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南明史 》
第十三章 永歷朝廷的建立
顧誠 Gu Cheng
第一節朱由榔在肇慶監國和紹武爭立
1646年八月,隆武帝在汀州遇害;九月,消息傳到湖廣和廣東、廣西等地,在南明各地官紳中又一次引起極大的震動。皇室繼統問題再次提上緊急日程。
在大多數官紳心目中,桂藩朱由榔是最合適的人眩這主要是出於血統親近的考慮。明末宗室中,同崇禎皇帝朱由檢最親的是他的祖父明神宗的子孫,即福、瑞、惠、桂四藩王。瑞王朱常浩原封陝西漢中,1643年李自成軍攻入潼關,常浩逃到四川重慶;次年張獻忠軍攻剋重慶,常浩全家被殺。福王常洵之子由崧即上文所述弘光帝。惠王常潤原封荊州,當農民革命風暴席捲湖廣時,他經長沙、衡州逃到廣西,弘光在位時移住浙江嘉興①。1645年六月清軍迫近杭州,監國潞王朱常淓投降,常潤和周王、崇王也在清軍統帥博洛招誘下降清①,被押送到北京,後來同朱由崧,朱常淓等一道處死。這樣,到1645年六月以後,神宗子孫剩下的衹有桂藩了。
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第七子②,原封湖南衡州,天啓七年(1627)九月二十六日就藩(即離京前往封地)。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張獻忠部進軍湖南,常瀛逃往廣西。由於奔竄慌忙,亂兵乘機搶劫,朱常瀛衹帶着第三子安仁王由楥逃到了廣西梧州;第四子永明王由榔在永州被大西軍俘獲③。正在性命難保時,受到一個混入大西政權的明朝官員的暗中保護,又恰逢張獻忠决定作戰略轉移,率領大西軍入川,義軍北上後,明朝廣西徵蠻將軍楊國威和部將焦璉率領四千多名士卒開進湖南永州等地,朱由榔纔得以死裏逃生,被護送到梧州同其父聚合。1644年十一月初四日,朱常瀛在梧州病死①,安仁王由楥掌府事。次年弘光朝廷覆亡,廣西巡撫瞿式耜有意擁戴由楥繼位。但當時南明的政治重心仍在東南,支派甚遠的唐王朱聿鍵在鄭芝竜兄弟和黃道周等人的支持下捷足先登,由監國而稱帝。瞿式耜的願望不僅沒有實現,自己也因受隆武帝的猜忌而被調職②。不久,朱由楥一病不起,由榔被册封為桂王③。
清軍占領浙江、福建以後,客觀的形勢造成了南明殘餘勢力嚮西南轉移。原任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再次提議擁立朱由榔即位繼統。掌握地方實權的兩廣總督丁魁楚卻心懷觀望,拖延不决。直到接到隆武朝大學士何吾騶的親筆信通知隆武帝、後都已蒙難,建議速立桂藩以後,纔决定參加擁立行列。
1646年十月初十日,朱由榔經過照例的三疏勸進,就任監國①。朱由榔相貌堂堂,據說很像祖父萬歷皇帝朱翊鈞,可是生性懦弱,瞿式耜說他“質地甚好,真是可以為堯、舜,而所苦自幼失學,全未讀書”②。父、兄的相繼去世,使他成為最有“資格”的朱明皇朝繼統人,但他對做皇帝的言談舉止卻一竅不通。湊巧太監王坤(又名王弘祖)投入他的府中,這人早在崇禎年間就已經受到皇帝的信任③,懂得宮中“故事”,指點儀註,使他知道如何擺出皇帝的架勢,不至於出醜,王坤因此深受寵信。丁魁楚參與擁戴稍遲,又惟恐當不上首席大學士,於是同王坤串通結納,得以如願以償④。王坤的弄權,使永歷朝廷一開始就陷入混亂和矛盾之中。按明朝成例,入閣大學士本應由吏部尚書會同其他高級官員會議推舉若幹名,呈請皇帝點用;大學士的地位又一般是按入閣先後次序排列。丁魁楚時任兩廣總督是實權人物,因猶豫不决錯過了首先擁戴的機會,桂藩繼統的局面明朗後,又急於攫取首席大學士的位置,不得不求助於內官王坤,等於把朝廷用人决策大權奉送給了宦官。朱由榔出任監國前夕,丁魁楚玩弄權術給桂藩上啓本請求辭去首輔,桂藩尚在三推三讓之時就批示“不準辭”,這在瞿式耜等人眼中就已經視為笑柄。至於崇禎時期已入閣的何吾騶、隆武時入閣的陳子壯等人得知這一消息後,都認為舉措不公,有違成例,寧可株守傢中也不願來肇慶。在失去廣州人望的情況下,永歷朝廷粉墨開場了。丁魁楚當上了首席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瞿式耜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書事,同時任命了各部院官員。不久,在湖廣的督師何騰蛟、湖廣巡撫堵胤錫也上表勸進,朱由榔得到了擁明派官紳多數的支持。
然而,朱由榔遇事毫無主見,用人又不當,實在承擔不起中興重任。監國七天之後,十六日傳來了贛州失守(十月初四日)的消息。儘管廣東肇慶距離江西贛州還有相當一段路程,卻舉朝洶洶,監國的喜慶氣氛消失得無影無蹤。司禮監太監王坤主張立即逃難,首輔丁魁楚隨聲附和,大學士瞿式耜等力主鎮定,也衹推遲了四天。十月二十日,小朝廷終於逃往廣西梧州。這種驚惶失措的舉動,對於維係廣東人心自然是非常不利的。其直接惡果是續封唐王朱聿■在廣州稱帝,又一次演出了朱明宗藩同室操戈的鬧劇①。
當清軍進入福建的時候,隆武帝的弟弟續封唐王朱聿■和其他一些藩王乘船經海路逃到廣州,本來不過是為身傢性命着想,未必有覬覦大寶之心。朱聿■的被擁立為皇帝,同桂王監國政權的舉措失宜有密切關係。贛州陷落時,廣東全省還在明朝管轄之下,朱由榔領着朝臣逃往廣西,在廣東士人看來無異是放棄封疆,不顧自己的死活。南明官僚的內部矛盾又因桂監國政權處置不當而激化。原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奉命援救贛州,踟躕不進,從南雄退回廣州。他得知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監國時,也想參預擁立之列,依舊做大學士。可是,首輔丁魁楚卻惟恐蘇觀生以原任大學士的身分入閣將影響自己攬權;大學士呂大器又從資歷的偏見出發,認為蘇觀生不是科舉出身,不具備入閣資格。因此,對蘇觀生的附名擁戴置之不理。蘇觀生自覺掃興,知道在朱由榔政權中不會受重視。但在桂王監國之初,他仍然不甘寂寞,想出了出奇製勝的策略,一是派兵部職方司主事陳邦彥前往梧州勸進,請朱由榔以臨時性的監國正式稱帝①;二是請移蹕廣州,使朝廷進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十月二十九日,唐王朱聿■同鄧王、周王、益王、遼王乘船由總兵林察護送到廣州②。蘇觀生等人覺得與其乞憐於桂藩,不如幹脆另起爐竈,援引兄終弟及之義擁立唐藩。
十一月初二日,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等奉請朱聿■監國,並且搶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稱帝①,改明年為紹武元年。儘管朱聿■的政權在這年十二月即被清軍摧毀,紹武年號從來沒有使用過②,在南明史上仍習慣稱之為紹武政權。
十一月初八日,朱聿■在廣州即位的消息傳到梧州,朱由榔和廷臣丁魁楚等人大吃一驚,連夜召見廣州派來的使者陳邦彥。陳匆匆登上監國乘坐的竜舟,燈火輝映下見朱由榔居中端坐,太妃垂簾於後,丁魁楚侍立一旁。朱由榔開門見山地說:“聞四王至廣州,甚喜。然孤既監國矣,輔臣觀生既具啓入朝矣,彼鬍為者?”陳邦彥並不知道廣州政局的突然變化,回答說可能是民間的訛傳。丁魁楚告訴他,廣州稱帝的事已確鑿無疑。朱由榔接口道:“今非戰則和,二者安出?”邦彥建議“速返肇慶,正大位以屬人心”,讓紹武政權“代吾受虜,從而乘其蔽”,不要主動進兵廣州③。十一日晚,朱由榔又召見陝西道御史連城壁,問道:“先生自肇慶來,知廣州事否?”連城壁回答:“臣本月初四日離肇慶,未有所聞。至德慶有傳說者,臣亦不信。殿下監國,蘇觀生有表箋來賀,差監紀推官陳邦彥,殿下加以科銜,特旨召用觀生及廣州諸舊臣,黃士竣陳子壯、黃(王)應華、關捷先等皆奉旨敦請,廣東布政顧元鏡加升戶部侍郎。豈有如此大事不關白兩院,既從一而悖舉之理?”朱由榔說:“事多實,奈何?”城璧對曰:“論天命者必推本人心,殿下為神宗皇帝之慈孫,聰明仁壽,恭儉靜深,在潛邸人心悅服已非一日,今臣民愛戴,尊賢親親,皆仰承天意,誰得以私覬覦,特殿下幸梧,未正大位,或貪人昧理,亦終不能濟。”①朱由榔等人自知鑄下大錯,為了收拾廣東民心,在十一月十二日東返肇慶,十八日宣佈即皇帝位,祭告天地、社稷、祖宗,改明年為永歷元年②。同時,追尊其父朱常瀛為端皇帝,兄朱由楥為桂恭王;嫡母王氏為慈聖皇太後,生母馬氏為昭聖皇太後③。這樣,在廣東一省之內,幾乎同時建立了兩個南明政權,重演了閩、浙相爭的鬧劇。它再次說明南明統治集團的極端腐朽,絶大部分官僚仍然因襲了過去朝廷上黨爭故套,一切都以個人和小集團的利害為轉移,國傢大局被置於腦後。即便有少數正派官僚以民族大義為重,希望共赴國難,輓救危局,他們的努力也在一片紛爭當中化作泡影。
紹武政權的建立,在歷史上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它衹能說明朱聿■、蘇觀生在日暮途窮之時,急於過一下皇帝癮、宰相癮罷了。史籍記載了蘇觀生等人迫不可待地爭奪帝位的情況:“且謂先發奪人,宜急即位。遂倉卒立事,治宮殿、器禦、鹵簿,舉國奔走,夜中如晝。不旬日而授官數千。即位之際,假冠服於優人而不給。”①紹武政權在很大程度上是蘇觀生趁朱由榔君臣逃往廣西的機會拉攏一部分廣東官員建立的,社會基礎非常狹窄。連本省的一些著名官紳如曾任大學士的何吾騶、陳子壯、兵部侍郎張傢玉等人均持反對態度,陳子壯雖因丁魁楚不擇手段自任首輔拒絶入閣,當蘇觀生擁立朱聿■時,他卻特派使者請桂監國出兵掃滅②。因此,蘇觀生拼湊起來的廣州朝廷基本上是一批官場中的投機分子和不得志的士紳武弁。他自己因擁立有功,被朱聿■任命為首席大學士,封建明伯;關捷先、曾道唯、顧元鏡、王應華等人都入閣為大學士兼任各部尚書,洪朝鐘在十天之內升官三次,當上了國子監祭酒。潮州人楊明兢赤手空拳,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自稱有精兵十萬“滿潮、惠之間”,居然被委任為潮惠巡撫③。兵力上除廣東總兵林察所部以外,蘇觀生還招來了石壁、馬玄生、徐貴相、鄭廷球四姓海盜①,藉以增強紹武政權實力。
桂、唐二藩的爭立,給南明殘疆剩土的地方官也增添了混亂。湖廣的何騰蛟、堵胤錫、章曠以及其他文武官員都先後收到了兩個朝廷頒發的“喜詔”,雖然他們基本上都站在桂藩朱由榔一邊,唐藩使者處處受冷遇,但事實上既給了他們“擇君”的機會,朝廷的威望自然相對削弱,在許多問題上處於被動局面。瞿式耜在一封信中寫道:“自唐僭號而廣之府庫盡為所有,廣之屬邑並鄰郡皆為所煽。我監國之詔未達,而彼登極之詔先頒。凡吊錢糧、徵兵馬,動輒牽礙。光三(丁魁楚字)乃集議,仍請蹕肇慶,登大寶,少司馬(兵部侍郎)林佳鼎力佐之,在廷亦遂不敢梗議。十一月十八日正位端州(即肇慶),即行頒詔,兼議攻守之事。”②
永歷朝廷遷回肇慶以後,派兵科給事中彭燿、兵部職方司郎中陳嘉謨前往廣州,勸說朱聿■取消帝號,退位歸藩。彭燿到達廣州後聲淚俱下地對蘇觀生說:“今上神宗嫡胤,奕然靈光,大統已定,誰敢復爭?且閩、虔既陷,強敵日逼,勢已剝膚。公不協心戮力,為社稷衛,而同室操戈,此袁譚兄弟卒並於曹瞞也。公受國傢厚恩,乃貪一時之利,不顧大計,天下萬世,將以公為何如人也?”①蘇觀生大怒,悍然下令把彭燿、陳嘉謨拖出處斬,隨即派陳際泰為督師,調動軍隊嚮肇慶進攻②。永歷政權見調解無望,也調兵遣將,以廣東學道林佳鼎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軍務,夏四敷任監軍,會同從韶州調來的武靖伯李明忠帶領一萬多名士卒迎擊。十一月二十九日,內戰正式爆發,雙方在廣東三水縣城西交戰,紹武政權的軍隊大敗,陳際泰臨陣脫逃。林佳鼎初戰告捷,躊躇滿志,命令士卒晝夜行軍,直奔廣州,企圖一舉掃滅紹武政權。紹武方面的總兵林察利用與林佳鼎同族和過去共事關係,采取偽降誘兵深入之計,指使四姓海盜“乞降於佳鼎,察因書請舉廣州以附”③。林佳鼎輕信寡謀,依約率部乘船前往三山,突然遭到四姓兵的攻擊。林佳鼎部所乘內河小船無法同四姓海上大船作戰,被迫登陸迎敵。又因地理不熟,陷入了三尺多深的泥淖,結果一敗塗地,林佳鼎和夏四敷溺死水中,李明忠單騎逃出,部下兵員幾乎全軍覆沒④。敗訊傳到肇慶,永歷朝廷又陷入一片驚惶失措之中,大學士瞿式耜自告奮勇,督領招募的義兵前往迎敵。沒過幾天就傳來了清軍占領廣州、紹武政權覆亡的消息二月二十六日朱由榔又再次登舟離開肇慶,經廣西逃往湖南①。
①《明季南略》捲二記:弘光元年五月初二日“移惠王於嘉興”。
①林時對《荷牐叢談》捲四《蠡城監國》記,潞王朱常淓降清後,“時周王寓蕭山,惠王寓會稽,崇王寓錢塘,魯王寓臨海。貝勒遣騎修書,以參貂等物為贄,邀諸王相見。魯王以道稍遠,辭疾不至。周、惠兩王渡江偕崇王赴召,尋送南京,同弘光帝、潞王俱北去”。朱常潤到北京後曾在順治二年十一月嚮清廷上“明惠親藩朱常潤揭為恭謝聖恩事”奏疏,其中說:“本年五月二十日大兵至江南,潤即於六月內差賫表文章璽赴江西豫王殿下投誠。……昨進朝主上,更荷恩攏”影印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三册,A3—144號。
②常瀛是神宗第幾個兒子,諸書記載不同。乾隆二十八年《清泉縣志》捲三十六《雜志》說是“神宗第五子”。根據《明神宗實錄》捲三六四,萬歷三十九年十月十五日册立皇太子和四王詔,皇長子常洛為皇太子,三子常洵為福王,五子常浩為瑞王,六子常潤為惠王,七子常瀛為桂王。神宗第二、第四子早夭,所以有的書把常瀛記為第五子。
③乾露清泉縣志》捲三十六《雜志》記:朱常瀛“惑於因果,廣修寺觀,黃冠緇衲,蓄養千計。生七子,長世子及次子、少子俱早夭,第三子名由楥,劉貴人所生,封安仁王,賜婚吳氏,係衡良傢女。四子名由榔,苑貴人所生,封永明王,賜婚王氏,係南直人,業醫王公亮孫女。第五子、六子逸其名,幼,未賜婚,癸未之變(指張獻忠軍入湘)第五子、六子為寇擄去。”史惇《痛餘雜記》雲:“桂藩體肥重,輿夫須十八人乃舉。有別苑十二區,集女樂百二十人。癸未之變,孔全斌副將部兵先於城外劫典鋪。桂藩即集諸女樂並宮女二千餘人聚而燔之,號呼震天,並宮殿付之一炬。”
①李清《南渡錄》捲四。同書又記,弘光元年(1645)二月初三日“謚桂王曰端”。
②《瞿式耜集》捲三,書牘,《丙戌(1646)九月二十日書寄》。
③邵廷寀《東南紀事》捲一於隆武元年(1645)八月下記:“遣使册封桂世子由桹(榔)為桂王。”瀋佳《存信編》捲一記:“隆武丙戌春,遣司禮監太監龐天壽諭祭端王、安仁王,即封上為桂王,居肇慶府。其詔有‘天下王之天下’語。”屈大均《安竜逸史》捲上記安仁王由楥“丙戌九月病薨”,時間有誤。瞿式耜信中說:“自安仁薨後,太妃暨永明俱不樂居梧州。八月間,餘復迎太妃、永明至肇”(《瞿式耜集》第二五六頁)。可證朱由楥病死不遲於八月。
①朱由榔就任監國日期據《嶺表紀年》捲一為“十月十日壬辰”;《明季南略》捲九《粵中立永歷》條記“以十月初十日監國,十四日丙戌即皇帝位”;道光十三年《肇慶府志》捲二十二《事紀》雲:“十月十四日稱監國於肇慶。十一月十八日遂稱尊號,改元永歷,以肇慶府署為行宮。”
②《瞿式耜集》捲三,書牘《丁亥正月昭江道中寄》。
③王坤在崇禎朝即已用事,見之不少記載,如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捲四十八,崇禎六年二月初八日“召對王副憲紀”即為王坤上疏糾廷臣所引起。
④上引《瞿式耜集》;參見錢秉鐙《所知錄》捲二。
①何是非《風倒梧桐記》捲一云:“內外局惟魁楚主裁。端溪隔羊城省會止四百裏,擁立時嫉凌煙列名多人,無一函商及三司各屬,既立後不復頒新天子詔,惟鬻是謀。時羊城左藩顧元鏡恥不與策戴勳,適隆武閣臣何吾騶、蘇觀生從閩逃歸,亦遂立隆武弟為皇帝。”瞿式耜在十月十六日反對移蹕梧州時也申說:“且東人未附,東餉未來,驟焉一行,後必滋悔。”見《瞿式耜集》捲三,書牘,《丁亥正月昭江道中寄》。
①屈大均《翁山佚文輯》捲上《順德給事岩野陳公傳》。
②朱聿■隆武二年十一月敕諭張傢玉雲:“朕同鄧、周、益、遼航海來粵,訪尋上皇駐蹕之地。有全粵臣民因監國之禦弟,推名分以立君。”轉引自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捲十九,第八八○頁。
①錢秉鐙《所知錄》捲二記:“於十月二十九日擁唐王入廣州城,以十一月初二日監國;初五日即位,改元紹武。”瞿式耜在《丁亥正月昭江道中寄》信中說:“竟以十月廿九日擁之入廣城,初二日且登大位,改元紹武矣。”見《瞿式耜集》捲三,以監國日作即位日,時間稍有差誤。錢秉鐙所記得自後來隨李成棟反正諸官之口,較為準確。黃宗羲《行朝錄》捲二《紹武之立》雲唐王於十一月朔(初一日)監國,初五日即位;監國日誤。
②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記有永歷年間刻本張傢玉撰《名山集》,內收朱聿■隆武二年十一月、十二月敕諭,證明唐王在粵雖已監國、稱帝,但仍沿用隆武年號。本書作者未見此刻本,附記於此。
③屈大均《翁山佚文輯》捲上《順德給事岩野陳公傳》。
①連城璧《蹇愚集》。
②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捲下記載,定永歷為年號是“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孫取歷字”,即永明王與萬歷各取一字。又見屈大均《安竜逸史》捲下。
③文安之《黔記》說朱由榔十一月十四日舟至德慶,“十七日幸端州,還行宮”。見《長恩閣叢書》收《滇緬錄》附。永歷帝的生母另一種說法是“苑貴人”,見前引《清泉縣志》。
①瀋佳《存信編》捲一。
②許多南明史籍都說何吾騶參加了紹武政權,並任大學士,實際情況很可能是紹武朝廷曾請他入閣,他未應聘。陳子壯“致書式耜,力請馘觀生,而趨兵東下”,見錢秉鐙《所知錄》捲中。
③瀋佳《存信編》捲一。
①諸書記載“石、馬、徐、鄭四姓海盜”均不詳其名。順治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兩廣總督佟養甲揭帖中說:“廣府十六州縣連遭四姓劇賊馬玄生、石壁、徐貴相等,白旗黃信、林芳等環海攘害。……”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九頁。石壁時為紹武政權總兵,見《瞿式耜集》捲一《特舉讜直疏》。鄭姓,在錢秉鐙《所知錄》捲二中說是鄭昌,上引佟養甲揭帖中提到“鄭昌、楊光林皆聚黨數千,山海縱橫,已經麯諭招徠矣”,下文又提及“海賊徐貴相”等,似乎鄭昌不屬四姓海盜。瀋佳《存信編》捲一記順治三年十二月清軍占領廣州後,“遣副將狥東莞、新會諸縣,四姓盜鄭廷球降清,成棟因之以攻其黨,斬石、馬二姓,徐獨身走,盡得其水士、精舟、利器”。
②《瞿式耜集》捲三,書牘,《丁亥正月昭江道中寄》。
①瞿共美《粵遊見聞》。
②上引瞿式耜信中說:“時三水有陳際泰賊兵一股方至,……”何是非《風倒梧桐記》捲一誤將永歷政權之林佳鼎記為紹武政權的“總憲行大司馬事提兵西上三水,意侵端溪”,署名為方以智的《兩粵新書》錯誤相同。謝國楨《晚明史籍考》亦將《兩粵新書》作者歸之方以智,其實,方以智參與永歷政權的建立,身經其事,絶不致顛倒錯亂至此。
③瀋佳《存信編》捲一。
④瀋佳《存信編》捲一。
①《瞿式耜集》第二五八頁,二六一—二六二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內容簡介 | 序論 | 凡例 | 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誤 | 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 第四節 清軍占領北京和大順軍西撤 | 第五節 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 |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 第二節 朱由崧的監國和稱帝 | 第三節 四鎮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 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 | 第六節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勢 |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 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 | 第四節 弘光朝廷的軍政和財政 | 第五節 弘光朝廷的腐敗 | 第六節 清廷對大順和南明用兵策略的變化 |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 第二節 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 第三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 第五章 弘光政權的瓦解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