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论北大 》
第64节:不能遗忘的思想遗产(6)
钱理群 Qian Liqun
毛泽东:“革命家”,还是“伟大的马列主义者”?
这一代人是在毛泽东时代长大的,如前文所引,对竞选人的调查表明,他们中许多人从小就崇拜毛泽东,并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参加“文化大革命”;因此,如何评价毛泽东,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980年的竞选者和他们的同代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其一,在对16位竞选者的调查中,谈到对毛泽东的评价,除一人表示“待研究”外,其余15人都认为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即使“犯有严重错误”也不失其“伟大”。另一方面,在被问及“你最敬佩谁”时,只有一人回答:“还是毛泽东”,其余都另有选择,其中有5人选择了周恩来,还有一人选彭德怀,一人选陈云。
在竞选人看来,“对于毛泽东主席的评价的变化,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政治改革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正是长期以来,将毛泽东视为“党的绝对权威和‘神圣的神’”,由此形成的“跟着毛主席就是胜利”的观念,使得无论是老一辈的革命者,还是年轻的一代,都在“文化大革命”中盲从于毛泽东,“从而几乎摧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我国人民几十年积累的人力、物力,我国人民几千年创造的文化财富。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沉重的教训之一”。他们又指出,“在我国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对曾被誉为我党、我军和我国的唯一缔造者的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是较核心的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重新考察,势必引起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传统理论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审视”,这都将带来思想、理论的新的解放。
在破除了神话、迷信以后,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竞选人中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在前引调查中,16名竞选人中有10人认为毛泽东尽管有严重错误,仍不失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有5人认为毛泽东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1人表示“待研究”而没有正面发表意见。有论者认为,毛泽东“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某种意义上看来是决定性的贡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不愧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家”。他强调,毛泽东紧紧抓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革命性”,认为马克思创造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其目的只是一个,就是要证明无产阶级造反不是胡闹,而是有道理的是必然的”,因此,他的着力点在革命实践,是一个革命家,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的认识不充分。
如竞选人所意识到的那样,对毛泽东的评价不仅是一个尖锐的现实政治问题,而且涉及其实践中的错误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以及许多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由于竞选运动本身的限制,自然不能充分展开。而对毛泽东的评价及相关的理论问题,都是后来者所不断遇到和不能回避的:在这个意义上,1980年的思考和辩论,只是一个开始,但又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及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
在对竞选人的调查中,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目前社会性质”。说不能回避,是因为“目前社会性质”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无论反思历史,还是设计改革,都先要弄清“我国目前社会性质”。而且这个问题还要不断地提到每一个观察、思考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人们的面前。在这个意义上,看看1980年人们的思考与论争,是很有意思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1) | 第2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2) | 第3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3) | 第4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4) | 第5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5) | 第6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 第7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 | 第8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 | 第9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2) | 第10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 | 第1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 | 第1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2) | 第1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3) | 第1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4) | 第15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5) | 第16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6) | 第17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7) | 第18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8) | 第19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9) | 第20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0) | 第2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1) | 第2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2) | 第2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3) | 第2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