發現有長城墻體267米,但是繼續嚮鴨緑江邊延伸,因而也不可能是長城的起點。而在寬甸縣虎山鄉及鴨緑江畔的虎山村和虎山,均發現墻臺及長城遺址。因而可以確定,這一帶纔是明代遼東鎮長城東端的起點。
  虎山村的虎頭山坐落在鴨緑江邊,與朝鮮隔江相望,地勢險要,為關守重地。山腳下原為高句麗的舊城址,明修長城時,用舊城址建江沿臺堡。現尚存50餘米長的臺堡、堡基和部分堡墻,都用巨石壘建,通道寬3米。長城由虎山山頭開始,沿 河東岸和北岸山脈嚮北延伸。1992年之後,丹東市政府對虎山長城進行全面修復,再現了當年明長城東端起點的雄姿。
  明萬裏長城入海處在哪裏?
  明萬裏長城入海處,位於山海關城南4公裏的渤海之濱,明初開國元勳徐達修長城時,將東部起點選在此。因為萬裏長城好比一條巨竜,翻山越嶺,在這裏把頭伸入大海之中,撥動着海浪翻騰,所以稱為老竜頭。老竜頭是由入海石城、靖虜臺、南海口關、澄海樓、寧海城、濱海長城等一組建築所組成。澄海樓是老竜頭的最高點,也是老竜頭長城的精華所在,其名因乾隆皇帝題寫的對聯:“日曜月華從太始,天溶海色本澄清”之意而得。澄海樓初建時為守城箭樓,到清統一中原後,便漸漸地成為觀海勝地。文學家顧炎武、李攀竜、魏源等都在此留下詩篇,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也都曾來此登樓觀潮,並留下御書墨跡,贊頌澄海樓巍巍壯麗的大好景色。這裏依山襟海,長城聳峙,關高城重,雄視海疆,險峻的地理形勢,加之集山、海、關、城為一體的海、陸軍事防禦網,構成控扼薊遼咽喉的陸海軍事要塞和獨特景觀。
  為什麽把山海關叫“天下第一關”?
  ★
  山海關是明長城東部的名關險隘。它北依燕山,南臨渤海,雄偉的關城屹立於山海之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時這裏是關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戰時則是兵傢必爭之地。曾有人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其險要。把它比作燕京(北京)、盛京(瀋陽)之間的“鎖鑰”,是恰如其分的。山海關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乃極言其地勢險要,城防森嚴,作用重大。山海關城周長4公裏,外繞寬16米、深8米的護城河,城高12米。城的四面各設有一個城門,名揚四海的“天下第一關”箭樓,即建在東門巨大的城臺上。在東西城門外各築有羅城,關城南北各築有翼城,關城外圍還有衛、所、堡、城及烽火臺星羅棋布。這些建築,好象衆星拱月般地拱衛着主體建築山海關城,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係,起着長城東首要害重鎮的作用,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建築藝術和軍事才能。
  孟薑女廟建於何時?
  孟薑女廟創建於宋代以前,明萬歷、崇禎年間都重修過,1924年直奉大戰,奉係前敵總指揮張學良的司令部就設在孟薑女廟,戰鬥結束後,張學良將軍出款整修了廟宇。孟薑女廟坐落在山海關城東鳳凰山頂上,廟內現有山門、前殿、後殿和振衣亭等建築。前殿供孟薑女塑像,身着青衫素服,面帶愁容遙望南海,兩側有童男童女侍立。後殿供觀音、文殊、普賢三大菩薩像。殿後有望夫石。石旁刻有清乾隆帝的題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