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法苑珠林 》
第六十三
釋道世 Shi Daoshi
祈雨篇第七十一園果篇第七十二祈雨篇(此有四部)
述意部祈祭部降雨部河海部述意部第一夫聖道虛寂故能圓應無方。以其無方之應故應無不適。比以陰陽愆候亢旱積時。北墉之禮久申。西郊之雨莫應。聖上憂兆庶之失業。恐稼穡之不登。減膳恤刑。霄衣肝食。精誠格於上下。玉帛遍於山川。靈液莫沾祈雲罕積。仰惟慧炬潛曜。無幽不燭。神功叵測。有感必通。所以仰憑三寶。敷演一乘。轉讀微言。樹茲大福。願法教始開。慈雲遐布。玄言一闡。沛澤遠覃。嘉禾連秀於郊原。瑞果遍生於林木。衣唯服於八蠶。食必資於七獲。世界鬱若衆香。含生宛如安養。無請不諧。有祈必應。並沐茲定水。繼聖智之原。闢此愛羅超有無之境也。
祈祭部第二如大雲輪請雨經云。佛言。若請大雨及止雨法。汝今諦聽。其請雨主。於一切衆生起慈悲心。受八戒齋。於空露地。應張青帳懸十青幡。淨治其地牛糞塗場。請誦咒師坐青座上。若在傢人受八戒齋。若比丘者應持禁戒。皆着清淨衣。
燒好名香。又以末香散法師座。應食三種白淨之食。所謂牛乳酪及糠米。誦此大雲輪品時。面嚮東坐。晝夜至心令聲不斷。供養一切諸佛。復以淨水置新瓶中安置四維。隨其財力辦作種種食供養諸竜。復以香華散道場中。及與四面法座四面。各用純新淨牛糞汁。畫作竜形(耶捨法師傳云西國土俗以牛能耕地出生萬物故以牛糞為淨梵王帝釋及牛並立神廟以祠之佛隨俗情故同為淨)東面去座三肘已外畫作竜形。一身三頭並竜眷屬。南面去座五肘已外畫作竜形。一身五頭並竜眷屬。西面去座七肘已外畫作竜形。一身七頭並竜眷屬。北面去座九肘已外畫作竜形。一身九頭並竜眷屬。其誦咒師應自護身。或咒淨水。或咒白灰。自心憶念以結場界。或畫一步乃至多步。若水若灰用為界畔。或咒縷係頸。若手若足。咒水灰時散灑頂上。若於額上。應作是念。有惡心者不得入此界場。其誦咒者。於一切衆生起慈悲心。勸請一切諸佛菩薩憐愍加護。回此功德分施諸竜。若時無雨。
讀誦此經。一日二日。乃至七日。音聲不斷亦如上法。必定降雨。大海水潮。可留過限。若能具足依此修行不降雨者。無有是處。唯除不信不至心者。
又大雲輪請雨經(一捲)略要雲。佛告諸大竜王。我今當說昔從大悲雲生如來所聞陀羅尼。過去諸佛已說威神。我今亦當隨順而說。利益一切諸衆生故。憐愍與樂。於未來世。若炎旱時。能令降雨。若水澇時亦令止息。疫死險難皆得滅除。能集諸竜。能令諸天歡喜踴躍。能壞一切諸魔境界。能令衆生具足安樂。即說咒曰。
怛絰他摩訶若(引)那(引)婆婆(引)薩尼(一)失梨帝殊羅敧彌(二)
地履荼毗迦囉磨鉢耶囉僧呵怛禰(三)波羅摩避囉闍(四)尼摩羅求那雞鬥蘇慄耶波羅毗(五)毗摩嵐伽耶師^8□(六)婆呵囉婆呵囉(七)。
南無若那(一)沙伽羅毗盧遮那耶(二)多他竭多耶(三)南無薩婆佛陀(四)菩提薩坻毗呵(五)。
又咒曰。
怛咤怛咤(一)帝緻帝緻(二)鬥晝鬥晝(三)摩訶摩尼(四)摩俱咤(五)毛林達羅屍比沙(六)於留必那(七)三磨羅他(八)帝利曷囉怛那地師咤南(九)跋折囉陀羅薩坻那(十)跋利沙他伊呵閻浮提地畢莎呵(十一)。
阿婆何夜寐(一)薩婆那鉗(二)迷帝羅質坻那(三)菩提質哆弗婆鉗寐那(四)那羅那羅(五)禰梨禰梨(六)奴盧奴盧(七)莎呵(八)。
又咒曰。
釋迦羅薩坻那(一)鉢羅婆羅沙地(二)摩訶那伽(三)伊呵閻浮提卑莎呵(四)
又咒曰。
阿師咤摩迦(一)薩坻那(二)鉢囉婆利沙他(三)摩呵那伽(四)伊呵閻浮提卑莎呵(五)
又大方等大雲經云。佛言。若有國土欲祈雨者。六齋之日。其王應當淨自洗浴供養三寶。尊重贊嘆稱竜王名。善男子四大之性可令變易。誦持此咒天不降雨。無有是處。是經典中有神咒故。為衆生故。三世諸佛悉共宣說。
鬱究隸牟究隸頭坻比頭坻陀尼羯坻陀那賴坻陀那僧塔兮降雨部第三如分別功德論雲。天及竜皆能降雨。何以取別。天雨細霧下者是。竜雨粗下者是。又阿修羅共天鬥時。亦能降雨有二種。有喜雨。有瞋雨。若雨和調者。是歡喜雨。若雷電靂靂者。是瞋恚雨(自外雲雨雷電等並如前日月篇說)。
又增一阿含經云。佛言。如是世間不可思議。如竜界不可思議。雲何此雨為從竜口出耶。答不從竜口竜。為從眼耳鼻身出耶。亦不從此出。但竜意所念。若念惡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根本而作此雨。如須彌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衆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從彼天口眼耳鼻出也。皆由彼有神力故而作此雨。
又華嚴經云。佛子。譬如大竜隨心降雨。雨不從內。亦不從外。如來境界亦復如是。隨心所念。於念念中出生無量不可思議智。彼諸智慧悉無來處。又言。
佛子。一切大海水皆從竜王心願所起。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悉從大願力起。佛子。如來智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我說少喻。汝今諦聽。佛子。此閻浮提內流出二千五百河水。悉入大海。俱耶尼內流出五千河水。悉入大海。弗婆提內流出八千四百河水。悉入大海。鬱單越內流出一萬河水。悉入大海。佛子。
此四天下內如是二萬五千九百河水。悉入大海。佛子。於意雲何此水多少。答言。甚多。
佛子。復有十光明竜王。雨大海中。悉過前水。百光明竜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如是等八十億竜王。各雨大海。展轉過前。娑伽羅竜王太子。名曰佛生。
雨大海中復悉過前。
佛子。彼十光明竜王皆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百光明竜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如是等廣說乃至娑伽羅竜王太子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
佛子。如彼八十億竜王乃至婆伽羅竜王太子。雨大海中。及其淵池。皆悉不及娑伽羅竜王所雨大海。婆伽羅竜王所住淵池。涌出流入大海。倍復過前。波涌流水青琉璃色。盈滿大海。涌出有時是故海潮常不失時。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珍寶無量。衆生無量。大地無量。佛子。於意雲何。彼大海水為無量不。答言。實爾。其水深廣不可為喻。佛子。如是海水深廣無量。於如來無量智海。百分不及一。乃至不可為譬。但隨所應化為作譬喻。
河海部第四如新婆沙論雲。於此贍部洲中有四大河。眷屬各四。隨其方面流趣大海。謂即於此贍部洲中有一大池名無熱惱。初彼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縛芻。四名私多。初殑伽河從池東面金象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東海。次信度河從池南面銀牛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南海。次縛芻河從池西吠琉璃馬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西海。後私多河從池北面頗胝迦師子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北海。殑伽大河有四眷屬。一名閻母那。二名薩洛瑜。三名阿氏羅筏底。四名莫醯。信度大河有四眷屬。一名毗□奢。二名藹羅筏底。三名設咀荼盧。四名毗咀娑多。縛芻大河有四眷屬。一名筏刺拏。二名吠咀刺尼。三名防奢。四名屈愍婆。私多大河有四眷屬。一名薩梨。二名避魔。三名捺地。四名電光。如是且說有大名者。
然四大河一一各有五百眷屬。並本合有二千四河。隨其方面流趣大海。如是所說二千四河。未入海頃。頗有能令不入海不。無如是事。假使有人。或以神力。或以咒術。廣說乃至令不得入聖諦現觀。無有是處。
又涅槃經云。譬如大海有八不可思議。何等為八。一者漸漸轉深。二者深難得底。三者同一鹼味。四者潮不過限。五者有種種寶藏。六者大身衆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屍。八者一切萬流大雨投之不增不減。
又金剛三昧不壞不滅經云。佛言。彌勒當知。阿耨大池出四大河。此四大河分為八河。及閻浮提一切衆流皆歸大海。以沃焦山大海不增。以金剛輪故大海不減。此金剛輪隨時轉故。令大海水同一鹼味。
又涅槃經云。善男子。如殑伽河中有七衆生。一者常沒。二者暫出還沒。三者出已則住。四者出已遍觀四方。五者遍觀已行。六者行已復住。七者水陸俱行。言常沒者。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是故常沒。暫出還沒者。如是大魚受惡業故。身重處淺。暫見光明。因光故出。重故還沒。出已住者。謂坻彌魚。身處淺水樂見光明。故出已住。遍觀四方者。所謂錯魚。為求食故遍觀四方。是故觀方。觀已行者。謂是錯魚遙見餘物。謂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觀已行行已復住者。是魚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復住。水陸俱行者。即是龜也(喻七種衆生者如文不煩此述)。
頌曰。
玄言始開闡雲霧上升天靉靆垂下布駛雨遍山川百草俱滋茂五穀皆熟田自非慈福力豈感樂豐年感應緣(略引二十二驗)
秦時中宿縣有觀亭水神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神漢時夜郎水竺王祠有竹節神漢中平年江水內有蛾含沙射人漢永昌不韋縣有禁水毒氣太山之東有灃泉飲用神靈二華之山當黃河有神簰分流黃帝時有赤將子輿能隨風雨上下神農時有赤鬆子是雨師能服水入火漢沙門千吉能祈雨將孫策忌害見怪漢沙門竺曇蓋祈雨有徵晉沙門僧群隱山感神水飲而不饑晉廬山釋慧遠以杖掘地感泉涌出晉沙門於法蘭感涸澗涌水清流晉沙門涉公能咒竜下鉢中晉沙門佛圖澄能祈雨白竜二頭見晉沙門竺曇摩羅剎能咒水枯而更流宋沙門求那跋陀羅能祈雨應時而降齊沙門曇超有神請超祈雨有徵梁安國寺有瑞像放光處有泉涌唐沙門空藏能祈雨甚有徵應唐沙門慧璇山隱無水感神請居得水秦時有中宿縣千裏水。觀亭有江神祠壇。經過有不吝者。必狂走入山變為虎。中朝縣民至洛返。路見一行旅。寄其書曰。吾傢在觀亭廟前。石間懸藤即是也。但扣藤自應者。乃歸。如言果有二人。從水中出取書而淪。尋還雲。江伯欲見君。此人不覺隨去。便睹屋宇精麗飲食鮮香。言語接對無異世間也。
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廟。姑生時有道術。能着履行水上。後負道法。婿怒殺之。投屍於水。乃隨流波漂。至今廟處鈴下巫人。當令殯殮。不須墳瘞。即時有方頭漆棺在祠堂下。晦望之曰。時見水霧中曖然有着履形。廟左右不得取魚射獵。輒有迷徑溺沒之患。巫雲。姑既傷死。所以惡見殘殺也。
漢夜郎水竺王祠。昔有女子浣於水濱。有大節竹流入女足間。推之不去。有小兒啼聲。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纔武。遂雄夷獠。因竹為姓。所破之竹。棄之於野。即生成林。王嘗止石上作羹無水。以劍擊石。泉便涌出。今竺王水及破石竹林並存。漢使唐蒙誘而斬之。夷獠怨訴。竺王非血氣所育。求立嗣。太守吳霸表封其三子為侯。今猶有竺王節廟(右此三驗出異苑)。
漢中平年內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江人以術方抑之。則得沙石於鹵中。詩所謂為鬼為蜮。則不可得也。今俗謂之溪毒。先儒以為南方男女同川而浴。塗氣之所生也。
漢時永昌郡不韋縣有禁水。水有毒氣。唯十一月十二月可渡。自正月至十月不可渡。得病殺人。其氣中有惡物。不見其形。其似有聲。如有以所投擊內。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土俗號為鬼彈。
太山之東有灃泉。其形如井。本體是石也。欲取飲者。皆洗心緻跪而^2□之。則泉出如流。多少足用。若或傲慢則泉縮焉。蓋神明之常志者也。
二華之山。其本一山也。當河河水過之而麯流。有神簰而分之以利河流。其手足跡於今存焉。故張衡作西京賦。所稱巨靈贔負。高掌遠跡。以流河麯是也。
赤將子輿者。黃帝時人也。不食五穀而啖百草華。至堯時為木工。能隨風雨上下。時時於市門中賣繳。亦謂之繳父。
周禮春宗官伯日禮司命。風伯雨師星也。風師箕星也。雨師畢星也。玄謂司中司命文昌第四第五星也。案抱樸子曰。河伯者。華陰人。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又五行書曰。河伯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遠行。溺沒不返。
赤鬆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至昆侖山常入西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今之雨師本之焉(右七條出搜神記)。
漢孫策。既定會稽。引兵迎漢帝。時道人於吉在策軍中。遇天大旱船路艱澀。策嘗自出督切軍中人。每見將士多在吉所。因憤怒曰。吾不如吉乎。收吉縛置日中。令其降雨。如不能者便當受誅。俄頃之間雲雨滂沛。未及移時川澗涌溢。時並來賀。吉免其死。策轉忿恚。意使殺之。因是策頗愍傷。每仿□見吉。
後出射獵為刺客所傷。治療將差。引鏡自窺鏡中見吉。顧則無之。如是再三。遂撲鏡大噭。瘡皆崩裂。須臾而死(見冤魂志)。
漢沙門竺曇蓋。秦郡人也。真確有苦行。提鉢振錫行化四輩。居於蔣山常行般舟。尤善神咒。多有應驗。司馬元顯甚敬奉之。衛將軍劉毅。聞其精苦。招來姑熟深相愛遇。義興五年大旱。陂湖竭涸苗稼焦枯祈祭山川纍旬無應。毅乃請僧設齋。蓋亦在焉。齋畢躬乘露航浮泛川溪。文武士庶傾州悉行。蓋於中流燔香禮拜。至誠慷慨。乃讀海竜王經。造捲發音雲氣便起。轉讀將半沛澤四合。纔及釋軸洪雨滂註。畦湖必滿。其年以登劉敬。叔時為毅國郎中令。親豫此集。自所睹見。
晉安羅江縣有霍山。其高蔽日。上有石杅。面徑數丈。杅中泉水深五六尺。
經常流溢。古老傳云。列仙之所遊餌也。有沙門釋僧群。隱居其山。常飲此水。
遂以不饑因而絶粒。晉安太守陶夔。聞而求之。群以水遺陶出山輒臭。陶於是越海造山。於時天景澄朗。陶踐山足便風雨晦冥。如此者三。竟不得至。群所棲策與泉隔一澗。旦夕往還。以一木為梁。後且將渡。輒見一折翅鴨。舒翼當梁頭。
逆唼僧群。永不得過。欲舉錫撥之。恐其墜死。於此絶水。俄而饑卒。時傳云。
年百四十。群之將死。為衆說雲。年少時嘗打折一鴨翅。將或此鴨因緣之報乎。
晉尋陽廬山西有竜泉精捨。即慧遠沙門之所立也。遠始南渡。愛其區丘欲創寺宇。未知定方。遣諸弟子訪履林澗。疲息此地。群僧並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處宜立精捨。當願神力即出嘉泉。乃以杖掘地。清泉涌出。遂畜為治。因構堂宇。其後天嘗亢旱。遠率諸僧轉海竜王經。為民祈雨。轉讀未畢。泉中有物形如豆蛇。騰空而去。俄爾洪雨四澍。澗過離畢以有竜瑞故取名焉。
晉沙門於法蘭。高陽人也。十五而出傢。器識瀋秀業操貞整。寺於深岩嘗夜坐禪。虎入其室因蹲床前。蘭以手摩其頭。虎揚耳而伏。數日乃去。竺護燉煌人也。風神情宇。亦蘭之次。於時經典新譯梵語數多。辭句繁蕪章偈不整。乃領其旨要刊其遊文。亦養徒山中。山有清澗汲漱所資。有采薪者。嘗穢其水。水即竭涸。俄而絶流。護臨澗裴回嘆曰。水若遂竭吾將何資。言終而清流洋溢。尋復盈澗。並武惠時人也。支道林為之像贊曰。於氏超世。綜體玄旨。嘉遁山澤。仁感虎兕。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空澗。枯泉還水(右四人出冥祥記)。
晉長安有涉公者。西域人也。虛靖服氣不食五穀。日能行五百裏。言未然之事。驗若抵掌。以苻堅建元十一年。至長安縣。以秘咒咒下神竜。每旱堅常請之祝竜。俄而竜下鉢中。天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鉢觀之。鹹嘆其異。堅奉為國神。仕庶皆投身接足。自是無復炎旱之憂。至於六年十二月。無病而化。堅哭之甚慟。卒後七日堅以其神異。試開棺視之。不見屍骸所在。唯有殮被存焉。至十七年自正月不雨至於六月。堅減膳撤縣。以迎和氣。至七月降雨。堅謂中書朱彤曰。涉公若在。朕豈焦心于云漢若是哉。此公其大聖乎。彤曰。斯術幽遠。實亦曠古之奇也。
晉時佛圖澄。博術終古。道藝超群。晉建武年正月至六月時天大旱。石虎遣太子詣臨漳西釜口祈雨。久而不降。虎令澄自乞。即有白竜二頭降於祠所。其日大雨。方數千裏。其年大收。戎貊之徒先不識法。聞澄神驗皆遙嚮禮拜。並不言而化焉。
晉長安有竺曇摩羅剎。此雲法護。其先月氏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裏尋師。日誦萬言過目即能。是以博覽六經遊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嘗分抱。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藴在蔥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至西域。大賫經論還歸中夏。沿路傳譯寫為晉文。所獲賢劫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道為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倦。後隱居深山。山有清澗。常取澡漱。後有采薪者。穢其水側。俄頃而燥。護乃裴回嘆曰。人之無德遂使清泉輟流。水若永竭真無以自給。正當移去耳。言訖而泉流滿澗。其幽誠所感如此。故支遁為之像贊雲。
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穹𠔌。枯泉漱水。邈矣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領拔玄緻。
後立寺於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至於道德化被遐布聲蓋四遠。僧徒數千鹹共宗事。及晉惠西奔。關中擾亂百姓流移。護與門徒避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後孫綽製道賢論。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賢以量高山巨源。
宋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纍月無驗。世祖請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獲不須相見。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感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秘咒。明日晡時西北雲起。初如團蓋。日在桑榆。風震雲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
敕見慰勞^8□施相續。至太宗之世。禮供彌隆。到太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臨終之日延伫而望雲。見天華聖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太宗深加痛惜。慰贈甚厚。公卿會葬榮哀備焉。
齊錢唐靈苑山有釋曇超。姓張。清河人。形長八尺。容止可觀。蔬食布衣一中而已。而止都竜華寺。元嘉末南遊始興遍觀山水。獨宿樹下虎兕不傷。大明中還都。至齊太祖即位。被敕往遼東弘闡禪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還京。
俄又適錢唐之靈苑山。每一入禪纍日不起。後時忽聞風雷之聲。俄見一人執笏而進。稱嚴鎮東通。須臾有一人至。形甚端正羽衛連翩。下席禮敬自稱弟子。居在七裏任周此地。承法師至故來展東富陽縣人故鼕。鑿麓山下為博。侵壞竜室。群竜共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餘日。井池枯涸田種永罷。法師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緻潤澤蒼生。功有歸也。超曰。興雲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貧道何所能乎。神曰。弟子。部麯止能興雲不能降雨。是故相請耳。遂許之。神修然而去。超乃南行。經五百至赤亭山。遙為竜咒願說法。至夜群竜悉化作人。來詣超禮拜。超更說法。因乞三歸。自稱是竜。超請其降雨。乃相看無言。其夜又與超夢雲。本因忿立誓。法師既導之以善。輒不敢違命。明日晡時必當降雨。超明旦即往臨泉寺。遣人告縣令。辦船於江中。轉海竜王經。縣令即請僧浮船石首。
轉經纔竟。遂雲降大雨。高下皆足。歲以獲收。超以永明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四(右五人出梁高僧傳)。
梁安國寺在秣陵縣都鄉同下裏。以永明九年起造寺。有金銅像一軀。高六寸五分。以去天監六年二月八日。於寺東房比頭第三間內。忽聞音樂聲。爾後房主藥王尼所住房床前。時時有光照屋。到二十三日。於光處忽有泉涌。仍見此瑞像隨水而出。遠近駭觀鹹生隨喜。泉既不竭。乃纍塼為井。井猶存焉(右一見梁京寺記雲)。
唐釋空藏者。至貞觀年住京師會昌寺。誦經三百餘捲。說化為業。遊涼川原。有緣斯赴。昔往藍田負兒山。所誦經賫面六升。擬為月調。乃經三周日啖二升。猶不得盡。又感神鼎不知何來。時至玉泉寺。以為終焉之地。時經亢旱泉竭苗焦。合寺將散。藏乃至心祈請。泉即應時涌溢。天雨滂沛。道俗動色。驚嗟不已。至貞觀十六年。終於會昌。還葬山所。
唐襄州光福寺釋慧璇。姓董氏。善通三論涅槃。莊老俗書久已洞明。由此聲譽久逸漢南。至貞觀二十三年講涅槃經。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法師疾作房宇。
不久當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講盆經竟。斂手曰。生常信施。今須通散一毫以上捨入十方衆僧及窮獨乞人並諸異道。言訖而終法座。春秋七十有九。初住光福寺居山頂上。引汲為勞。將移他寺。夜見神人。身長一丈。衣以紫袍。頂禮璇曰。
奉請住此常講大乘經。勿以小乘為慮。其小乘者。亦如高山無水。不能利人。大乘經者。猶如大海。自止此山。多佛出世。一人讀誦講說大乘。能令所住珍寶光明眷屬榮勝飲食豐饒。若有小乘前事並失。唯願弘持勿孤所望。此山頂寺先無水可得。山神曰。法師須水此易可得。來月八日定當得之。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
請一竜王去也。言已不見。恰至來期七日初夜。大風卒起從西南來。雷震雨註在寺北漢高廟下佛堂後百步許。通夜相續。至明方住。唯見清泉香而且美。合衆同幸。及止此住本竜泉漸竭。據斯以驗。實感通奇(右此三驗出唐高僧傳)。
園果篇第七十二(此有五部)
述意部引證部樹果部損傷部種子部述意部第一竊惟。王捨竹園經行是寄。靈山石室宴坐斯依。淨住遍於十方。慈化通於三界。所以遠追須達。高慕庵羅。崇無盡之因。造不壞之地。興心敬仰。福趣玄門。起念乖恭。業鐘湯炭。故睹則發心。見便忘返。益福生善。稱為伽藍也。若有真心造作。縱小得福弘多。何況於大。若起偽心修造。縱大得福尚少。何況於小。是故行者。若欲造作。必須依法。不得姦偽也。
引證部第二如過去因果經云。諸僧伽藍中。竹園僧伽藍。最為其心念。中本經云。羅閱衹國長者迦蘭陀心念。可惜我園施與尼揵。佛若先至奉佛及僧。悔恨前施永為棄捐。大鬼將軍。名曰半師。知其心念即召閱叉推逐尼揵。裸形無恥不應止此。尼揵驚。怖馳走而去。長者歡喜。營造精捨施佛及僧。
又菩薩藏經云。阿難。我今於此竹園中轉此菩薩藏經不退轉輪。斷一切衆生疑。阿難。過去諸佛亦皆於此虛空地分說菩薩藏經。阿難。所有貪瞋癡衆生。入此竹園不發貪瞋癡。衆鳥入者非時不鳴萍沙大王與諸婇女。入此園中共相娛樂。
自覺無欲。諸女亦爾。時王歡喜每作是念。願世有佛。當以此園奉上於佛。佛於中住。我當聞法。何以故。可供養者。應住此園。非五欲人所應得住。是園無有^3□虺蜈蚣蚊虻毒螫。若住其中無復毒心。亦是竹園不共功德。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信心清淨。以園林地施與衆僧。令僧受用。命終生揵陀羅天。天女圍繞百倍縱逸。若有衆生以善修意。為遮寒熱造作義屋。令人受用。命終生常恣意天。五欲自娛。從天命終。若得人身。為王大師。
樹果部第三如立世阿毗曇論雲。剡浮樹者。此樹生在閻浮提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
是樹株本正州。中央。從樹株中央取東。西角。並一千由旬。是樹生長具足形容可愛。枝葉相覆。久住不凋。一切風雨不能侵入。次第相覆高百由旬。下本洪直都無瘤節。五十由旬方有枝條。樹身徑刺廣五由旬。圍十五由旬。其一一枝橫出五十由旬。中間亙度一百由旬。周回三百由旬。其果甘美無比。如細蜂蜜。果大如甕。其核大如世間剡浮子核。其上有鳥獸之形。東西枝有子。多落閻浮提地。
少落水者。南枝果子。並落閻浮提。北枝果子。悉落河中為魚所食。樹根悉是金砂所覆。當春雨時下不漏澀。夏則不熱。鼕無風寒。幹闥婆及藥叉神依樹下住。
如是之事雲何知耶。昔王捨城有兩比丘。具神通力。共為朋友。往看彼樹遂至樹所。見樹果熟墮地。自破其一。比丘從其蔕孔探手至甲。其最長指猶不至核。牽手而出。為果所染。手甲皆赤。其果香氣能染人心。鼻嗅果香。第二比丘問言。
汝欲食不。長老我不樂食。是事者。有不可思議。是離欲結最為廣大。何以故。
若人未離欲嗅是香。即生心氣。乃發顛狂。有諸離欲外人若嗅此香。退失離欲之地。是二比丘還王捨城說如上事。時有一人。名曰長脛。本是王種。姓拘利氏。
宿業果報所得神通。若行水中。前腳未沒。後腳已移。若行草葉。草雖未靡。便得移步。是人從佛聞說此樹。即白佛言。我今行至剡浮樹不。答雲。得至。是人禮佛嚮北而去。度諸山經過七山。第七名金邊山。登山頂嚮北。聳身遠望。唯見黑暗。怖畏而返。佛問。汝至剡浮樹不。答言。不至。佛問。汝何所見。答曰。
唯睹黑暗。佛言。此黑暗色即剡浮樹。是人重禮佛足。右繞三匝。更嚮北行。重度前七山。更度後七山。又度六大國。又度七大樹林。林間有七大河。渡是七河。又度阿摩羅林及訶梨勒林。乃至剡浮南枝。從南枝上行至北枝。是人俯窺見下。水相與常水異。澄清洞徹都無障礙。是人思惟。我之神通今於此處得成就不。因腳履水手攀樹枝。是腳至水如石即沒。於此神通不得成就。此水輕細如酥油。浮在水上。若以此水投於彼水。即瀋如石。是人取一果子。還奉世尊。佛受此果。破為多片。施諸大衆。果汁染於佛手。佛以此手擊於山石。至今赤色。如昔不異。澀赤不燥。掌跡分明。因昔分果為片故。因名此石為片片岩。是時佛化優婁頻蠃迦葉。亦取此果與迦葉。是剡浮樹外有二林。形如半月。圍繞此樹。其內有林。名呵梨勒。外名阿摩勒。是果熟時其味最美。不辛不苦。如細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阿摩勒林南復有七林。七河相間。其最北林名曰庵羅。次名剡浮。三名娑羅。四名多羅。五名人林。六名石榴林。七名劫畢他林。如是諸果不辛不苦。甜如蜂蜜。是人林中果形似人。若離欲人食此果者。退失禪定。其劫畢他林南有六大國。其最南國名曰高流。次名俱臘婆。三名毗提訶。四名摩訶毗提訶。五名鬱多羅曼陀。極北第六名捨喜摩羅耶。是六國內人皆貞良持十善法。其獸自死。自至人所。乃食其肉。是處氂牛其數最多。以其發尾用覆屋捨。其地生麥不須耕墾。是麥熟已無有糠爚。是其國人磨蒸為飯。其麥氣甘味美如蜜。
又長阿含經云。所以名閻浮提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由閻浮樹故。得名為閻浮金閻浮樹。其果如簞。其味如蜜。樹有五大柧。四面四柧上有一柧。其東柧果幹闥和所食。其南柧果七國人所食。一名拘樓國。二名拘羅婆。三名毗提。四名善毗提。五名漫陀。六名婆羅。七名婆梨。其西柧果海蟲所食。其北柧果禽獸所食。其上柧果星宿天所食。
又中阿含經云。過去閻浮提人壽八萬歲時。有轉輪聖王出世。名高羅婆王。
有樹名善住尼拘類王。而有五枝。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諸臣。第三枝者國人民食。第四枝者沙門梵志食。第五枝者禽獸所食。尼拘類樹果大如二升瓶。味如淖蜜丸。無有護者。亦無相偷。有一人來饑渴極羸。顔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樹王所飽啖果已。毀折其枝。持果歸去。尼拘樹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閻浮洲人。異哉無恩無有反復。我寧令樹無果即不生果。復有一人饑渴極羸欲得啖果。往詣樹所。見樹無果。即往詣高羅婆王所。白曰。天王當知。善住尼拘樹王無果。王聞已如力士屈申臂頃。至三十三天住帝釋前。白曰。
拘翼當知。尼拘樹王不生果。於是帝釋及高羅婆王。如力士屈申臂頃。至善住尼拘類樹。不遠而住。化作大水暴風雨已。拔根倒竪。於是樹王居止枝天。因此故憂苦愁戚。啼泣垂淚在。帝釋前立。帝釋問曰。何意啼泣。彼天白曰。當知大水暴風雨拔根倒竪。願善住尼拘類樹王還復如本。於是天帝復化作大水暴風雨已。
令尼拘樹王即復如故。
又華嚴經云。雪山頂有藥王樹。名非從根生非不從根生。縱廣六百八十萬由旬。下極金剛際。此樹生根時。閻浮提樹一切根生。若生莖時及枝葉華果時。閻浮提樹一切悉生枝葉華果。其樹根能生莖。莖能生根。是故名曰不從根生非不從根生。於一切處悉能生長。唯除地獄深坑及水輪中。不得生長耳。
又雜阿含經云。昔者有王名拘獵。國中有樹名羞波提桓。五百六十裏圍。下根周匝八百四十裏。高四千裏。枝四布匝二千裏。樹有五果。道有五面。一面者國王與宮內諸伎女共食。二面者大臣百官皆共食之。三面者人民共食之。四面者諸釋道士共食之。五面者飛鳥禽獸共食之。果如升瓶。其味甜如蜜樹。無守者果分不相侵。時人壽八萬四千歲。有九種病。一寒二熱三饑四渴五大便六小便七愛欲八食多九年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此同彌勒佛出世時也)。
損傷部第四如僧衹律雲。佛在世時。有闡陀比丘。須木造房。有薩羅林樹。便往伐之。
持用成房。爾時林中有鬼神依止此林。語闡陀言。莫斫是樹。今我小弱男女。暴露風雨無所依止。闡陀答言。死鬼促去。莫住此中。誰喜見汝。即便伐之。時此鬼神即大啼哭。將諸兒子詣世尊所。佛知而故問。汝何以啼哭。答言。世尊。尊者闡陀伐我林樹持用作房。我男女大小風雨曝露。當何所食。爾時世尊。為此鬼神。隨順說法。憂苦即除。去佛不遠便有林樹。世尊指授令得住止。佛呵闡陀已。如來一宿住止是處。左右有樹木與人等者。便為塔廟。是故神祇樂來依止。
雲何惡口駡之。又四分律。佛亦不許斫神樹斫者得突吉羅罪。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持戒離於邪見。見人斫伐鬼神大樹夜叉羅剎之所依止。其人擁護令不斫伐。此諸鬼神不惱害人。依樹受樂。無樹則苦。此人命終生歡喜天。與衆天女歡娛受樂。從天命終。若得人身安隱巨富。
又毗尼母經云。有五種樹。比丘不得斫伐。一菩提樹。二鬼神樹。三閻浮提樹。四阿私陀樹。五屍陀林樹。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華樹。
三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有比丘樹上安居。縛木作床。即不下樹。放便利樹下。此樹有大鬼。忿瞋打此比丘殺佛言。從今。己去不聽比丘樹上安居樹下便利有五種樹不得斫一。菩提樹二。神樹三。路中大樹四。屍陀林樹。五尼拘陀樹。
若佛塔壞。若僧伽藍壞。為木火燒得斫四種。除菩提樹。有五種樹應得受用。一者火燒。二者竜火燒。三者自幹。四者風吹來。五者水漂。如是等樹得受用。
種子部第五如長阿含經云。有何因緣世間有五種子。有大亂風從不敗世界吹種子來生此國。一者根子。二者莖子。三者節子。四者虛中子。五者子子。是為世間有五種子出。
又起世經云。有何因緣有五種子世間出現。佛告比丘。若於東方有諸世界。
或成已壞。或壞已成。或成已住。南西北方成壞及住亦復如是。爾時有阿那毗羅大風。別於他方成住世界。吹五種子散此界中。散已復散。乃至大散。所謂根子莖子節子接子子子。此為五子。閻浮樹果大如摩伽陀國一斛之甕。摘其果時汁隨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閻浮樹果隨所出生有五分益。謂東南西方上下二方。東方生者。諸揵闥婆皆共食之。南方生者。為七大聚落人民所食。何者為七。一名不正噭。二名噭喚。三不正體。四賢五善賢。六牢。七勝。西分生者。
金翅鳥等所共食之。上分生者。虛空夜叉皆共食之。下分生者。海中諸蟲皆來取食。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言。雪山有樹名殃伽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從香山來。以風力故得至雪山。益鼕盛寒羅剎夜叉在山麯中屏琊之處。糞穢不淨盈流於地。猛風吹雪以覆其上。漸漸成塹五十由旬。因糞力故此果得生。根莖枝葉華實滋茂。春陽三月八方同時。皆悉風起消融冰雪。唯果樹在。其果形色閻浮提果。無以為譬。其形團圓滿半由旬。婆羅門食即得仙道五通具足。壽命一劫。不老不死。凡夫食之。嚮得四沙門果。三明六通無不悉備。有人持種至閻浮提糞壞之地。然後乃生。高一多羅樹。樹名拘律陀。果名多勒。大如五升瓶。人有食者。能除熱病。
又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則成醍醐。
頌曰。
祇園感神夾鹿苑化拘鄰聖人居福地賢士樂山淵乍聞千葉現時動百華鮮香草皆滿地靈芝遍房前甘池流八水神井涌九泉華幡高飄揚應感下飛仙鳥弄千聲囀人歌百福田盛哉茲勝處誰見不留連感應緣(略引十二驗)
周隱王二年地暴長夏秦周漢時山亡漢哀帝時有靈樹變漢建昭五年有大槐樹變漢靈帝有二樗樹變漢光和年時有靈草變晉永嘉年時有偃鼠出怪吳先主時有靈樹出變吳時太守郡境有靈槎怪太古之時有女馬皮變為蠶蟲宋沙門釋僧瑜亡後房內生雙桐樹唐王玄策西國行傳有金山周隱王二年四月。齊地暴長。長丈餘。高一尺五寸。京房易妖曰。地長四時暴占。春夏多吉。秋鼕多兇。歷陽之郡一夕淪入地中而為澤水。今麻湖是也。不知何時。運升樞曰。邑之論陰吞陽不相屠。
夏桀之時厲山亡。秦始皇之時三山亡。周顯王三十二年宋大丘社亡。漢昭帝之末陳留昌邑社亡。京房易傳曰。山默然自移。天下有兵社稷亡也。故會稽山陰琅邪中有怪山。世傳本琅琊東武山也。時天夜風雨晦冥。旦而見此山在焉。百姓怪之。因名怪山。時東武縣山亦一夕自亡去。識其形者。乃知其移來。今怪山下見有東武裏。蓋記山所自來以為名也。又交州脆州山移至青州。凡山徙皆不極之異也。此二事未詳其世。尚書金滕曰。山徒者。人君不用道士。賢者不興。或祿去公室。賞罰不由君。私門成群不救。當為易世變號。說曰。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天有四時五行。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散而為露。亂而為霧。凝而為霜雪。立為虹霓。此天地之常數也。若四時失運。寒暑乖違。則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博蝕彗勃流飛。此天地之色侯也。此寒署不時天地亟否也。故名立土踴。天地之痤^3□也。山崩地陷。天地之癰疽也。衝風暴雨。天地之奔氣也。雨澤不降川瀆涸竭。天地之焦枯也。
漢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樹。量池圍一丈六尺。長一十四丈七尺。民斷其本長九尺餘。皆枯三月樹本自立故處。汝南平陽遂鄉有樹。博地生枝葉。如人形。
身青黃色面白。頭髮稍長六寸一分。京房易傳曰。王德欲衰。下人將起。則有木生為人狀。其後有王莽之篡漢建昭五年。兗州刺史浩賞禁民私所立社。山陽橐鄉社有大槐樹。吏伐斷之。其夜樹復立故處。說曰。凡斷枯復起。皆廢而復興之象也。是世祖之應耳。
漢靈帝嘉平三年。右核別作中有兩樗樹。皆高四尺。其一株宿昔暴長。長一丈餘。粗大一圍。作鬍人狀。頭目鬢發備具。其五年十月。正殿作有槐樹。皆六十圍。自拔倒竪。根上枝下。其於洪漸皆為木。不麯直中平正。長安城西北六七裏有空樹。中有人。面生鬢。
漢光和七年。陳留濟陰東郡冤句離衹界中草。生作人狀。操持兵弩。牛馬竜蛇鳥獸之所白黑。各如其色。羽毛頭目足翅皆具。非但仿□。像之尤純。舊說曰。近草妖也。是歲有黃巾賊起漢遂微弱。吳五鳳元年六月。交阯稗草化為稻。
晉永嘉五年十一月。有偃鼠出延陵。郭璞筮之遇臨之益。曰此郡東縣當有妖人。欲構製者。尋亦自死矣。
吳先主時陸敬叔。為建安太守。使人伐大樹。下數斧忽有血出。至樹斷有一物。人頭狗身。從樹穴中出走。叔曰。此名彭侯。烹而食之。其味如狗。
葛祚字元先。丹陽句容人也。吳時作衡陽太守。郡境有大查。橫水能為妖怪。百姓為之立廟。行旅必過。要禱祠查。查乃沉沒不者。查浮則船為破壞。祚將去官。乃大具斤斧之屬。將伐去之。明日當至。其夜廟保及左右居民。聞江中洶洶有人聲非常。鹹怪之。旦往視查移去。沿流流下數裏。駐在灣中。自此行者。無復瀋覆之患。衡陽人美之。為祚立碑曰。正德所禳。神等為移。
尋舊說雲。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傢無餘人。唯有一男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既承此言。馬乃絶繮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息。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傢得無有故乎。乃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也。父曰。勿言恐辱傢門。且莫出入。於是伏弩射而殺之。曝皮於庭。父行女與鄰女之皮所戲。以足蹴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捲女以行。鄰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後經數日。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繭綸理厚大異於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核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餘類也。案天宮辰為馬星。蠶書日月當大火則浴其種。是蠶與馬同氣也。
周禮教人職掌禁原蠶者註云。物莫能兩大。禁原蠶者。為其傷馬也。漢禮皇后親采桑祀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稱也。苑窳婦人。先蠶者也。故今世或謂蠶為女兒者。古之遺言也(右此十驗出搜神記)。
宋釋僧瑜。吳興余杭人。本姓周氏。弱冠出傢。號有神理。精修苦業始終不渝。元嘉十五年遊愒廬山。同侶有曇溫慧光等。皆勵操貞潔俱尚幽棲。乃共築架其山之陽。今招隱精捨是也。瑜常以為結溺三途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殞。
藥王之轍。獨何雲遠。於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四十有四。孝建二年六月三日。將就本志。道俗赴觀。車騎填接。瑜率衆行道訓授典戒。爾旦密雲將雨。瑜乃慨然發誓曰。若我所志剋明。天當清朗。如其期誠無感便宜滂澍。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昧也。言已頃之雲景明霽。及焚焰交至。合掌端一。有紫氣騰空別表煙外。移晷乃歇。後旬有四日。瑜所住房裏雙桐生焉。根枝豐茂。巨細如一。貫欀直竦。遂成鴻樹。理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見斯證。因號曰雙桐沙門。吳郡張辯時為乎南長史。親睹其事。具為傳贊雲(出冥祥記)。
從吐蕃國。嚮雲山南界。至屈露多。悉立等國雲。從此驛北行。可以九日。
有一寶山。山中土石並是黃金。有人取者。即獲殃咎(出王玄策西國行傳)。
法苑珠林捲第六十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