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否定群雄解紅樓 》
第67節:秦氏、鳳姐淵源(6)
崔耀華 Cui Yaohua
(1)秦鐘:“靦腆溫柔,未語面先紅,怯怯羞羞有女兒之風。”——“女兒”:指真善美的化身。
(2)寶玉:“天生成慣能作小服低,賠身下氣,情性體貼,話語綿纏(脂曰:用“天生成”三字,真正寫盡古今情種之人也。)……二人更加親厚,也怨不得那起同窗人起了疑,背地裏你言我語,詬誶淫議,布滿書房內外。”——“天生成”:即老莊推崇的道德自然的性質。
(3)“偏又有幾個滑賊看出形景來,都背後擠眉弄眼。”“滑賊”:指老儒的耳目、姦細之類。指秦、寶作密事被別人察覺出來。秦、寶之美有“女兒”之態,而秦、寶所愛“香憐玉愛”二人之“風流”亦必屬“女兒”之性質。“女兒”性質既火火在目,則此處的“八目勾留、設言托意、詠桑寓柳”等,即邏輯上成為秦、寶傳播背離孔孟之道的一種代語。——在藝術上則是以情喻事,言詞狎昵,實則是書中以“詬誶淫議”而賦事,也是以“意淫”而喻理。
(4)秦鐘、香憐“弄眉擠眼”,“假出小恭”,互問傢裏大人管不管在外交朋友之事,被“金榮”發現,說二人“有話不分明說”,“鬼鬼祟祟的幹什麽故事?我可也拿住了!”——金榮:屬賈瑞這個老儒之子子孫孫的助紂為虐之輩,“愛穿件體面衣服”。他的姑媽是璜大奶奶,“璜”即“裝潢之輩”,是個“裝腔作勢”之輩。作者寫秦、寶在光天化日下作背離“現今老儒”之事,以“頑童”形式相蓋相掩,大有袖中乾坤大,鬼筆喚煙霞之趣;摻情拌意以敘政,讀之不落俗套,沒有乏氣昏臭逼人之感。
(5)金榮喊道:“貼的好燒餅!你們都不買一個吃去!”——這是金榮這個賈瑞朽儒打手的誣陷之詞。二是作者處處留意所謂的以“聲色情欲”喻事的述事原則。故,與前文種種藝術原則和定義遙遙呼應。
(6)金榮一口咬定秦、香二人在後院親嘴摸屁股,——作者寫正面人物之淫,總以虛擬其事,究之並沒事實,衹用反面人物誣言虛構出來。金榮的誣陷引出賈薔、茗煙、賈藍、賈菌、掃紅、鋤藥、墨雨等人和以金榮為代表的儒者營壘之間的“動了兵器”。——此處兩大營壘井然有序。乍看去紛至沓來,“一個鳥樣、一個水平、一個層面”,實則恰恰相反,賈薔:係賈珍這個視“秦氏”如生命之人“養大”的,這就為賈薔定了性:“比賈蓉生得還風流俊俏。”和賈蓉(秦氏之夫)最親厚,共起居。故他屬秦氏營壘中人物,他助秦寶必是無疑。茗煙:明為寶玉的書童,實則在藝術上如同“芳氣襲人是酒香”之意,不過茗煙此處不是酒香,而是茶氣也!玉之魂也!兩大陣營對壘:打太平拳、助樂、躲藏、拍手稱快、喝采、叫打等等,何不是對社會中兩大營壘相爭之寫照?璜大奶奶:如同“白玉為堂金作馬”之意,金、璜,射朝中之輩,故金榮看去平平,實隱天蓋地之義!
六、秦氏之病乃春秋之論
劉心武在他的《秦可卿之死》中說:“她(秦氏)小時賈珍經常考她……‘春睡的是誰?’……‘現在春冷……’當時室內無人,賈珍便攬過她的腰,眯着眼,抖着聲音。”“張友士為秦可卿開出的一道‘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實際上是一道讓秦可卿自盡的命令……‘人參白术雲:苓熟地歸身。’也就是告訴秦可卿為傢族本身及賈府利益計,令她就在從小所熟悉的地方……‘天香樓’中‘歸身’即自盡。”認為“張友士”是來傳密旨的特派人員等等。
劉心武批評王蒙:“《紅樓啓示錄》……‘張先生與秦可卿一段’,認為‘張先生看病一節平平’,這是沒有讀懂或至少未經深思的輕率之言。”王蒙先生的確認為雪芹寫為秦氏看病,其核心是表現了:“在醫藝上,人們尊敬業餘的卻不尊敬專業的”,“反映了……更加輕視以技藝為職業、為謀生手段的觀點。”——劉先生的批判正中要害,但劉先生也走上了索隱派之途。王蒙先生理解張友士看病,就如同有的醫務人員理解寶玉的愛吃人嘴上的胭脂一樣,認為寶玉“有寄生蟲病”,鬍文彬也說“古代胭脂是純天然的,是可以吃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第1節:出版前言 | 第10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5) | 第11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6) | 第12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7) | 第13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8) | 第14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9) | 第15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10) | 第16節:一事兩面(1) | 第17節:一事兩面(2) | 第18節:一事兩面(3) | 第19節:一事兩面(4) | 第2節:寶玉的真面目(1) | 第20節:一事兩面(5) | 第21節:一事兩面(6) | 第22節:一事兩面(7) | 第23節:一事兩面(8) | 第24節:一事兩面(9) | 第25節:一事兩面(10) | 第26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1) | 第27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2) | 第28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3) | 第29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4) | 第3節:寶玉的真面目(2) | 第30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