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貢院春秋思江陵(2)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貢院作為選拔士人的場所,常會有科場舞弊案件發生。如弘治四年直隸巡按史王鑒之曾上疏談到南京貢院作弊的情形。當時南京貢院規模窄狹,四面都是居民樓房圍繞。容易發生的作弊,如乗巡視官員未提防時登髙投擲;又因內簾上衹隔一板壁,聲息相聞,方便試者通消息。萬歷十六年(1588年)應天府尹張檟也上疏提到,他在八月廿七日往貢院封鎖什物時,見千餘人混入。詢問之後,知道乃是附近居民拾取木片柴草,到天明纔驗出。對於此事可能涉及試卷被偷換等可能,他建議進行追查。北京的貢院雖然巡查監管較外地嚴格,但在萬歷以前,因貢院場地狹隘,建築簡陋,類似的事情也會有發生。
北京貢院建築在萬歷以前還是草席木板結構,且又實行“鎖院貢試”制度,故最怕着火,而着火的事件卻經常發生,因此院內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備救火。但杯水車薪,實是虛設。貢院着火的事件很多。據《瑣綴錄》記載,正統三年(1438年)翰林侍講學士曾鶴齡主考順天鄉試時,初試前夜。場屋起火燒殘試卷和場屋。後在曾鶴齡建議下,最終另改考試日期。最嚴重的一次,是明天順七年(1463年) 二月會試貢院的大火。貢院起火後,監察御史焦顯反而鎖上貢院之門,不容人員出入。被燒死的舉人有九十多名。因為這次火災,國子監丞閻禹錫上奏為這批死難的舉子請求賜予進士名色,以表其門。但禮科給事中何琮反而彈劾他,說他調弄巧言,誇大事實。一度令閻禹錫下錦衣衛獄鞫訊。不過,英宗最終憐惜死難士子,將燒死的九十餘人均賜予進士,給每位死者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陽門外的空地,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們稱之為舉人塚。因為這場大火,禮部建議選擇城中寬闊之地另建貢院。此事經過工部討論,工部左侍郎霍瑄、右侍郎薛遠選擇戶部的安仁坊草場,請改為試院,將原來的草席竹葦改造為板房。但英宗不同意。令沿襲舊址。衹在天順七年五月將原貢院修復。而將這一年的會試改在第二年舉行。.
除了這兩場火災,正德十五年(1520年),貢院的明遠樓也被燒毀,第二年,御史汪嗣等主持修復,並對原貢院狹隘道路有所擴建,不過這次維修規模很小。嘉靖初年名臣林俊撰寫《文場修建記》記述了此事。在嘉靖朝,又有官員提出貢院場地狹窄的問題,討論另建或者擴建。有人建議將貢院改在京城西北空地。又有人說東方是人文薈萃的場所,原址是一個合適的地點,應該在原址上擴充。但這次討論沒有最終結果。
到了萬歷朝,擔任首輔大學士的張居正决意對貢院進行改建擴修。他認為原貢院修於永樂時,當時秋試不過數十人,春試也衹有百餘人。故貢院規模雖然不大,但在當時已足敷使用。到了後來,人文漸開,在北京貢院參與考試的人員,最高可達四千餘人,但貢院逼隘如故。而且又與當地居民房捨混雜在一起,非常有必要進行改建。
重建工作在萬歷二年(1574年)三月展開,至三年(1575年)九月告竣。張居正《京師重建貢院記》及趙用賢《重修貢院記》均記載了此事。這次重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了面積,方圓達一百六十丈;二是將房捨改為磚瓦結構。修成後的貢院,外面圍有荊棘墻。門朝南嚮,門前立有三個門坊,左邊的門坊稱“虞門”,右邊的稱“周俊”,中間的稱“天下文明坊”。內有兩道重門,左右各一,以備稽查。再進去又有一道竜門,實寓“鯉魚跳竜門”之意。穿過竜門直甬道,則是明遠樓。在貢院的四角各有樓相望,作為瞭望監察之用。自東嚮西共有號捨七十區,每區有七十間。將號捨原來的木板屋改為瓦甓,可以避風雨,防火燭。再往北走,中間為至公堂。堂分七楹。至公堂以東有一間供監察之用,再往東有三間供彌封試卷以及供給的場所。至公堂西面為對讀謄録場所,共兩間。至公堂後面為燕喜堂,有三楹。自東嚮西,有室凡十六楹,供諸書吏、工匠居住。其後為會經堂。堂東西有二十三間經房相連,供同考官居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
|
|
揮師北平憶徐達(1) | 揮師北平憶徐達(2) | 揮師北平憶徐達(3) | 遷都定鼎說朱棣(1) | 遷都定鼎說朱棣(2) | 入世異僧姚廣孝(1) | 入世異僧姚廣孝(2) | 朱能地下猶護主(1) | 朱能地下猶護主(2) | 朱能地下猶護主(3) | 朱能地下猶護主(4) | 風華當年尋鄭和(1) | 風華當年尋鄭和(2) | 黑山迷霧辨剛鐵(1) | 黑山迷霧辨剛鐵(2) | 黑山迷霧辨剛鐵(3) | 法海壁畫探李童(1) | 法海壁畫探李童(2) | 法海壁畫探李童(3) | 名祠滄桑祭於謙(1) | 名祠滄桑祭於謙(2) | 名祠滄桑祭於謙(3) | 夢裏登城話阮安(1) | 夢裏登城話阮安(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