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苏丹--美国口里的"失败国家"
2000~2001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按照该报告的说法,贫困就是一种被剥夺福利的状态,人们收入低,消费低,得不到足够的医疗保障。还包括没有房子,享受不到教育,没有发言权,抗风险程度低,缺乏影响力。
苏丹就像《世界发展报告》中"贫困"定义的样板,苏丹人的生活和美国人的有天壤之别。就这样一个被美国称为"失败国家"的国家,美国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有美国不能割舍的资源。美国的眼睛已经不能从这个"失败"的国度移开了。
一 苏丹:搭上了"恐怖快车" 1998年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大使馆分别遭到汽车炸弹袭击,两次袭击前后相差不过几分钟。炸弹威力巨大,炸死了200多人,其中包括不少美国人。爆炸发生两小时后,克林顿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那里得知了这一消息,在之后的媒体采访中,克林顿发誓要让这两起恐怖事件的制造者得到应有的惩罚。美国政府宣布,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经过10多天的调查,美国认定这两起爆炸都和本·拉登有关。在克林顿的命令下,驻扎在红海的一艘美国战舰拿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的希法制药厂开刀,当晚,在厂里上班的工人没有一个活着逃出来。该制药厂周围的居民也受到波及,很多人都受了伤。
美国很快对这次轰炸发表声明,克林顿将此次轰炸称为"无限延伸行动"。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认为希法制药厂和本·拉登大有联系,是一个研制化学毒气的危险之所。美国炸希法不过是对袭击美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的恐怖分子进行报复,而打击恐怖分子合情合理。
被报复的希法制药厂是生产疫苗和药品的,是苏丹最大的制药厂,和联合国的一些组织还有生意上的往来。在得知美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被炸后,苏丹政府还扣留了两名涉嫌制造该事件的外国人。
美国炸了这家制药厂显然用意不在反恐,倒更像是对苏丹的一种警告,苏丹并不是一个听美国话的国家。美国的轰炸让苏丹非常愤怒,苏丹政府当即就下令召回驻美大使。
其实,自从1989年苏丹铁腕人物巴希尔通过政变上台后,美国和苏丹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美国说苏丹是"恐怖主义国家""无赖国家""失败国家",暗中帮助苏丹南部的游击队攻击巴希尔政府。当美国人得知恐怖大亨本·拉登曾在苏丹住过一段时间后,更看苏丹不顺眼。美国一度认为苏丹被本·拉登"带坏了",认为苏丹正威胁着整个北非的安全。
美国需要尽可能将苏丹掌握在手,苏丹也是个蕴含着丰富石油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西方大国就到苏丹去勘探石油,但鉴于苏丹的内乱,不少西方石油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无奈地撤离了苏丹。在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大使馆被炸时,苏丹正忙着修建一条通向苏丹港的石油管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