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紀念王小波辭世十周年:王小波十年祭   》 第64節:王小波締造“黃金時代”/黃集偉      李銀河 Li Yinhe

  王小波締造“黃金時代”
  黃集偉
  新近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小說集《黃金時代》的作者王小波坦言他的小說“缺少了一個積極的主題,不能激勵人們嚮上,等等”(見《黃金時代》後記)。這番含混的意思到了該書編輯的手裏,變得清晰了:“這些小說的主人翁都叫王二(當然不是同一個人物),主題都與性愛有關……全書穿插了不少性描寫,作者認為,生活就是這樣,無須掩飾……(見《黃金時代》內容簡介)——這一含混(坦率的含蓄)——清晰(含蓄的坦率),本身就構成了一道風景:這道風景在現如今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書攤上很容易看到——當1994年北京的秋天來臨的時候,從書攤上隨手翻開一本從書名就開始髒得令人不安(恕不舉例)的小說(大都為長篇小說),你會發現,從窄窄的第一頁起,苟男苟女們就已經上床了。從這個角度說,《黃金時代》沒能免俗。雖然小說《黃金時代》的封面沒有采用“為了風度,無視感冒及其他”之類的“挂歷風格”,可它的“導讀”,卻真正順應了“潮流”。
  翻開《黃金時代》,“金”有沒有單說,通常理念之中的“黃”的確俯拾即是。在這部共收有三部五篇均以第一人稱寫成的小說集中,無須跨頁跳行,東尋西找,有關主人公王二的性經歷、性心理、性行為、性觀念、性手段之類的描寫,已是亂石鋪街,令人目不暇接。隱蔽在王二身後的王小波,顯然是一個狀“性”高手。北京知青王二與雲南建設兵團某隊醫生陳清揚的一段戀情、某豆腐廠青工王二與團支書×海鷹的幾許姻緣、某醫院工程師王二與婦科醫生小孫的相戀、同居、結婚等等,被他信手拈來,平常道出,竟也是雲雨翻飛動魄驚心……對不住王小波的是,如此這般的描繪和概括,顯然會給他帶來效益之外的麻煩。可是,本文正在繼續之中……更為關鍵的判斷就要出現了——
  不錯,王小波僅用一部30萬字的《黃金時代》就昭示出了他涉足文壇的實力——這種實力當然是由於他寫了性。然而,更為要緊的是,他不同尋常地寫了性。粗分文學作品中的性描寫,大致有着這樣兩種情形:一為浪漫寫實,一為自然寫實。浪漫寫實者如英國的大衛?勞倫斯,自然寫實者如國産的賈平凹。這兩種對於性的文字呈獻狀態孰優孰劣姑且不論,就《黃金時代》而言,至少它使我們看到了有關性描寫的另一種呈獻方式。說王小波涉足文壇的實力即指此,說王小波寫性的不同尋常,亦即指此。
  勞倫斯書寫性事的浪漫高招是一個個近似童話的詩意的暢想,有着太多的英倫霧水,當詩去讀,在感人至深的同時難免誤人不淺——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文明古國之中,我們無法阻止我們的兄弟姐妹不將其當作《新婚須知》一類的小册子去讀;而賈平凹呈獻情欲的良謀較之查太萊夫婦的締造者來說,則要遜色許多——賈平凹殫精竭慮所企圖攀登上的,僅衹是古已有之有案可稽的“脫到不留一點餘地”那樣一級臺階。港地稱這類專事官能描繪的作傢稱為“鹹濕作傢”,賈平凹的《廢都》除去夠“鹹”夠“濕”而外,另又奉獻了一道夠“髒”。你不能說賈平凹所謂不是寫實,你也不能不說他鴻篇巨製記錄下來的剛好就是至少到目前為止相當一部分國人所擁有的既“髒兮兮”又“軟兮兮”的性狀態,可是,就呈獻者自身的性態度而言,就顯然令人失望——健康不說,恐怕連自然也一點兒沒有。而王小波則全然不是這樣的——無論有意無意,王小波用他“性”象紛紜的《黃金時代》,試圖在擁有浪漫的同時超越浪漫,在搞定鹹濕之後超越鹹濕——他將諸多性命題中原本就有的元素一一撿了回來,力求讓性成為那枚達?芬奇筆下的生動自然的素描雞蛋。
  勞倫斯於性的浪漫寫實,在當時是離經叛道的。而賈平凹於性的扭捏作態,則有着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在如此背景的映襯之下,王小波既超越了“離經叛道”,也拋棄了文化傳統,王小波的聰明才智,也恰恰在這樣雙重的躲閃之中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就算是“離經叛道”,也並不保險,那類積重難返式的離叛就更是如此:它容易帶來走火式的誇大,入魔式的煽情,而這些與性的事實其實是並無瓜葛的。
  王小波寫性,第一是穩得住勁兒——他不放縱,不以為所謂真實地寫性,就一定是交代器官的位置及其名稱如同為人體百科詞典寫詞條兒;第二是拿得準調兒——他不遮掩,不在緊要關頭掉鏈子,不在焦點時刻語焉不詳,也不動輒上下五千年地抒情,把琴棋書畫詩酒花一古腦地往敏感帶上招呼;第三是收得住氣——他不奢望,不把性升華成事關國計民生,不把性蔓延為危及民族生存,也不宣示性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切的幸福和溫馨……王小波筆下的性,是尋常性,是無師自通、不學有術、既不可闕如又自然自限的性。映襯王小波筆下人物性行為的背景(多為“文革”十年動亂時期)的不健康,又剛好展示出了人類性行為超越意識形態的一層,並且,它有可能越是在意識形態的高壓之下,越是生機盎然。王小波筆下的人和人的性,在不免或多或少地呈獻着五顔六色的環境的、種族的、時代的顔色的同時,更為重要地呈獻出了一種自然健康的膚色。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談性的口吻,甚為稀鬆平常。這種在描述性、記錄性、談論性時趨嚮於零度的口吻,顯露出作者有意將性還原為平常,還原為衣食住行、酒足飯飽。這樣的性,其實不過是一種常識。它當然是一種被民族文化、民族傳統過於青睞、過於寵愛的常識,也正是因為這兩種“過於”,許久以來,性在我們的生活中,由常識變成了觀念和言談(當然不是舉止)中的禁忌。因而,王小波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談論原本也是稀鬆平常的性這一事實本身,在還原常識的同時也是在捍衛常識。當鹹濕小說對於性的誇張、糟踐、污染和浪漫幾近將性全綫逐出健康概念的時候,王小波以頗為個人化的方式將性拉回了常識的中心。
  在《黃金時代》中,除了性,顯然還有更多的、也更值得玩味的東西。從數學的角度說,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表達出來的“性本尋常”的理念,亦可由此窺其一斑——性充其量衹是我們生活蛋糕上非常誘人的甜蜜一角。那些把性張揚成整整一大塊兒蛋糕的人,如果不是存心想把讀者噎死,就是如同個頭矮小的建築設計師最願意設計摩天大樓以求心理補償一樣:要麽是陽痿患者,要麽是唯利是圖的商傢,或者兼而有之。《黃金時代》中更為值得玩味的那一部分是值得另外撰文推敲的。尤其是王小波在《黃金時代》字裏行間所呈獻出來的那種對於文化和生命的反思之慨、那種對於似水流年的傷逝之情,那種對於荒謬的人類生存現狀的反諷之筆,都為現今所謂文壇大傢們筆下少有——這大概與王小波同時又是一名學者有關。將王小波的學術論文與他的小說對比着去讀,是一件值得一試的有趣之事:不少可以放在論文中的話,王放在了小說中,反之亦然。這種自身的知識結構即可構成優勢互補的情形在中國當代作傢中尚不多見。尤其是性這樁無論怎樣誤解、麯解、渲染、污染都可能擁有讀者市場的事情,對於它的呈獻者的要求其實是寧高勿低的。考察一下目前敢於涉足性區域欲施展才華一展身手的中國作傢的學歷檔案,就會發現,有關性事描寫上的扭捏作態還算是好的,其他者流,除去把自己也脫得光光溜溜以外,就什麽也剩不下來了。從這個角度說,王小波的出現值得鼓掌。
  有關《黃金時代》文字“導讀”順應“潮流”,文首已經說過。可是,在一個細心而又認真的讀者的價值判斷中,《黃金時代》不會因此就等同或等值於了地攤文學。正如你不能說張大嬸趁着天剛擦黑兒就跑到西直門地鐵站門口兜售的茶葉蛋就一定是臭蛋一樣。其實所有敢於將性事作為小說主題的作傢都充滿了風險意識和可資贊嘆的奉獻精神——而奉獻搞不好就會成了出賣。作為讀者,捧到手裏的究竟是“奉獻”還是“出賣”很難分清,可貨色的味道他們自有品嚐的經驗——就算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一次大膽的出賣吧!可我認為,他出賣的正是真誠和現今已不多見的對於生命的美好的憂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美術出版社
第1節:序第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
第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2)第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3)
第5節:成長歲月/艾曉明(4)第6節:成長歲月/艾曉明(5)
第7節:成長歲月/艾曉明(6)第8節:成長歲月/艾曉明(7)
第9節:成長歲月/艾曉明(8)第10節:成長歲月/艾曉明(9)
第11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0)第1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1)
第1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2)第1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3)
第15節:母親的憶念/宋華(1)第16節:母親的憶念/宋華(2)
第17節:母親的憶念/宋華(3)第18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1)
第19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2)第20節:吾弟小波/王小芹
第21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1)第22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2)
第23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3)第24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