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全面窥视全球反美图景:美国的敌人 A comprehensive global anti-American spy picture: the enemy of the United States 》
第64节:苏丹--美国口里的"失败国家"(2)
李涛 Li Tao
除美国外,很多国家都看上了苏丹那丰沛的石油,对美国来说,这也是攫取苏丹石油的一大"风险"。而更多地控制苏丹,无疑能更好地控制苏丹石油,石油是美国霸权战略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苏丹的动荡就是美国控制苏丹的机会。
苏丹在1956年才从英国人的控制中挣脱出来宣布独立,那时美国已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了。在独立前,苏丹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它的一切都操纵在英国人手里。
独立后的苏丹,决心复兴民族经济。政府绞尽脑汁进行经济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并没有取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动荡始终伴随着本来就贫弊丛生的苏丹,苏丹北部多住着阿拉伯人,南部则大部分是黑人,北部看不起南部,南部不信任北部,再加上文化和信仰上的冲突,在苏丹独立之前,南北两边就打得不可开交。绵延半个世纪之久的南北内战让苏丹不得不放缓了发展脚步。苏丹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了全国的80%以上,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0%以上。农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稳定的依赖性非常强,连年的战争让苏丹农业裹足不前。苏丹拥有8400万公顷耕地,被开发利用的只有700万公顷。
尽管周边的国家也都给了苏丹不少帮助,苏丹还是难以养活他的人民,即便在发展环境相对良好的2000年,苏丹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有350美元,平均日生活费只有1美元。
苏丹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苏丹人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有多悲惨。在"公平"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苏丹人却深切地感受着不公平,发达国家的人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苏丹人却要在战火和贫困中疲于奔命。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上颐指气使,苏丹人的苦难却少有人关心。苏丹人对发达国家的印象也并不美好,远有英国残酷的殖民统治,近有美国粗暴的干涉制裁。发达国家从苏丹这里拿走了太多东西,却把痛苦和贫穷留给苏丹人自己品尝。美国没有同情苏丹人的遭遇,而是梦想着从苏丹那里榨更多的油水,美国一面慷慨地资助苏丹南部的反政府武装,一面又做出"义正辞严"的样子对苏丹实施制裁。
因此,当本·拉登踏上苏丹的土地,宣扬他那通极端反美言论时,的确拉拢来不少信众。
贫困会带来无助和绝望,也会带来暴力和反抗,但这让美国找到了与苏丹为敌的借口。苏丹很弱小,美国铁了心要借苏丹的动荡让自家的势力在苏丹"无限延伸",苏丹难有招架之力。
二 本·拉登与苏丹 发达国家吝于给苏丹援助,但本·拉登不吝啬。本·拉登是世界闻名的恐怖大亨,同时也是世界闻名的大富翁。
苏丹战乱频发,又和美国的关系不甚良好,因此很少有外国人愿意到苏丹进行投资。而苏丹本国的资金也严重不足,1999年苏丹的外债是220亿美元,2001年上升到249亿美元,堪称世界上债务最繁重的国家之一。
1991年,本·拉登并不是双手空空地来到苏丹,他是美国政府眼里的恐怖分子,却是为苏丹人送去财富的大投资商。本·拉登有数亿美元的资产,他成了苏丹最大的投资者。
本·拉登的钱对苏丹人来说,就是久旱之甘霖、雪中之炭。苏丹政府没有理由对这个大投资者冷眼相待,本·拉登在苏丹的口碑还算不坏。至少,他出现后,很多苏丹人吃上了饭。
苏丹的交通条件很差,这也是苏丹经济发展不起来的一个原因,本·拉登很快看到了这点,帮苏丹修建了一条长达1200公里的公路,将苏丹首都喀土穆和苏丹港连接在一起。苏丹政府非常高兴,马上投桃报李,准许拉登垄断苏丹的芝麻种子出口。本·拉登以商人的面貌出现在苏丹,苏丹政府也像对待一个商人那样对待本·拉登。之后,本·拉登又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建起了"拉登国家公司",专门负责代理国际交易,承包了苏丹国内的所有工程建设。
本·拉登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苏丹的经济,美国可没给苏丹人这么多经济好处。当然,本·拉登并非抱着慈善目的来到苏丹,"9·11"事件发生后,有人看到"基地"分子正悄悄地将组织资产向苏丹转移。这些资产是数箱黄金,它们从巴基斯坦港口卡拉奇启程,几经周折才来到苏丹,藏在了喀土穆的某个地方。本·拉登之前在苏丹的投资,显然为将苏丹打造成"拉登金库"作了充分准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目录、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1) | 第2节: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2) | 第3节: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3) | 第4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 | 第5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2) | 第6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3) | 第7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4) | 第8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5) | 第9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6) | 第10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7) | 第11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8) | 第12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9) | 第13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0) | 第14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1) | 第15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2) | 第16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3) | 第17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1) | 第18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2) | 第19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3) | 第20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4) | 第21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5) | 第22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6) | 第23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7) | 第24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8)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