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顔淵第十二(3)
李裏 Li Li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傢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本篇基本上是在談關於仁的問題,是對仁的深入探討和反復對比。第一章顔淵問仁,孔子講“剋己復禮”為仁。第二章仲弓問仁。仲弓就是冉雍。仲弓問,什麽叫仁?孔子說,第一,你出門辦事要像去接待貴賓一樣,意思就是要有誠敬之心;第二,你使用百姓要像做祭祀活動一樣,就是說要戰兢自持,因為祭祀必須是很謹慎、虔誠的;第三,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人傢。“邦”指諸侯國,“傢”指大夫統治的地方。在諸侯國、在大夫傢都不要使人傢有所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敏捷,但我一定身體力行老師說的話。
這一段講的一個是“敬”字,一個是“恕”字。“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講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講恕,就是將心比己,推己及人。能以敬來要求自己,以恕來對待別人,自然就不會招來怨恨。“在邦無怨,在傢無怨”是敬恕的功效,能夠如此,仁就在其中了。孔子對顔回主要是從宏觀上講仁,對仲弓則是從微觀上入手,因為仲弓有治國之才,所以孔子就教他怎麽實現仁德。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名犁,字子牛。他也問仁,孔子是怎麽回答的呢?孔子說:“其言也訒。”註意孔子的因材施教,他是根據不同人的特點來闡發仁的內涵。司馬牛這個人話比較多,又比較急躁,所以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訒”,讀rèn,形容話難以出口之狀,引申為說話謹慎。實際上孔子的意思是說真正的仁者是不輕易說話的,他每說出一句話來,都好像很睏難。為什麽呢?因為仁者每說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都要能夠身體力行。司馬牛有點不以為然,他說,一個人說話能訒,這就叫仁者了嗎?孔子說,一個人能切實踐行自己的話是不太容易的,既然說出的話不容易做到,那麽話就不要那樣輕易地說出來。實踐起來很睏難,表達出來能夠輕鬆嗎?一個誇誇其談的人,一定不是仁者,離仁者很遠。真正的仁者是訥於言而敏於行的,說一句話就一定要做到。這一段是針對司馬牛而發的,因為人的性格不同,德行不同,回答就不一樣。關於仁,孔子可以說出很多道理來,可以做一篇《仁論》,但是如果不切實用,不針對每個人的具體問題,就是無益的。比如,這個人很懶惰,他問仁,孔子必會說,仁,勤也,要勤奮才能仁,因為不勤奮根本無法行仁。如果對懶人也空講仁義大道,講了半天他還是不去做。對一個誇誇其談的人,就告訴他,仁者要少說話,慎說話,他就知道從這裏入手去努力。孔子施教能從關鍵處入手,對癥下藥,這正是聖人的偉大之處。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又問了,什麽纔叫君子呢?孔子說,君子是不憂不懼的人,沒有憂愁,沒有恐懼,恐懼和憂愁離君子都是很遠的。第一,君子坦蕩蕩,故不憂;第二,君子不卑不亢,故不懼。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君子具有仁者和勇者的情懷,所以君子是對成德之人的稱呼。司馬牛又說了,不憂不懼,就叫君子了嗎?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司馬牛說話是很快的,老師說了上句他就接下句。老師說仁者也訒,他馬上就說,訒就叫仁者嗎?老師說,不憂不懼是君子,他馬上說,不憂不懼就叫君子嗎?他的問題在哪裏?太愛說話,不加思考。一個人語言太快,就說明他根本不加思考就說話。孔子說,你反省自己,覺得自己沒有一點內疚,那你還有什麽憂愁,還有什麽恐懼呢?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也就不憂不懼了。不憂不懼並不是有了憂愁、恐懼以後排遣它,而是根本就沒有。這要達到很高境界以後才能做到。不是說有了憂愁、恐懼,你去解决了,然後你就沒有憂愁、恐懼了,憂愁、恐懼是延綿不斷的,此起彼伏,你把這個階段的憂愁、恐懼解决了,下一階段的新的憂愁、恐懼又生出來了。要從根本上去解决,必須做到內省不疚,內心中沒有一點愧疚。要實現內心沒有愧疚,必須行事符合天道。這不就是剋己復禮嗎?所以要成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云:“一生不做虧心事,便是人間活神仙。”這可能就是內省不疚的境界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