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 上午咖啡下午茶   》 冯亦代:品茗与饮牛(2)      Gu Pingao

  以后我到香港去了。香港的中式茶楼,座客衣着随便,且多袒胸跣足者厕身其间,高谈阔论,不知左右尚有他人。这些茶楼似以品尝各式细点为主,茶楼备有热笼面点糕饼不下百十种,用小车推至座客前,任选一二种慢慢受用,颇有特殊的风味。据传也有茶客,在清晨入店,午夜始回,终日盘桓,以致倾家荡产的。香港多的是这类广式茶楼,这已不是明窗净几,集友辈数人作娓娓清谈的饮茶了,而是充满市井气的热闹场所。若从品茶来说,这大概只能归入于冲洗胃里的油腻一流,即作品,亦非饮,而是讲究吃的了。
  香港也有完全西式的茶座,如战前有名的香港大酒店,告罗士打行和“聪明人”茶室等。告罗士打行和香港酒店的茶座,是珠光宝气的妖艳妇人和油头粉面的惨绿少年麇集之所,倒是“聪明人”茶座虽设在地下室内,却少繁杂的喧嚣,可以与至友数人作娓娓清谈。这里喝的除了纯咖啡与冷饮外,就是一樽利普顿红茶,是饮茶而非品茶。好在去的人意不在茶,茶叶的好坏便无所谓了。
  后来到了重庆,应云卫经营中华剧艺社,在国泰大戏院演出。剧团寄住在戏院对门,外进则是一爿茶馆。杭州的茶楼里有舒适的藤椅可以躺卧,重庆的茶馆里则有帆布或竹片拼成的躺椅;每到这里来,颇动我的乡思。在重庆的五年中,我是经常出没在这家茶馆的。前几天吴茵还写信来提到我们当年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的情景。这里的茶与杭州的龙井或英国的利普顿茶有别,这里饮的是沱茶。每逢你吃得酒醉饭饱时,喝上几杯沱茶,的确有消去油腻的功用。但是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倒是那些伴着喝沱茶的日子,谈文学谈戏剧谈电影,甚至谈国事(当然是小声的耳语,因为茶馆壁上贴着“莫谈国事”的警告),则是又一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社会大学。
  抗战后回到上海,以前只有洋人才能进去的饭店茶室,大者如华懋、汇中,小者如DD’S与塞维那,如今我们也能大大方方进出了。还是喝茶,但这已不是品茶,而是对于未来美好日子的期待了。
  1989年国庆后一日,听风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卢非易: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1)卢非易: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2)
张耀: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1)张耀: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2)
张耀: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3)陈丹燕:咖啡旅行(1)
陈丹燕:咖啡旅行(2)陈丹燕:咖啡旅行(3)
陈丹燕:咖啡旅行(4)陈丹燕:咖啡旅行(5)
陈丹燕:咖啡旅行(6)陈丹燕:咖啡旅行(7)
陈丹燕:咖啡旅行(8)陈丹燕:咖啡旅行(9)
陈丹燕:咖啡旅行(10)陈丹燕:咖啡旅行(11)
陈丹燕:咖啡旅行(12)陈丹燕:咖啡旅行(13)
陈丹燕:咖啡旅行(14)陈丹燕:咖啡旅行(15)
陈丹燕:咖啡旅行(16)韩承焕:咖啡之旅(1)
韩承焕:咖啡之旅(2)韩承焕:咖啡之旅(3)
No.   [I]   II   [III]   [IV]   [V]   [V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