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料 》 上午咖啡下午茶 》
秦瘦鷗:俗客談茶(1)
賈平凹 Gu Pingao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醬醋茶”。這是我們上代人留下來的兩句老話,儘管此刻已經很少人再提起,大部分的小青年同志甚至根本沒聽說過,但不可否認,今天柴米油????醬醋茶依然是絶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低需要,缺一不可。自然,也有少數人例外,七事之中,缺一缺二都不在乎。例如有些人因病遵照醫生囑咐,長期忌食加????的菜,亦無損健康。而我,大概由於身無雅骨,對茶嚮來可喝可不喝,衹要不缺白開水,一樣好過日子。
記得自己還是個小毛孩的時候,我們那個雖然毗鄰上海市區,卻依然很閉塞的小城裏面,不但沒見過什麽雀巢咖啡或雪碧、芬達之類的飲料,連問世最早的檸檬汽水或薑汁汽水,也衹有極少數的家庭裏纔有。一般的老百姓要解渴,衹有喝茶,但用的茶葉也决非什麽烏竜、茅峰,都是不列等的粗茶而已,我們傢中有一把錫製的大茶壺,約莫可裝三四磅水,每天早上,我媽媽抓把茶葉丟在壺裏,提水一衝,於是一傢幾口就隨時可以去倒出來喝。我玩得纍了,口渴不堪,往往懶得找茶杯,幹脆探頭咬住壺嘴,直接把茶吸出來,也不管什麽妨礙清潔衛生。到了夏天,不能喝熱的了,泡的茶就涼在大瓷碗裏,讓一傢人解渴。
這裏還免不掉要插寫一次我童年時代所遇到的偶發事件。那是發生在我就讀的小學校裏的:有個姓葛的小學生,原來身子還不錯,可漸漸地顯得面黃肌瘦,精神委靡不振,終至休學回傢。同學中紛紛傳說,小葛害的是怪病。老師聽他講,由於他慣於把未泡過的茶葉放在嘴裏咀嚼,日子多了,便成為“茶癆”。最後聽說是有位高明的醫生給他開了張方子,服後吐出許多緑色的小蟲,他纔得以康復。此事是真是假,我至今沒弄清楚,但在我的腦海深處,卻已留下了不可消滅的印象,到我成年後,不覺就養成了不喝茶的習慣。現在老了,也還是如此。有人誤認為我必然常服人參之類的補品,故而忌茶,其實茶葉是否真會使補品失效,醫學界至今尚無論斷,何況我衹是一個“爬格子”的老人,哪來這麽多人參鹿茸?
茶是一種常緑灌木,不僅春間所生的嫩葉可作飲料,其子也可以榨油,其幹堅密木質,可供雕刻,稱得上一身都是寶。千百年來,經過人工培育改良,對氣候土地的適應性更強了。我們國內絶大地區,幾乎凡有人煙之處,就可以見到茶樹(品質高下當然是另外一回事)。正因為這樣,喝茶這種風氣,早已和吃飯飲酒一樣,傳遍全國。數十年來,我足跡所到之處,很少沒有茶室、茶館的。尤其是廣州、香港、揚州、蘇州、重慶、成都等地,新中國成立前茶樓林立,儼然成為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各種因素,茶樓已不再發展。有不少茶室則並入餐廳酒樓,成為經營項目之一。但並沒有影響人們愛好喝茶的習慣,我看今後也不會吧。
至於騷人墨客,以煮茶品茗為樂,更是無以代之。唐代陸羽一生淹蹇,不事生計,獨嗜茶成癖,著成《茶經》三篇,被後世奉為茶神。庸俗如我,當然不會忽發奇想,去找《茶經》來讀,但在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看到曹雪芹所寫寶玉、黛玉、寶釵等夜訪櫳翠庵,妙玉烹茶待客的那一段,也覺雅韻欲流,悠然神往。從妙玉所談關於如何選擇用水,如何掌握烹煮時的火候,以及非用名器不飲等等高論中看,似乎略同於現代人所說的“功夫茶”。排場如此講究的飲茶儀式,1954年我在香港,居然也幸得一遇。那次是新聞界同道張世健、謝嫦伉儷在一傢著名的潮州菜館宴客,賓主酒醉飯飽之餘,與張謝誼屬同鄉的菜館老闆麯意交歡,又捧出一套精美的宜興紫砂茶具來,用炭火烹水,泡了兩小壺高級的鐵觀音,由大傢用雞蛋殼那麽大小的杯子來品嚐。我也鄭重其事地緩緩喝下了兩杯,卻還像豬八戒吃人參果那樣,除了覺得其味特別濃,並略帶苦味外,仍然說不出什麽妙處,但看到闔座怡然,也就不願敗人清興,妄發一言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1) | 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2) |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1) |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2) |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3) | 陳丹燕:咖啡旅行(1) | 陳丹燕:咖啡旅行(2) | 陳丹燕:咖啡旅行(3) | 陳丹燕:咖啡旅行(4) | 陳丹燕:咖啡旅行(5) | 陳丹燕:咖啡旅行(6) | 陳丹燕:咖啡旅行(7) | 陳丹燕:咖啡旅行(8) | 陳丹燕:咖啡旅行(9) | 陳丹燕:咖啡旅行(10) | 陳丹燕:咖啡旅行(11) | 陳丹燕:咖啡旅行(12) | 陳丹燕:咖啡旅行(13) | 陳丹燕:咖啡旅行(14) | 陳丹燕:咖啡旅行(15) | 陳丹燕:咖啡旅行(16) | 韓承煥:咖啡之旅(1) | 韓承煥:咖啡之旅(2) | 韓承煥:咖啡之旅(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