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是慕剋吉的《提婆達多的傳說》(B?Mukhevjee,Die ?berliefemngvon Devadatta,M?nchen 1966)。這是-部專門研究提婆達多的書,在以上諸書中是水平最高的。它把提婆達多的事跡分為主要傳說、附屬傳說、個別記載三大項,主要傳說包括四件大事:一,作為和尚的提婆達多;二,提婆達多想奪取領導權;三,奪權鬥爭和他的惡行;四,他那破僧的嘗試,然後加以綜述並分析其可靠性。附屬傳說包括提婆達多的傢譜、他的青年時期、殺死大象、參加射箭比賽、想毒死佛陀從而墮入地獄。個別記載對象仍然是上述諸大事。最後一部分是資料的鑒別和評價。作者根據提婆達多傳說各異本,主要是上座部、法藏部、化地部、說一切有部和根本說一切有部的五部律,分析事件的過程,確定其先後次序。他觸及了一些敏感的問題,比如佛陀派阿難或捨利弗到王捨城去宣佈提婆達多非法(第52~54頁),提婆達多的五法(第41~45頁,第104頁),提婆達多與阿闍世和晡剌拿的關係(第126頁)。作者指出了提婆達多代表正統方向,這是本書的高明之處。但是其高明也就到此為止。作者一點也沒有認識到,這在佛教開創時期是一場兩條路綫的鬥爭,也沒有分析提婆達多思想與晡剌拿的關係。因此,我們衹能說,他的認識有極大的局限,沒有搔到癢處。
歐美和印度學者的著作就引到這裏為止。我不想求全,因為沒有那個必要。這幾部著作是有代表性的,鼎嘗一臠,豹窺一斑,歐美、印度的研究水平一目瞭然。這些著作和我沒有引用的衆多著作,基本上都沒有脫開正統佛典的羈絆。哪一部書也沒能真正認識提婆達多事件的重要意義,這一件事真成了千百年來印度佛教史上待發之覆。多少年來,我個人就對此事有所懷疑。因此,在搞其他研究工作之餘,隨手搜集了一些有關提婆達多的資料,現在加以整理,希望能夠用新觀點來探討這個問題,還提婆達多事件以本來面目。同時也希望對印度佛教史的研究增加點新東西,在某一些方面改變對印度佛教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如果我的觀點能夠站得住腳的話,將來再寫佛教史必須在一定範圍內改換一下寫法。
二、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為瞭解决提婆達多問題,我想從分析佛典中關於他的記載入手。現存的佛典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們和再傳弟子們的一傢之言。提婆達多是鬥爭的失敗者,對於他根本不可能有真實的記載,既然不真實,就必然自相矛盾。這情況有點像印度古代的唯物主義者,他們的著作(如果有的話)都已蕩若雲煙,今天要想瞭解他們,衹能從他們那些勝利了的論敵的誣衊不實之辭中去細心地爬羅剔抉。對於提婆達多,我們也衹能利用現存的佛典,剔抉其矛盾之處,然後努力攝取真相。
佛典中關於提婆達多的論述多如牛毛。想全面地介紹提婆達多,睏難不在於材料太少,而在於材料太多。我經過反復考慮,决定以唐義淨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為基礎來加以敘述(以下簡稱《破僧事》),於必要時采用一些其他佛典的說法。《破僧事》實際上類似一部佛傳,我衹選取其中與提婆達多關係密切的事件加以介紹。《破僧事》的梵文原文已在巴基斯坦吉爾吉特(Gilgit)發現,但殘缺不全,衹剩下最後一段Gilgit Manuscripts,vol?Ⅲ,part Ⅳ,Calcutta,1950?請參閱 Charles S.Prebish,Vinaya and Pratimoksa:The Foundation of Buddhist Ethics,見A .K.Narain,Studies in History of Buddhism,Delhi,1980,P?237。,對我們參考價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