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诗经》心得   》 第64节:第六章(5)      刘绪义 Liu Xuyi

  我们看惯了而今的都市里,一到日暮,正是人们休闲游乐,寻欢问柳的时节,怎生晓得古人之愁与思?
  我倒不禁想问问那些思想深处总是吊起所谓“人文关怀”大旗的人们,三千年前哪有那么多的民歌?即便是现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思想觉悟、生活条件哪一样不比古人强得多,然而,现在的民歌又在哪里?难道在这方面今人还比不上古人?民歌并不等于人民性,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批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知识者,不管其是贵族还是平民,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代表,他们作出来的诗就没有人民性了吗?那种一味以出身、阶级来看待人民性的观念是不是也该变一变了呢?人民性也存在于这些具有先进文化的贵族知识分子身上。
  现代人一看到“君子于役”的“役”字,就联想到“奴役”、“役使”、“役夫”、“差役”这样一些概念,以为“役”就是平民的差事,或者就干脆是“当兵”(余冠英)。《说文》释“役”,“役,戍边也”,这大概是“役”的本义。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祭祀就是战争。战争是不分贵族与平民甚至奴隶的,贵族上前线一样是“役”。实际上在古代,“役”字的含义包罗万象。陆游有诗曰:“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此处的“役”字就有职责(duty)之义。
  也有人看到诗中的“君子”家里还养着鸡呀牛呀羊呀之类,便断定这样的“君子”即便是贵族,地位也不高。他们不懂得在三千年前,鸡、牛、羊之类的东西正是财富的代表和象征,《左传》中说朝中官员贵族有一天吃两只鸡的特权,那么一般的平民家里恐怕是难以吃到鸡的。在那个生产力普遍低下的时代,一个奴隶可能还抵不上几只鸡。即便是到了现代的农家,牛、羊依然是家中的财富。你还说这是民歌吗?
  其实,古代的贵族一样是很辛苦的,虽然人们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但毕竟三千年前,国家大事、战争和外交,主要的职责还是由贵族承担的。他们虽然“出有车,食有鱼”,然而,一年到头奔波在外,在那样一种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是算不出归期的。而途中之艰险,又远非我们所能想像到的。所以,一到日暮黄昏,他们的妻子就在家里牵挂起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正是这样一种没有归期的等待,最是撩人心魄,摄人魂魄。它不如我们今天,明确地算计出火车几时到,飞机几时几分到,他们只能以一天的太阳为度量,太阳下山,意味着这一天的等待又落空了。早晨起来充满着的希望,以为丈夫说不定就到了家门口,可等到太阳落下帷暮,等来的只是失望,这个时候的丈夫说不定还远隔千山万水。他冷不冷?他渴不渴?他饿不饿?他晚上又露宿在哪里?路上有多少危险?无数的悬念在这个时候陡然升起。
  你看,鸡都到了这个时候会归埘,牛羊到了这个时候都懂得下山,你怎么就不知道回来,就不知道家里人都在等你呢?由悬念而生淡淡的幽怨,由幽怨又生担心。这样的心情起伏变化,能不令人惆怅,揪人心吗?
  诗中的景越是写得那么自然、温馨、宁静、和谐,越是衬托出诗人的牵挂和担心,没有什么特别的铺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语句,一切都那么古朴淡然,可是读起来天生一种情味,诗的韵味也随着诗人心情的起伏而三起波澜。
  诗中没有怨,或者说那种怨被“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这种自然的黄昏场景巧妙地掩盖了,代之而来的只是那种设身处地的牵挂和担心。前者显然又成了一种天然的铺垫,“佳期不可失”啊,该到家了;可就是佳人不归,大概是佳人的马车跑得太慢了吧,“知君有短辕”。这样一种等待和牵挂所透露出来的妙趣,是《诗经》中所没有的。
  君子阳阳:转型期间的君子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第一章(1)第2节:第一章(2)第3节:第一章(3)第4节:第一章(4)
第5节:第一章(5)第6节:第一章(6)第7节:第一章(7)第8节:第二章(1)
第9节:第二章(2)第10节:第二章(3)第11节:第二章(4)第12节:第二章(5)
第13节:第二章(6)第14节:第二章(7)第15节:第二章(8)第16节:第三章(1)
第17节:第三章(2)第18节:第三章(3)第19节:第三章(4)第20节:第三章(5)
第21节:第三章(6)第22节:第三章(7)第23节:第三章(8)第24节: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