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駡最多的人和最多人駡的人--李敖 Most people curse curse most people - Li Ao   》 三、復出文壇(1)      陳纔生 Chen Caisheng

  1979年5月,在李敖隱居專心寫作期間,出版人瀋登恩把目光瞄嚮了他。  瀋登恩是臺灣遠景出版社的負責人,一位年輕有為的出版傢。他在當時臺灣出版業譯著風行的大潮中,大膽地出版了一批中國作傢的作品,像黃春明、鹿橋、陳映真、王禎和、陳若曦等作傢的作品,它們的預約數都創下了臺灣出版界的最新紀錄,可以說出版一本暢銷一本。遠景版的中國作傢作品成了最受歡迎的文學書籍,瀋登恩也被稱為是出版界的“小巨人”。在臺灣出版界,是他第一個把呆板的單色調封面改成了彩色藝術封面,從此彩色封面成了臺灣圖書出版的主流。也是他第一個想到把當時衹是停留在報紙上的金庸作品用書的形式出版,《金庸作品集》成為遠景出版社的一個大手筆。之後,他憑着一位出版人的智慧,看到了李敖的價值。  瀋登恩三顧李宅,與李磋商,希望重版李敖被查禁的舊作《鬍適研究》與《鬍適評傳》,終於得到李敖的首肯。李敖說:“李敖十四年被封鎖,如今重返江湖,衹出版兩本出過的書,未免太寒酸了,總該出一本臺灣沒發表過的。我在受難期間,在香港出版過一本《藉古不諷今》,如加以增補,改名《獨白下的傳統》出版也不錯。”瀋登恩滿口答應。立即秘密籌劃出版工作,並請專人給李敖拍照、設計封面,請李敖在扉頁題辭,於是,李敖揮筆疾書,寫下了一段讓千萬讀者瞠目結舌的文字:  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  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  是李敖,李敖,李敖,  嘴巴上駡我吹牛的人,  心裏都為我供了牌位。  瀋登恩又請李敖為該書寫簡介:  《紐約時報》說李敖——“受人歡迎的青年作傢”,“以寫諷世文章出名”,“當地標準下的一個野人”;《聖路易郵訊報》說李敖——“中國傳統的著名批評傢”;倫敦《中國季刊》說李敖——“一個得人心的英雄”;香港《星島日報》說李敖——“有才氣有勇氣,還有挾纔勇俱來的流氣”,“41歲了,盼他重新執起筆來。”  李敖自寫《傳統下的獨白》闖禍起,被追訴多年,一直翻不了身,這本《獨白下的傳統》,是書名翻身,不是他。李敖大隱於市,常常幾個月不下樓,神竜首尾皆不見。這本重新執筆的新書,聊可如見其人,並為仇者所痛,親者所快。遠景過去沒有李敖,李敖過去沒有遠景,現在,都有了。  瀋登恩不愧是一流的出版傢和推銷傢,他不僅請李敖為三本書寫了濃縮而奔放的簡介,並在出書前夜,找到《中國時報》副刊版的主編高信疆,說動了報紙老闆餘信忠,在出書之日,也就是上報之時,《中國時報》不但在副刊上大幅刊出李敖的長文《快看〈獨白下的傳統〉》,並且派出兩位記者采訪李敖,在1979年6月6日社會版刊出《李敖變了嗎?看他怎麽說!》,這是臺灣報紙第一次圖文並茂地大膽寫出李敖。從此文壇奔走相告:李敖復出了!  李敖兩年零七個月的隱居,自此告一段落。  《獨白下的傳統》出版後,各界震驚,“佳評如潮”。5000本書在一日之內銷罄,臺灣出版界再起波瀾。扉頁的題辭在飽受牢獄之苦的李敖眼中,可能衹是一種玩笑、一種調侃、一種玩世不恭之語,但在那些寫慣了、看慣了雅馴之文的作者、讀者眼中,自然有一種目瞪口呆的效果。讀着那躍躍欲試、充滿信心、筆法鮮活的文句,人們似乎又重新感受到了李敖的文風。黑牢的苦難並沒有磨去他鬥士的鋒芒,他的思想更成熟,也更加激進了。面對國民黨的斧鉞交加,李敖沒有退縮,他繼續積蓄力量,嚮國民黨腐敗的政治發起更為強大的攻勢。在該書自序中,讀者感到李敖仍是十多年前的李敖——洋洋灑灑,旁徵博引,收放自如,少了賣弄學問的痕跡,多了行雲流水的筆緻,“雖或疏鹵,然絶無煙火酸焰習氣”。用淺一點的話講,他仍然“敢駡人”,尤其愛駡讀書人。  這裏值得插入一筆的是,遠景出版社的另一位出版人王榮文,可能是出版理念的原因,在此時離開了遠景,自己成立了遠流出版社。他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教育係,是一個極富創意的青年。他總結自己在遠景學到的編輯和出版經驗,决定投入巨資出版一套衹有總定價的大套書——《中國歷史演義全集》。共計九百多萬字。要讓這套大書引起讀者的註意,必須請一位在歷史文化方面的權威人士來幫助,他也把目光瞄準了李敖。他請李敖做全書的校訂,並寫總序。全書分精裝與平裝版發行,精裝版定價九千元。這是一個十分冒險的大膽計劃。結果預約廣告發出後,第一年就銷出一萬多套,獲利五千萬元。這套書的出版,開了臺灣出版界出版大套書的先河,也大大提高了臺灣出版界的水準。李敖稱他是“最有創造性大手筆的小兄弟”①,之後,他又出版了《李敖作品集》等套書,均獲成功。王榮文成為臺灣出版界的風雲人物。他對這套書的成功總結了四條,其中有一條就是“李敖的魅力”。②關於這套深深體現着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套書,李敖有一篇二萬字的總序——《中國歷史演義總說》,寫得生動感人,充滿了一種先睹為快的誘惑力,序的結尾寫道:  有了這部大書,你可以翹起兩腳,讀得津津有味;你可以縱橫上下,把古往今來從頭說起;你可以變成淵博的人,加入“白頭宮女談天寶”、“古董山人說晚明”的行列;你可以變成理智的愛國者——因為你真的通過它,瞭解了中國!③  這篇文章與《獨白下的傳統》有着一致的風格。很顯然,對李敖來說,他依然是從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與王榮文合作的。  1983年下半年,王榮文緻信李敖說:“香港那邊,臺灣這邊,都整理了無數的國學材料,但幾乎還沒有一個人為現代讀者整理出一套可以讀得下去、讀得懂、包含各方面文化精華的中國名著全集。”“如果能把中國的東西整理出一個定品”④,該是一件最值得做的事。於是他把選編的使命又交給了李敖。李敖欣然同意,並寫下了談讀書治學之法的著名長序《要把金針度與人》。他在序中指出:“古書本是朽腐,除非你能化朽腐為神奇,看古書對現代人沒什麽用處。”①而讀古書最好的方法便是“讀書得間”,能讀出書中的“竅”,領會出字裏行間的學問來。無疑,這又是一部面對傳統、審視傳統而作的比較成功的大書。它與《獨白下的傳統》在精神上也是遙相呼應的。  《獨白下的傳統》是一部藉古諷今的奇書,它頌揚孤傲决絶的中國“書生傳統”,贊頌勇於求真的史傢筆法,反對逃避、妥協、助紂為虐的不良傳統;主張拋棄保守落後的傳統生活方式和認知方式,建設一個科學文明的現代化國傢;反對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呼喚自由平等的性別文化;倡導言論自由,反對思想專製。它敢言人之所不敢言,敢駡人之所不敢駡,從中可窺到作者打破舊傳統、革除壞傳統的苦心。作者采用輕鬆自然的談話體,大量運用俚俗詞彙、感情詞彙來描述人物的個性,喚起讀者的情感,使讀者加深對所談論事物的理解。為了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李敖在作品的開頭常常安置一個與主題相關的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或話題,使讀者第一眼便被吸引住,手不釋捲地讀下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敖對中國傳統修辭的嫻熟使用,使文章語言妙趣橫生,具有一種獨特的諧趣美。該書寫得形象生動,以俗為雅,從小傳統透視大歷史,一上市,便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臺灣《大學雜志》曾有專文評述,其中寫道:  ……他(按:李敖)對西方任何一國的語文未必嫻熟流利,而他的中文已經卓然成傢。更基本的,他那種指責當道(包括學術界的當道),橫睨一世的精神,完全不是“西方式”的,完全出自一種高貴的中國“書生傳統”。近代憤激的中國智識之士以及若幹受他們影響的外國學者,愛講中國歷史上的文字獄與思想鉗製,卻忽視了中國傳統書生另有一種孤傲决絶的精神……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二、行為“古典”
三、神交梁啓超四、師從嚴僑(1)四、師從嚴僑(2)
五、暗戀羅君若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2)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3)七、姚本師,“不拒麯木”八、鬍適:(1)
八、鬍適:(2)九、“偏要驚人過一生!”(1)九、“偏要驚人過一生!”(2)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1)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2)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3)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二、行為“古典”
三、神交梁啓超四、師從嚴僑(1)四、師從嚴僑(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