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鑒賞辭典   》 鬍令能      劉學鍇 Liu Xuekai    袁行霈 Yuan Hangpei

  詠綉障
  鬍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綉成安嚮春園裏,引得黃鶯下柳條。
  這是一首贊美刺綉精美的詩。首句“日暮”、“堂前”點明時間、地點。“花蕊嬌”,花朵含苞待放,嬌美異常──這是待綉屏風(綉障)上取樣的對象。
  首句以靜態寫物,次句則以動態出人:一群綉女正競相拈取小巧的畫筆,在綉床上開始寫生,描取花樣。爭先恐後的模樣,眉飛色舞的神態,都從“爭”字中隱隱透出。“拈”,是用三兩個指頭夾取的意思,見出動作的輕靈,姿態的優美。這一句雖然用意衹在寫人,但也同時帶出堂上的佈置:一邊擺着筆架,正對堂前的寫生對象(“花蕊”),早已佈置好綉床。
  三四句寫“綉成”以後綉工的精美巧奪天工:把完工後的綉屏風安放到春光爛漫的花園裏去,雖是人工,卻足以亂真,你瞧,黃鶯都上當了,離開柳枝嚮綉屏風飛來。末句從對面寫出,讓亂真的事實說話,不言女紅之工巧,而工巧自見。而且還因黃鶯入畫,豐富了詩歌形象,平添了動人的情趣。
  從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綉成”,整個取樣與刺綉的過程都省去了,象“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羅隱《綉》)那樣正面描寫綉活進行時飛針走綫情況的詩句,是不可能在這首詩中找到的。
  瀋德潛在論及題畫詩時說:“其法全在不粘畫上發論。”(《說詩晬語》捲下)“不粘”在綉工本身,而是以映襯取勝,也許這就是《詠綉障》在藝術上成功的主要奧秘。
  (陳志明)
  小兒垂釣
  鬍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藉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緻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着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衹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藉問”還有着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嚮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嚮“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着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着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陳志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虞世南王績王梵志寒山
上官儀盧照鄰駱賓王杜審言
蘇味道王勃楊炯劉希夷
宋之問瀋佺期郭震李適之
陳子昂賀知章瀋如筠張若虛
張說蘇頲張敬忠張九齡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