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历史上太监祸国殃民的巅峰时代:明朝宦官   》 四、兴安(1)      王春瑜 Wang Chunyu    杜婉言 Du Wanyan

  兴安(1389—1459),安南贵族的后裔,幼年受过中华文化的教育,通文义。由于出身高贵,有学识,永乐五年(1407)被英国公张辅阉割了带回中国,送入明宫,当时他十八岁。
  兴安进宫后,历事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宣德元年(1426)升长随奉御,掌管库藏出纳。宣德九年(1434)王景弘等下西洋归来,携回的宝货就是由兴安验收的。正统二年(1437),被差往苏、松、扬、泰各州清理盐法,兼选军士,并清理地方的疑案。由于诸事处置得当,回朝后被晋升为左少监,不久又升太监。并赐给蟒龙服,岁给廪禄,给予很高的礼遇[23]。正统十四年(1449)夏天,由于久旱不雨,怀疑是有冤狱所致,于是派兴安与内阁大学士王文审录刑部、都察院重囚,开了司礼太监主持会审的先例。
  正统十四年(1449)秋天,也先入侵,在权宦王振的唆使下,英宗仓促亲征,出发前命王朱祁钰留守京师,政事与司礼太监金英、兴安,吏部尚书王直,驸马焦敬等共同处理。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中外震惊。王召集群臣商议战守,当时翰林院侍读徐(后改名有贞)倡议南迁到南京,遭到金英、兴安严厉斥责,他们一致支持于谦坚决抗敌,对保卫京师起了重大作用。当也先的部队进到德胜门外时,又是兴安和另一太监李永昌受命与武清伯石亨、兵部尚书于谦整理军务,开了内臣总京营兵的先例。而景泰初年,正是司礼太监金英犯了赃罪,屡遭朝臣指控的时候,所以兴安就成了最得帝宠、权势最大的太监。
  也先俘获英宗后,本来以为拿着这一重要人质可以要挟明廷,可是,明廷已经另立新君,又认真作好防御;而蒙古内部又有势力因与明断绝了贸易关系,受到损失,而与也先有矛盾。也先无奈,只好与明廷议和,让明廷派遣使者前往接回英宗。
  英宗返国,对景泰帝的帝位自然是个威胁,这时兴安极力维护景泰帝,阻挠迎接英宗返国。在廷议选派使者时,兴安先是说没有合适的人选,责问群臣“谁可以胜任?谁是文天祥、富弼1后来又只选派了职位较低的礼科给事中李实前往,敕书又只说报礼,不涉及奉迎英宗的事。李实见到这样的敕书,十分害怕,到内阁请示,途中遇到兴安。兴安知道后斥骂他说:“你只应奉黄纸诏办事,跟其他人有什么关系。”[24]另据《明实录》载,在英宗回归后被软禁在南宫时,景泰帝要废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当把这事交付朝臣议论时,各大臣都不敢表态。兴安便对他们厉声说:“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签名,尚何迟疑之有?”[25]就是在他这样的逼迫下,朝臣无一人敢违抗,都纷纷签名赞同。显然,在将年仅六岁的朱见济推上太子宝座上,兴安是立了大功的,所以景泰帝对他也特别回护。
  景泰五年(1454)十二月,因为同为安南籍而阿附兴安的内使阮绢,为他唆使管工太监黎贤,擅于内府西海子边建佛庵,在西山等处建生坟、佛寺,并因此大量盗用官木等材料之事被揭发,都察院逮捕了阮绢、黎贤,审问得实,把他们判处死刑。但皇帝并不追究兴安的责任,后来连阮绢、黎贤的罪亦赦免了,只命将所建庵寺拆毁,把建筑材料收回便作罢。对兴安的宠信,亦不因此事而稍减。
  景泰七年(1456),兵部尚书于谦病重,请假在家,景泰帝派兴安前往探望。兴安一向敬重于谦,并不因为于谦曾谏阻他大量度僧道而有反感,现在在于谦家里,亲见于谦自奉简朴,更是感动,于是将情况具体奏闻,帮他核算需用的钱物,因此景泰帝把尚膳监的酱醋蔬菜之类,都赐给于谦。于谦服的药要用竹沥作引,景泰帝甚至到万岁山,亲自伐竹为沥,给他和药丸。当时有些科道官认为皇帝太过宠信于谦,兴安公开说:“像于谦这样日夜与国家分忧,不要钱,不爱官爵,不问家计的,还有什么人,现在国家正要用人,你们寻一个这样的人来把他换掉吧。”斥得言官们无言以对[26]。兴安对于谦的大力支持,是于谦得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一、宦官一瞥(1)一、宦官一瞥(2)二、明朝宦官的发展(1)二、明朝宦官的发展(2)
二、明朝宦官的发展(3)二、明朝宦官的发展(4)三、明朝宦官的历史影响(1)三、明朝宦官的历史影响(2)
四、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1)四、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2)四、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3)一、明朝宦官与政治(1)
一、明朝宦官与政治(2)一、明朝宦官与政治(3)一、明朝宦官与政治(4)一、明朝宦官与政治(5)
二、明朝宦官与经济(1)二、明朝宦官与经济(2)二、明朝宦官与经济(3)二、明朝宦官与经济(4)
二、明朝宦官与经济(5)二、明朝宦官与经济(6)二、明朝宦官与经济(7)二、明朝宦官与经济(8)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