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国风情 》 用心去遊 》
第64節:美國(4)
劉心武 Liu Xinwu
請我登樓觀覽的美國友人,邀我同坐到那落地大玻窗前的沙發凳上,我卻堅辭,因為我從小就怕登高。從高處下望,即使立處非常之安全,心中也仍會怦怦然而雙腿發軟。經我說明後,美國友人亦不勉強,便陪我以離玻窗大體保持五米的半徑緩緩旋觀了一圈,然後引我到樓層中心的售品部閑逛,沒想到在那裏我亦産生了一種惶恐感——可能是設計者刻意追求的一種趣味吧,若幹水桶般粗的大彈簧,竟裸露在天花板下,那些大彈簧,是用來控製調節摩天樓在高處氣流下的擺幅的,那些大彈簧無時無刻不嗡嗡顫動着,對於美國友人和別的許多遊客,也許恰是一種難得的怪異感受,於我,卻使雙腿發軟而外,又增加了心緊氣促。
本來美國友人還想請我在那些大彈簧下面的咖啡座喝杯咖啡,見我面有難色,便匆匆陪我再乘快速電梯下樓。後來我方知那登樓費頗昂,一般的紐約人和外國遊客付款上去,不眺望盡興是絶捨不得稍停即下的。
出了世貿大廈,美國友人請我到街上一間咖啡廳小憩,跟他聊了一陣,方知我的這種“高樓反應”,是一種中等程度的“恐高癥”,他建議我找有關的專科醫生去治療一下。
以往我對自己的“恐高”,在人前總是竭力掩飾,獨處時又總是自卑自責,這幾年又增加了些有關的知識,總算能夠坦然承認並卸除心理上的負擔了。
美國好萊塢已故導演、號稱“懸念大師”的希區柯剋,曾拍過一部就叫作《暈眩》的影片,片子裏的主人公不但在高處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惶恐感,甚而還有一種身不由己要投入一個下旋的漏鬥狀渦流的欲望,那當然是高程度的病態了。
以往我們對個體生命中的這一類表現,總簡單地劃歸為“思想問題”,我當年的自責,也陷於“我怎麽就不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模式;其實除了恐高,例如還有人對小球狀的東西的彈跳感到恐懼,有人對“鋼蹦兒”( 硬幣)的撒落感到心悸,有人對超長的黑色膠皮水管産生恐懼感,有人對某種強烈的大塊顔色不寒而慄……都是一種不僅不能生硬地歸入“思想感情問題”,甚而也不能簡單地納入純心理學的範疇,而是個體生命的物質結構與精神結構交相作用的極復雜的生命科學中的問題,無論自己還是他人,都必須極慎重地對待。
1993.4.5
聖地亞哥所見
世界上有好幾個城市叫聖地亞哥,我所說的聖地亞哥是美國南加州臨近墨西哥的那個海濱城市。我有幸遊覽了那個以中産階級為主體的富裕城市,並有幸在朋友的陪同和講解下細細地逛了該城新建的一處購物中心——是美國近幾年興起的後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在建築藝術領域中的鮮明體現。
關於後現代主義,原來僅是知道這麽個符號而已,在中國大陸,現代主義似乎仍算是很新潮的東西,所以無論是提倡還是排拒,也都還輪不到後現代主義的份兒。到了後現代主義的發源地美國,我自然很想接觸一下典型的後現代文化,無奈我不通英文,無緣拜讀後現代主義的理論著作及文學作品,因而能置身於宏大奇詭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群中,又有朋友作耐心講解,真是興奮不已。
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健將之一——現美國杜剋大學教授詹明信(Fredricjameson,又譯作傑姆遜),有一篇著名的論文《後現代主義,或是後資本主義的文化資本》,他在這篇論文中總結出了後現代主義的四個特點。朋友一邊引我在那購物中心中徜徉,一邊指點着告訴我:“詹明信所說的第一個特點,是‘無深層感’。你看這建築,那邊是一個豪華型的大階梯,這邊卻是一個簡陋的臺階;那邊的尖頂直矗雲霧,這邊的平頂卻蠢然似睡;那一堵城堞形墻面紫得多麽古怪,這一側的拱形窗卻粉嫩得令人驚奇……難道這樣的安排中,潛藏着某種深奧的哲理嗎? No !沒有,一點也沒有。現代主義的一大特點,是講究所謂深層意識,什麽現代人的焦慮感啦,什麽異化啦,以及什麽性壓抑啦、孤獨啦……等等,而後現代主義將這一切掃蕩無餘,這建築為什麽要這樣?除了表面的意義,絶不包含更深層的含義,尖頂就是為了尖得有趣,平頂就是為了平得顢頇,紫使你冷,粉令你暖……如此而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澳大利亞(1) | 第2節:澳大利亞(2) | 第3節:澳大利亞(3) | 第4節:澳大利亞(4) | 第5節:澳大利亞(5) | 第6節:澳大利亞(6) | 第7節:澳大利亞(7) | 第8節:奧地利(1) | 第9節:奧地利(2) | 第10節:德國(1) | 第11節:德國(2) | 第12節:德國(3) | 第13節:德國(4) | 第14節:丹麥(1) | 第15節:丹麥(2) | 第16節:丹麥(3) | 第17節:法國(1) | 第18節:法國(2) | 第19節:法國(3) | 第20節:法國(4) | 第21節:法國(5) | 第22節:法國(6) | 第23節:法國(7) | 第24節:法國(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