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守望的距離   》 第64節:孔子的灑脫      周國平 Zhou Guoping

  19924孔子的灑脫
  我喜歡讀閑書,即使是正經書,也不妨當閑書讀。譬如說《論語》,林語堂把它當作孔子的閑談讀,讀出了許多幽默,這種讀法就很對我的胃口。近來我也閑翻這部聖人之言,發現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傢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為儒傢始祖的孔子,其實對於功利的態度頗為淡泊,對於倫理的態度又頗為靈活。這兩個方面,可以用兩句話來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着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為某方面的專門傢,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於說他沒出息,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麽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其實,孔子對於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一再強調,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纔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於"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樣的話,《論語》中至少重複了四次。
  "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嚮。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傢、經濟傢和外交傢。唯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約了若幹大小朋友,到河裏遊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孔子聽罷,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聖人的這一嘆,活潑潑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後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傢大受感動,竟改名"聖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麽器,做個什麽傢呢,衹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切?
  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於什麽是"仁",衆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的範圍。孔子重人倫是一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人,而一個人衹要足夠聰明,就决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範的相對性質。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歸結為忠恕二字,其實孔子决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邦無道"之時,能逃就逃("乘桴浮於海"),逃不了則少說話為好("言孫"),會裝傻更妙("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其本義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誇奬某人裝傻裝得高明極頂的話,相當於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他也不像基督那樣,當你的左臉挨打時,要你把右臉也送上去。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麽用什麽來報德呢?然後說,應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
  孔子實在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狂。"信"是他親自規定的"仁"的內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然小人哉")。要害是那兩個"必"字,毫無變通的餘地,把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還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也出自《論語》,衹是孔子並不贊成,他說再思就可以了。
  也許孔子還有不灑脫的地方,我舉的衹是一面。有這一面畢竟是令人高興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認孔子是一位夠格的哲學家了,因為哲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麽會一點不灑脫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第3節:幸福的悖論1
第4節:幸福的悖論2第5節:幸福的悖論3第6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
第7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第8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第9節:自我二重奏1
第10節:自我二重奏2第11節:自我二重奏3第12節:失去的歲月1
第13節:失去的歲月2第14節:探究存在之謎1第15節:探究存在之謎2
第16節:永遠未完成第17節:悲觀·執著·超脫1第18節:悲觀·執著·超脫2
第19節:悲觀·執著·超脫3第20節:有意義的徒勞1第21節:有意義的徒勞2
第22節:有意義的徒勞3第23節:有意義的徒勞4第24節:有意義的徒勞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