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與哲學大師一起漫步:與哲學大師的人生對話   》 第64節:一、存在(2)      高路 Gao Lu

  進了飯館,薩特拉出椅子,請楊慧先坐了,然後招呼李智坐下,自己也坐了。"我是反對越戰的。"薩特繼續說,"1966年,伯蘭特·羅素(3)發起組織'國際戰犯審判法庭',專門調查審理美國侵略罪行,邀請我參加,我答應了;他們讓我當主席,我也答應了。於是,在這個法庭上,大傢都管我叫主席先生。"說着,他哈哈大笑起來,覺得很好玩,還帶着幾分自嘲。
  侍者奉上菜譜,滿臉堆笑,窺一眼薩特的口袋,那裏鼓囊囊的,今天又可以從這地方掏出豐厚的小費了。楊慧和李智點完自己的菜,薩特建議他們每人再來一份法式煎蝸牛,"行!"楊慧愉快地答應道。李智瞧了她一眼,心說你知道這道菜有多貴?說出來嚇死你。點菜時他溜了一眼,好傢夥,簡直是天價,可薩特一點也不在乎。
  "學生運動的起因雖然是越戰,但矛頭對準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所以是一場革命。"薩特說,"我發現,一種新的社會觀念正在學生們中間形成,在他們看來,社會必須建立在充分的民主以及社會主義與自由的結合之上。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說,我都站在學生一邊,這沒得說!"
  "您是反對資産階級的鬥士。"楊慧說。
  "您這麽認為?"薩特斜着眼睛盯着楊慧問。
  姑娘心中一驚,糟了,薩特不高興了。腦子飛快地轉了一圈,也沒說得罪人的話呀。再仔細一瞧,突然發現對方的右眼幾乎是白色的,原來這衹眼睛已經壞掉了,眼球僵在一邊,所以看人的時候總是斜着。此前楊慧老覺着他哪兒有點彆扭,現在看清了,是目光。
  薩特也發現了姑娘的驚訝,撇了撇嘴,"噢,我三歲時患了角膜翳,右眼就不行了。十二歲的時候,我單戀的一個船具商的女兒對我說:'去,你這個醜八怪!'"
  "不,您不醜,真的,一點兒也不醜。"姑娘聲明道。
  "但我不在乎,一點都不。"薩特平靜地說,"我從來不管別人怎麽看我。您說我是鬥士,但有人駡我是資産階級看門狗,蘇聯作傢法捷耶夫稱我是'拿筆的鬣狗'。"他拿起叉子做拿筆狀,在空中畫了兩個字母,順勢紮下去,叉了一塊魚放進嘴裏嚼了起來。"在那些人眼中,人道主義是臭狗屎,我的哲學也是,因為我說過,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而我又恰恰被人們歸攏進了存在主義者的行列。嘻嘻,臭狗屎,我纔不去管吶。噢,對不起,餐桌上不該說這個詞,讓人惡心,對吧?其實,我們的存在就讓人覺着惡心。"
  楊慧停止了咀嚼,瞪大了眼睛瞧着薩特。
  "您是說惡心自己的存在?"李智問。
  "沒錯,我的存在令我惡心。"薩特放下叉子,嚴肅地望着他們。
  "為什麽?"他們同時問,這不是成心貶低自個兒嗎?接觸了那麽多哲學家,這是頭一個惡心自己的人。
  "說起來話長。"薩特從頭講起。
  "傳統哲學的出發點是物質和意識,以為這樣就抓住了世界的源頭,就可以在堅固的基礎上建立哲學大廈了。然而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一看,它找到的這個基礎是否牢靠?不管是主張物質决定意識,還是意識决定物質,都必須首先設定有一個意識和一個物質,否則無法談論二者之間的關係。於是,意識便被有意無意地實體化了,成了一種精神存在,與其相對應的是物質實體。這不可避免地要導致二元論,因為進入我們意識的東西衹是對象的表象,在這之外還有一個對象實體,也就是本質的存在,這樣,表象與實體,或者說顯現與本質便對立起來。可見,形象地說,這個基礎是由兩個板塊拼接的,根本不結實。
  "在我看來,並不存在着一個獨立的意識實體,凡是意識一定是對某物的意識。這就是說,它衹是作為某物的意識,也就是自己顯現出來時,纔存在着,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麽意識。這表明,意識本身不能獨立存在,它必須依附在某物上面,被不是自身的東西所支撐。自身不存在就是虛無,而虛無則意味着透明、無形、不定、純粹和絶對。說完了意識,再來看看物質。我們在意識到某物之前,不能說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說它存在着,因為它與別的東西混雜在一起,是沒有意義的。衹有它被意識到,纔有了規定性,從物質背景中分化出來,也衹有在這種情況下,它也才能作為某物而存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第1節:一、憤世(1)第2節:一、憤世(2)第3節:二、苦行(1)第4節:二、苦行(2)
第5節:二、苦行(3)第6節:三、自主(1)第7節:三、自主(2)第8節:三、自主(3)
第9節:一、性惡(1)第10節:一、性惡(2)第11節:一、性惡(3)第12節:二、霸道(1)
第13節:二、霸道(2)第14節:二、霸道(3)第15節:三、為人(1)第16節:三、為人(2)
第17節:三、為人(3)第18節:三、為人(4)第19節:一、存理(1)第20節:一、存理(2)
第21節:一、存理(3)第22節:一、存理(4)第23節:二、明理(1)第24節:二、明理(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