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古代社會   》 (二)政治腐敗      何茲全 He Ciquan

  順帝時,尚書僕射虞詡上疏說:“臣見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以樹恩為賢,盡節為愚。至相戒曰:白壁不可為,容容多後福。”(《後漢書·左雄傳》)。
  尚書令左雄上疏說:“漢初至今,三百餘載。俗浸彫敞,巧偽滋萌。下飾其詐,上肆其殘。……謂殺害不辜為威風,聚斂整辨為賢能;以理己安民為劣弱,以奉法循理為不化。髡鉗之戮,生於眥睚;覆屍之禍,成於喜怒。視民如寇讎,稅之如豺虎。監司項背相望,與同疾疢,見非不舉,聞惡不察。……虛誕者獲譽,拘撿者離毀。或因罪而引高,或色斯以求名。州宰不覆,競共辟召。踴躍升騰,超等逾匹。……鄉官部吏,職斯錄保車馬衣服,一出於民,廉者取足,貪者充傢。特選橫調,紛紛不絶。迎送煩費,損政傷民。和氣未洽,災眚不消。咎皆在此。”(同上)。
  政論傢崔寔說:“自漢興以來,三百五十餘歲矣。政令垢翫,上下怠懈,風俗雕敝,人庶巧偽,百姓囂然,鹹復思中興之救矣。”(《政論》,見《全後漢文》46)。
  這三個人,都是東漢中葉的人。他們所看到所談論的,已透露出東漢政治的腐敗。從此走嚮下坡路了。此後愈來愈甚,以至於亡。
  章帝建初五年三月詔曰:“孔子曰,刑罰不中,則人無所措手足。今吏多不良,擅行喜怒,或案不以罪,迫脅無辜,緻令自殺者一歲且多於斷獄,甚非為人父母之意也。有司其議糾舉之。”(《後漢書·章帝紀》)。在古代,就是最清廉的時代貪污腐敗也是難免的。章帝時代一般講仍是東漢的好時代。
  東漢後期政治腐敗大體可以說表現在選舉不得人,官吏貪污,吏治腐敗,賦斂繁重等些方面。現在就暫從這幾方面加以敘述。
  世傢豪族把持選舉,在章帝甚至明帝時已顯露出來。前引章帝即位後的詔書“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甽畝,不係閥閱”,可知在明帝時選舉已經“係閥閱”了,章帝時,馬嚴上封事曰:“選舉不實,曾無貶坐。是使臣下得作威福也。故事,州部所舉,上奏司直,察能否以懲虛實。今宜加防檢式,式遵前製。……宜勅正百司,各責以事,州郡所舉,必得其人。若不如言,裁以法令。”(《後漢書·馬援傳附嚴傳》)。
  馬嚴的意思,選舉不實,當歸罪於州郡。當時不少人是持這種看法的。《後漢書·韋彪傳》:“是時陳事者,多言郡國貢舉率非功次,故守職益懈而吏事寢疏,咎在州郡。有詔下公卿朝臣議。彪上議曰:……士宜以纔行為先,不可純以閥閱。然其要歸在於選二千石,二千石賢,則貢舉皆得其人矣。帝深納之。”
  把選舉能否得人歸之於二千石是否得人,這話對也不對。地方郡守賢良,自然能選舉得人。但政治腐敗的時代,朝廷大權常在外戚、宦官之手,二千石多出於這些權門,如何保證二千石賢良?我們看到:東漢初年,光武、明帝、章帝時期,皇帝是有權的。皇帝選人雖也受到世傢豪族的牽製,用人不能不照顧閥閱的利益,但基本上還能用到人才。章帝以後,中央政權多數時間掌握在外戚手裏,地方二千石多出自外戚豪門,這就難保二千石是有賢才的人。
  東漢初直到安帝時,選舉權似歸尚書臺掌握。《後漢書·陳寵傳附子忠傳》:“(安帝)時三府任輕,機事專委尚書。……今之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陵遲以來,其斷久矣。”《後漢書·左雄傳》順帝時左雄任尚書和尚書令,即掌選舉的。傳後《論曰》:“雄在尚書,天下不敢妄選,十餘年間,稱為得人。”但依《後漢書·朗顗傳》順帝時選舉權又似在三公手。朗顗說:“今選舉皆歸三司。非有周召之才,而當則哲之重,每有選用,輒參之掾屬,公府門巷,賓客填集,送去迎來,財貨無已。其當遷者,競相薦謁,各遣子弟,充塞道路,開長姦門,興致浮偽,非所謂率由舊章也。尚書職在機衡,宮禁嚴密,私麯之意,羌不得通;偏黨之恩,或無所用。選舉之任,不如還在機密。臣誠愚戇,不知折中,斯固遠近之論,當今之宜也。”
  依傳所載,左雄任職尚書和朗顗拜舉言事,都在順帝初年,左雄任尚書且有十年左右之久。不知差錯出在何處。《後漢書·王龔傳附子暢傳》:“是時政事多歸尚書,桓帝特召三公,令高選庸能。”可能選舉權在尚書,有一短暫時間,曾歸三公,這由朗顗所說“不如還在機密”可證。無論權在尚書或權在三公,而真正把持選舉的仍是豪族強宗、閥閱之傢。這由河南洛陽的選舉可見一般。《後漢書·種暠傳》:“河南洛陽人。……始為縣門下吏。時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諶名知人,歆謂之曰: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傢,爾助我求之。明日,諶送客於大陽部,遙見暠,異之,還白歆曰:為尹得孝廉矣,近洛陽門下史也。”洛陽可舉六人,五人是貴戚的推薦,不能違背的。遇到好官如田歆,也衹能推舉一個。這可以看到豪門貴戚把持選舉到何等程度。
  東漢後期政治的大趨勢是日趨腐敗,貴戚豪門權重,選舉歸誰掌握都難免出問題。雖有一、二好官希望改正選舉,也終無益於事。東漢後期選舉情況之壞,王符的一段話是諷刺又是寫實了。王符說:“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纔,以桀逆應至孝,以貪饕應廉吏,以狡猾應方正,以諛諂應直言,以輕薄應敦厚,以空虛應有道,以囂闇應明經,以殘酷應寬博,以怯弱應武猛,以頑愚應治劇。名實不相符,求貢不相稱。富者乘其財力,貴者阻其勢要。以錢多為賢,以剛強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聽所以數亂荒也。”(《潛夫論·考績篇》見《後漢書·王符傳》)。當時就流行着兩首諷刺選舉腐敗的歌謠:“古人欲達勤誦經,今世圖官勉治生。”又說:“舉秀纔,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葛洪《抱樸於·外篇·審舉》)。范晔也說:“漢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纔,斯亦貢土之方也。中興以後,復增敦樸、有道、仁(?)、賢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清白、敦厚之屬。榮路既廣,欲望難裁。自是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謁繁興。”(《後漢書》列傳捲5l論曰)
  外戚宦官之爭,爭的是權,但有權就有利,爭權也就爭利。權利之爭使已經腐敗的東漢政治更加腐敗。他們“親其黨類,用其私人,內充京師,外布列郡,顛倒賢愚,貿易選舉,疲駑守境,貪殘牧民。”(《昌言·法戒篇》,見《後漢書·仲長統傳》)。政治腐敗,歸根結蒂受其害的是人民。桓帝時侍御史朱穆說:“頃者,官人(政府和人民)俱匱,加以水蟲為害,京師諸官費用增多,詔書發調,或至十倍。各言官無見財,皆得出民,榜掠割剝,強令充足。公賦既重,私斂又深。牧守長吏,多非德選,貪聚無厭,遇人如虜。或絶命於箠楚之下,或自賊於迫切之求。”(《後漢書·朱穆傳》)。
  貪污腐敗,仗勢狂為,外戚中最嚴重的要算外戚竇、梁兩傢。如前所述,和帝時竇太後臨朝,竇傢威勢極盛。竇憲為大將軍,弟篤為特進,景為執金吾,瓌為光祿勳,權貴顯赫,傾動京都。奴客緹騎,依倚形勢,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讎。有司畏懦,莫敢舉奏。
  梁冀的不法鬍為,欺君欺官欺壓人民更是嚴重。
  梁冀時,其四方調發,發時貢獻,皆先輸上第於冀,乘輿乃其次焉。吏人賫貨求官請罪者,道路相望。冀又遣客出塞,交通外國,廣求異物。因行道路,發取使女禦者,而使人復乘勢橫暴,妻略婦女,毆擊吏卒,所在怨毒。
  元嘉元年,順帝以梁冀有擁立之功,欲崇以殊典,乃大會公卿,共議其禮。於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讚不名,禮儀比蕭何;悉以定陶,城陽餘戶增封為四縣,比鄧禹;賞賜金錢,奴婢、彩帛、車馬、衣服、甲第、比霍光,以殊元勳。每朝會,與三公絶席,十日一入,平尚書事。宣佈天下,為萬世法。
  但梁冀猶以所奏禮薄,意不悅。專擅威柄,兇恣日積,機事大小,莫不諮决之。百官遷召,皆先到冀門牋檄謝恩,然後敢詣尚書。
  下邳人吳樹為宛令,之官辭冀,冀賓客布在縣界,以情托樹。吳樹說:“宛為大都,士文淵藪,自侍坐以來,未聞稱一長者,而多托非人,誠非敢聞”(冀傳)。梁冀聽了“嘿然不悅”。吳樹到縣,遂誅殺冀客為人害者數十人。由是冀深怨之。後,吳樹為荊州刺史,臨去辭冀,冀為設酒,因鴆之,樹出,死車上。看來,吳樹還是想親近梁冀的,或是粱冀一黨中之好的,或是願麯予求全者。但也逃不出毒手。
  地方官吏,不是貴戚,就是宦官親屬,率多貪污腐敗。梁氏未敗時,“諸梁秉政,竪宦充朝,……卿校牧守之選,皆出其門。”(《後漢書·黃瓊傳》)。梁傢既敗,宦官上臺。“宦官方熾,任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天下,競為貪淫,朝野嗟怨。……或年少庸人,典據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後漢書·楊震傳附子秉傳》)。宦官單超幫助桓帝殺了梁冀,五宦官同日封侯。他們的兄弟姻親都作了州牧、郡守,“辜較百姓”,宗族賓客到處作惡,使得“民不堪命”。宦官侯覽有了權,強奪人民田宅財産,“僕從賓客侵犯百姓,劫掠行旅。”靈帝時,“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姻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後漢書·宦者·張覽傳》)。
  梁冀專橫時,他還拉攏一部分宦官,構成外戚宦官聯合把持政權的局面。《後漢書·朱穆傳》:“冀……放縱日滋,遂復賂遺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賓客以為州郡要職。”
  光和五年,詔公卿以謠言舉刺史二千石為民蠹害者。時太尉許戫、司空張濟,承望內官,受取貨賂,其宦者子弟賓雖貪污穢濁,皆不敢問,而虛糺邊遠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詣闕陳訴。”(後漢書·劉陶傳》)。
  桓帝時,劉瑜上書言:“今第捨增多,窮極奇巧,掘山攻石,不避時令,促以嚴刑,威以法正。民無罪而覆入之,民有田而覆奪之。州郡官府,各自考事,姦情賕賂,皆為吏餌。民愁鬱結,起入賊黨,官輒興兵誅討其罪。貧睏之民,或有賣其首級以要酬賞。父兄相代殘身,妻帑相見分裂。窮之如彼,伐之如此,豈不痛哉1(《後漢書·劉瑜傳》)。政治腐敗,人民窮睏到自賣首級,人間慘象,競至如此!
  蓋勳,“初舉孝廉,為漢陽長史。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勢,恣行貪橫,從事武都蘇正和案緻其罪。涼州刺史梁鵠,畏懼貴戚,欲殺正和以免其負。”(《後漢書·益勳傳》)。
  《後漢書·蓋勳傳》:“靈帝召見,問天下何苦而反亂如此。勳曰:倖臣子弟擾之。時宦者上軍校尉蹇碩在坐,帝顧問碩,碩懼不知所對。……拜京兆尹。時長安令楊黨,父為中常侍,恃勢貪放,勳案得其臧千餘萬。貴戚鹹為之請。勳不聽,具以事聞,並連黨父。有詔窮案,威震京師。”
  《後漢書·劉祐傳》:“遷祐河東太守。時屬縣令長,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祐到,黜其權強,平理冤結。”《魏朗傳》:“遷彭城令。時中官子弟為國相,多行非法。朗與更相章奏。幸臣忿疾,欲中之。會九真賊起,乃共薦朗為九真都尉。”
  好官雖有,但為數甚少。在貪污腐敗之汪洋大海中起不了什麽作用,有功者反多見誣。范晔在《張法滕馮度楊列傳》論中慨嘆之曰:“安順以後,風威稍薄,寇攘寢橫,緣隙而生,剽人盜邑者不闋時月,假署皇王者蓋以十數。或托驗神道,或矯妄冕服。然其雄渠魁長,未有聞焉。猶至壘盈四郊,奔命首尾。若夫數將者,並宣力勤慮,以勞定功,而景風之賞未甄,膚受之言互及。以此而推,政通難乎以免。”例如蘇章,“順帝時,遷冀州刺史。故人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姦臧。乃請太守,為設酒餚,陳平生之好甚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獨有二天。章曰:今夕蘇孺文與故人飲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舉正其罪。州境知章無私,望風畏肅。換為並州刺史,以摧折權豪,忤旨,坐免。隱身鄉裏,不交當世。”《後漢書·蘇章傳》)。
  摧折權豪,竟忤旨,竟坐免官。
  地方政治為權門貴親子弟所把持,貪污腐敗如狼牧羊。朝廷也是一樣。大權握在外威宦官手裏,三公群卿多為貪生畏死之人,貪戀地位、俸祿。對權臣中官,衹知唯唯聽命。順帝時,朗顗上書說:“三公上應臺階,下同元首,政失其道,則陰陽反節。……而今之在位,競托高虛。納纍鐘之奉,忘天下之憂。棲遲偃仰,寢疾自逸。被策文,得賜錢,即復起矣。何疾之易,而愈之速!以此消伏災眚,興致太平,其可得乎?”(《後漢書·朗顗傳》)。三公如此,朝廷大官無不如此。正如前面所引述順帝時,“大臣懈怠,朝政多闕”,尚書僕射虞詡上疏說: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以樹恩為賢,盡節為愚。至相戒曰:白壁不可為,容容多後福。
  在這皇帝昏庸,外戚宦官當道,忤違宦官外戚的被殺害,一批批志節之士被冤死的環境和時代,在群衆中産生以“盡節為愚”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在某些方面說,這也是個性的覺醒。反傳統思想意識的思想意識,於焉滋生。
  貪污得來的錢拿去賄賂大官,就可受推薦更加升官。順帝時,有個“邵陵令任嘉,在職貪穢,因遷武威太守。後有司奏嘉臧罪千萬。徵考廷尉。其所牽染將相大臣百有餘人。倫乃上書曰:“臣聞《春秋》誅惡及本,本誅則惡消。……今任嘉所坐狼藉,未受辜戮。猥以垢身,改典大郡。自非案坐舉者,無以禁絶姦萌。”(《後漢書·儒林·楊倫傳》)。
  皇帝也公開賣官賣爵。安帝令“吏人入錢𠔌得為關內侯、虎賁、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緹騎營土,各有差。”(《後漢書·安帝紀》)。靈帝的生母董皇后,“竇太後崩,始與朝政,使帝賣官求貨,盈滿堂室。”(《後漢書·皇后·孝仁董皇后紀》)。安帝賣的官,還是小官,靈帝就公開賣大官了。靈帝假藉助重修宮殿的名義公開賣官。公卿二千石,皆有定價。公千萬,卿五百萬,大郡郡守至二三千萬。專開西邸作賣官議價的地方。被任用的官,須先到西邸議價,才能上任。《後漢書·靈帝紀》:“是時,段熲、樊陵、張溫等,雖有功勤名譽,然皆先輸財貨,而後登公位。崔烈因傅母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及拜日,天子臨軒,百僚畢會。帝顧謂親倖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萬。程夫人於旁應曰:崔公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賴我得是,反不知姝邪?於是聲譽衰減。”
  桓帝時,出現政府發不出官俸的現象。皇帝不是采取精簡政府部門沙汰冗員辦法,而是不發官俸。《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三年九月丁亥,“詔無事之官權絶俸,豐年如故。”第二年七月,又“減公卿以下俸,貣王侯半租。”並“占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五年八月,又“詔減虎賁、羽林住寺不任事者半俸,勿與鼕衣;其公卿以下給鼕衣之半。”註引《東觀記》說:“以京師水旱疫病,帑藏空虛,虎賁、羽林不任事者住寺,減半俸。據此,謂簡選疲弱不勝軍事者,留住寺也。”這年鼕天,以武陵蠻叛,出兵徵討,又“假公卿以下俸,又換王侯租以助軍糧,出濯竜中,藏錢還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二)國人
(三)衆、庶、民(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三)公田和私田(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傢(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四)禮、刑、兵、稅、役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