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攜手佳人:天涯淪落思無窮(2)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請看宋人曾敏行的《獨醒雜志》:
  東坡守徐州,作《燕子樓》樂章,方具稿,人未知之。一日,忽哄傳於城中。東坡訝焉,詰其所從來,乃謂發端於邏卒。東坡召而問之,對曰:“某稍知音律,嘗夜宿張建封廟,聞有歌聲,細聽,乃此詞也,記而傳之,初不知何謂。”東坡笑而遣之。
  這個故事,旁證該詞作於燕子樓,蘇軾當夜確實宿住於此。
  恰巧他當徐州太守時,身邊有個官妓,姓馬,也叫盼盼:
  徐州有營妓馬盼者,甚慧麗。東坡守徐日,極喜之。盼能學公書,得其仿佛。公書《黃樓賦》未畢,盼竊效公書“山川開合”四字,公見之大笑,略為潤色,不復易。今碑四字,盼書也。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
  東坡守彭城,參寥(子)嘗往見之,在(東)坡座賦詩,援筆立成,一坐嘆服。(東)坡遣官奴馬盼盼索詩,參寥(子)笑作絶句云:“多謝樽前窈窕娘,好將魂夢惱楚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東)坡曰:“予嘗見柳絮落泥中,私謂可以入詩,偶未曾收拾,乃為此老所先,可惜也。”
  ——元·陶宗儀《說郛》
  馬盼盼身為官妓,敢在太守文書上擅動筆墨,已見受寵程度非同一般,摹仿蘇軾筆跡如此相似,又見决非偶爾隨從。最妙的還在蘇軾與參寥子的對話上。這位僧友稱馬盼盼為“窈窕娘”,既見其美,又隱約顯露其身份超越了歌妓,“好將夢魂惱楚王”一語,意指這位盼盼經常進入蘇軾夢鄉。徐州原名彭城,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將此時身為太守的蘇軾稱作“楚王”,暗寓“巫山雲雨”之事。蘇軾在話語中非常自然地露出他對“柳絮”的悲憫之情,“柳絮落泥”顯然與身墜妓籍的馬盼盼密切相關,如今“狂逐春風”妙語,卻被參寥子搶先道出,蘇軾焉能不喜、焉能不“惜”?更可惜的還在於,馬盼盼身為官妓,蘇軾對她雖“極喜之”,卻不能違背朝廷之規,納為侍妾、長期帶在身邊,所以他在燕子樓之夢後,纔有了“新怨”之說。
  數年之後,蘇軾的友人兼崇拜者賀鑄來到徐州為官,也曾題詠《燕子樓》。他在詩序中說:
  唐徐牧張建封晚得姬人盼盼,寵嬖之,為起燕子樓於使宅北城上,以處焉。後更兵火,樓不復存。天聖中,故相濮陽李公出守彭城,復樓於故址。壬戌重九後一日,餘與二三僚友置酒樓上,分韻賦詩,偶得如字。而侍酒官妓亦有名盼盼者,蓋竊希唐人,因為見於卒章。
  賀鑄這裏也將張愔之事,錯記在張建封身上。值得註意的是,他在這裏交待了依然留在徐州的馬盼盼情形:說她“竊希唐人”,即暗指關盼盼之志。所謂“見於卒章”,即賀鑄詩的結尾六句:
  醉袖舞鴝鵒,豔聲歌鷓鴣。
  遲留故時月,桂影來座隅。
  回首一相詫:今人如不如?
  “豔聲歌鷓鴣”,表明馬盼盼當時在唱“鷓鴣詞”。唐末韋莊《詠鷓鴣》詩說:“南禽無侶似相依,錦翅雙雙傍馬飛。……懊惱奴傢非有恨,年年長憶鳳城歸。”在唐宋之際,人們認為鷓鴣叫聲似說“懊惱奴傢”,又解為“行不得也哥哥 ”。賀鑄詩《序》中的“壬戌重九”,乃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已身為罪人,被編管在黃州,馬盼盼縱對蘇軾有千般思念,也是無由相尋,所以衹能像鷓鴣一樣,叫一聲“行不得也哥哥!”詩中的“故時月”和“桂影”,顯然是指三四年前蘇軾在徐之事。
  賀鑄在徐州,還有一首《和彭城王生悼歌人盼盼》詩,讀來更讓人備感凄然:
  東園花下記相逢,倩盼偷回一笑濃。
  書簏尚緘香豆蔻,鏡奩初失玉芙蓉。
  歌闌燕子樓前月,魂斷鳳皇原上鐘。
  寄語虞卿謾多賦,九泉無路達魚封。
  賀鑄詩題下原註云:“盼盼馬氏,善書染。死葬南臺,即鳳凰原也。生賦詩十篇,因和其一,甲子四月望 。” 甲子即元豐七年(1084),蘇軾仍在貶謫之中,年初在黃州,四月正被移往汝州編管,馬盼盼之死,正在時。詩題所說的“王生”,當指子由之婿、彭城人王適,賀鑄在徐州多次與他唱和。可惜王適的十首《悼歌人盼盼》原作,已俱佚散,其中詳情,無復再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