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文選讀   》 第64節:鑒賞者和愛好者之間的關係      周國平 Zhou Guoping

  因為就像自然需要哲學家一樣,它也需要藝術傢,為了一種形而上的目標,即為了它的真正的自我神化,藉此它終於把自己設立為純粹的、完成了的形成物,一種它在自己生成的動蕩中從未得以清晰地看見的東西--所以也是為了它的自我認識。歌德曾經意味深長地提醒我們,對於自然來說,它的一切嘗試有多大效果,全要看藝術傢在多大程度上終於猜出了它的結結巴巴的話語,在半途上截住它,替它表達出了它的嘗試的真正意圖。有一回他如此宣告:"我常常說,並且仍將不斷重申,世界爭執和人類爭執的causafinalis(第一因)是戲劇詩藝。若非如此,原料就絶對派不上用場了。"……惟有在今日的或者正在來臨的誕生中,一旦我們上升到了哲學家、藝術傢和聖徒的那些最高等級,我們的愛和恨的新目標便也將嚮我們顯現,--那時我們便有了我們的使命和我們的義務領域,我們的恨和我們的愛。因為我們知道文化是什麽。
  有時候我覺得,現代人彼此都厭倦得要命,所以他們覺得有必要藉助於一切藝術來把自己弄得有趣一些。他們聽任他們的藝術傢把自己當做誘人的美餐端上桌,他們渾身上下撒滿了整個東方和西方的作料,於是當然啦!現在他們聞上去就非常令人有興趣了,按照整個東方和西方的口味看都是這樣。他們立志要滿足任何口味;每一個人都應受到款待,不管他心血來潮地想嘗香的還是臭的,山珍海味還是粗茶淡飯,希臘菜還是中國菜,感傷的戲還是下流的戲。現代人不惜一切代價要變得有趣和興致勃勃,衆所周知,在這方面,他們最著名的廚師是法國人,最糟糕的則是德國人。歸根到底,這一點對於後者比對於前者更是一種安慰,而如果法國人嘲笑我們缺乏魅力和優雅,或者,如果他們看見一個刻意追求優雅和風度的德國人,便不由得想起一個要在鼻子上穿環和叫喊着要文身的印第安人,我們可不要責怪他們。
  自然總是希望惠及天下的,但它不善於為此目的尋求最靈活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這是它的大苦惱,它因此而是憂鬱的。它之所以産生哲學家和藝術傢,是想藉此使人的生存變得有道理和有意義,這無疑是出自它本身需要拯救的衝動;可是,他通過哲學家和藝術傢所達到的效果往往是多麽含糊,多麽微弱無力!一般來說,它做的有成效的事是多麽稀少!尤其在用哲學家惠及天下的事情上,它極其狼狽;它的手段似乎僅是心血來潮,亂點瞎試,以至於它的意圖遭到了無數次失敗,絶大部分哲學家都百無一用。自然的歷程看起來像是浪費;不過,浪費的根源不是罪惡的奢靡,而是缺乏經驗;可以想像,倘若它是一個人,它是無法擺脫對它自己和它的笨拙的氣憤的。自然把哲學家像一支箭一樣射嚮人類,它並不瞄準,但它希望這支箭會落到某處。然而,它無數次地弄錯了,於是它惱羞成怒了。它在文化領域裏行事就像它播種植物時一樣揮霍。它用一種籠而統之、粗枝大葉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這樣它便犧牲了太多的力量。
  藝術傢同其作品的鑒賞者和愛好者之間的關係,猶如一門重炮之於一群麻雀。為了甩掉一片雪花而造成一次雪崩,為了擊中某人鼻子上的一隻蒼蠅而把那個人擊斃,這是莽漢的舉動。藝術傢和哲學家是一個反證,駁斥了自然在其手段方面的合目的性,即使他們為其目的之聰慧提供了出色的證據。它本應擊中一切,卻總是甚少擊中--而且這少數也不是以它發射藝術傢和哲學家那樣的強度擊中的。令人悲哀的是,作為原因的藝術和作為結果的藝術不得不受到如此截然不同的評價:它作為原因何其壯偉,它作為結果何其孱弱,如同餘音一般!毫無疑問,藝術傢遵循自然的意志,他是為他人的幸福創作的。儘管如此,他仍明白,在這些他人之中,决不會有人像他自己那樣地理解和喜愛他的作品
  。由於自然的笨手笨腳,他必須具備最高水平的愛和理解,如此方能喚來較低水平的愛和理解;偉大高貴被用作了造就相對渺小卑賤之物的手段。自然經營得很不高明,它的支出遠遠大於它的收入;不管它多麽富有,它遲早有一天會破産。如果它的治傢原則是少量的費用和百倍的收益,它的安排就合理多了,譬如說,衹有少量的藝術傢,他們衹具備較少的力量,而同時配備以數量充足的接受者和欣賞者,讓他們具備比藝術傢本身更強有力的性格。這樣,藝術品的效果相對於原因就會是百倍響亮的回聲了。或者,難道我們至少不該期望原因和結果在強度上相當,可是自然落後於這期望多麽遙遠啊!藝術傢、特別是哲學家看起來像是他們時代中的偶然之物,宛如隱士,或者宛如散兵遊勇。瓦格納在拜洛伊特(1875-1876)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節:日神與酒神第2節:藝術形而上學第3節:悲劇世界觀
第4節:審美的人生第5節:藝術生理學第6節:美與美感1
第7節:美與美感2第8節:音樂與詩第9節:藝術傢及其創作
第10節:關於藝術創作與藝術批評第11節:藝術的持續發展第12節:日神一切造型力量之神
第13節:日神的夢的感應第14節:妖女的淫藥第15節:理解日神文化
第16節:夢的類比給我們啓發第17節:個體化的神化第18節:關於自己創作的過程
第19節:酒神音樂傢完全沒有形象第20節:阿爾基洛科斯把民歌引進文學第21節:無意志的審美情緒
第22節: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傢第23節:歌隊無須乎舞臺第24節:酒神狀態的迷狂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