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聰明人的人生智慧:生活中的處世禁忌   》 第64節:第六章 交友禁忌(2)      魏清月 Wei Qingyue

  他們忠誠的友誼震驚了天神,為世人傳頌。而忠誠是友誼的標志。對朋友的忠誠說明你對自己交友的正確認識,你對朋友的忠誠必然能換回朋友對你的傾心報答。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
  李維中與杜鈺是好朋友,倆人同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知道李維中出身望族,文才皆上品,十分賞識,有意取他為狀元。但又嫌他與貧寒的杜鈺交往甚密,有些猶豫,便暗中派人去勸說,暗示他:“衹要你不再同杜鈺來往,就取你為狀元。”李維中聽罷,皺起了眉頭,沒有答話。
  恰好這時杜鈺來訪,傢人把他打發走了。李維中得知,當場大發雷霆,立即把杜鈺追了回來,如實地將情況告訴他,並說:“狀元有什麽稀罕的,怎麽也不能不要朋友呀!”說畢,命傢人擺起酒宴,與杜鈺開懷暢飲。
  說客看在眼裏,氣在心裏,回去便一五一十地嚮主考官匯報,並在一旁慫恿道:“這小子放不下杜鈺,咱們也別給他狀元。”誰知主考官一反初衷,既取了李維中,又取了杜鈺。原來李維中寧要朋友不要狀元的精神,感化了主考官那顆浸透了世俗偏見之心。
  友誼之花需要滋養,忠誠是友誼的生命源泉。對待朋友一定要坦誠相待,以心換心、將心比心,纔可以在自己同朋友之間架起心靈之橋。在利益面前,很多人喪失了對朋友的忠誠,也就拋棄了更珍貴的友誼。出於貪圖利益和好處的心態去對待友誼,朋友之間就不會有忠誠可言,更不會持久。充滿世俗的友誼忽冷忽熱,不是為了撈取好處,就是為了貪圖享受。這樣的友誼會因互相之間缺乏穩定的好感而很容易斷絶,一旦當他們相互之間既得不到享受,也得不到利益時,他們就不再擁有友誼了。因此要想得到真正的朋友,就要敞開自己的心扉,衹有這樣才能換回來真摯的友誼。
  忌濫交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所接觸人物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給別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朋友是你人生中影響最大的人之一,如果你的朋友是能幹而忠實的人,那麽你可能就會學到明智,因為你知道怎樣去認識一個能者,從中學到益處,必要時又能讓他們給你提供幫助。如果你的朋友是既沒本事又遊手好閑之輩,不但你會惹上一身惡習,旁人也不會對你這個人有好印象,因為他們覺得整天跟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的人必定不是好東西,哪怕你沒有那種狐朋狗友的惡習,人們也會這樣看你,因為你當初選擇朋友就給自己訂下了一個不好的位置。
  你要想知道一個朋友是否值得相處,就要有一個永遠不會失誤的標準,那就是:當你遇到麻煩時,那種想到他自己的利益永遠比想到你的利益多,而且不管做什麽事,總是在尋求他個人的好處,這種人你要遠離,他不可能適合做朋友,特別是真心長久的朋友。你永遠不要信賴他,因為一個真正的朋友在你遇到危難之時絶不應想到他自己,而應以朋友為重。
  朋友講求以心換心,某些時候你要用心去爭取真心的朋友。你應時刻替你的那些潛在的朋友着想,尊重他,在他需要幫助時勇敢無私地伸出援助之手,讓他看到你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深交的人。當你們達到這一步時,你們的友誼就會良性地發展下去,因為彼此有一個互相信任的開始。
  對待那些交往後會給我們帶來害處的人,要謹慎與他結交,就像對待愛情一樣要慎重,這時候要學會拒絶的藝術,有時口氣要决絶果斷,以免給將來帶來長遠的麻煩。有時還要經得起誘惑,連他們給你的那些表面上的好處也要回絶,千萬不要抱這種思想:“一起玩玩嘛!吃頓飯、跳跳舞有什麽大礙?”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傢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傢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傢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着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纔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傢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地震出版社
第1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第2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2)第3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3)第4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4)
第5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5)第6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6)第7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7)第8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8)
第9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9)第10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0)第11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1)第12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2)
第13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3)第14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1)第15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2)第16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3)
第17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4)第18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5)第19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6)第20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7)
第21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8)第22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9)第23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10)第24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