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揭秘清宮懸案:正說清朝十二帝   》 同治帝載淳(3)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桂良,滿洲正紅旗人,為奕嶽父,官湖廣總督、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鹹豐赴熱河,同奕留守。
  寶鋆,滿洲鑲白旗人,道光進士,署理戶部三庫事務。鹹豐至熱河,調帑銀20萬兩修葺行宮,寶鋆“以國用方亟,持不可”,而受責降級。
  翁心存,道光進士,入直上書房,授惠郡王讀書,又授六阿哥、八阿哥讀書。鹹豐時任上書房總師傅,拜體仁閣大學士。對肅順興大獄心存不滿,載垣等請褫(chǐ)其頂帶,歸案訊質,被降五級,革職留任。翁心存、祁寯(jùn)藻、彭藴章,他們都是上書房的師傅,翁、祁、彭“三人者,並與肅順不協,先後去位”。
  賈楨,山東黃縣人,道光一甲二名進士,後擢侍講,入直上書房,授皇六子奕讀書,後任武英殿大學士。鹹豐赴熱河,命楨留守,楨“日危坐天安門,阻外軍不令入”。
  所以,奕周圍這些人的特點:一是漢儒老臣多,二是正直不阿之臣多,三是對西方瞭解之臣多,四是力議鹹豐在京主政者多,五是議和後請皇帝回鑾者多,六是官員年富力強者多。以奕為首的“北京集團”,得到兩宮皇太後與同治皇帝的支持。
  以上兩個朝廷集團,鹹豐承德斷氣之日,便是開始較量之時。
  政變過程
  七月
  十七日,鹹豐帝死。他臨終前做了三件事:(1)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2)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八大臣控製了政局。(3)授予皇后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禦賞”和“同道堂”印章。八大臣同兩宮太後發生矛盾。
  十八日,大行皇帝入殮後,以同治皇帝名義,尊孝貞皇后為皇太後即母後皇太後,尊懿貴妃為孝欽皇太後即聖母皇太後。
  八月
  初一日,恭親王奕獲準趕到承德避暑山莊叩謁鹹豐的梓宮。《我的前半生》記載:相傳奕化妝成薩滿,在行宮見了兩宮皇太後,密定計,旋返京,做部署。奕獲準同兩宮太後會面約2個小時。奕在熱河滯留6天,盡量在肅順等面前表現出平和的姿態,麻痹了顧命大臣。兩宮太後與恭親王奕,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斷,搶奪先機,外柔內剛,配合默契。恭親王奕同兩宮太後密商决策與步驟後,返回北京,準備政變。此時,鹹豐皇帝剛駕崩13天。
  初五日,醇郡王奕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實際的軍事權力。
  初六日,御史董元醇上請太後權理朝政、簡親王一二人輔弼的奏摺。
  初七日,準兵部侍郎勝保到避暑山莊。勝保在下達諭旨不許各地統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後,奏請到承德哭奠,並率兵經河間、雄縣一帶兼程北上。
  十一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摺所請,兩宮皇太後召見八大臣。肅順等以鹹豐遺詔和祖製無皇太後垂簾聽政故事,擬旨駁斥。兩宮皇太後與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激烈辯論。八大臣“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小皇帝嚇得尿了褲子。兩宮太後不讓,載垣、端華等負氣不視事,相持愈日,卒如所擬。八大臣想先答應兩宮太後,把難題拖一下,回到北京再說。
  十八日,宣佈鹹豐靈柩於九月二十三起靈駕,二十九日到京。
  九月
  初一日,同治上母後皇太後為慈安皇太後、聖母皇太後為慈禧皇太後徽號。
  初四日,鄭親王端華署理行在步軍統領,醇郡王奕任步軍統領。先是,兩宮太後召見顧命大臣時,提出端華兼職太多,端華說我衹做行在步軍統領;慈禧說那就命奕做步軍統領。奕做步軍統領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不久,奕又兼管善捕營事。
  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啓駕。同治與兩宮皇太後,奉大行皇帝梓宮,從承德啓程返京師。兩宮太後和同治衹陪了靈駕一天,就以皇帝年齡孝兩太後為年輕婦道人傢為藉口,從小道趕回北京。
  二十九日,同治奉兩宮太後回到北京皇宮。因為下雨,道路泥濘,靈駕行進遲緩。同治奉兩宮皇太後間道疾行,比靈駕提前4天到京。兩宮皇太後到京後,即在大內召見恭親王奕等。
  三十日,發動政變。同治與兩宮皇太後,宣佈在承德預先由醇郡王奕繕就之諭旨,宣佈載垣等罪狀:
  (1)“上年海疆不靖,京師戒嚴,總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籌劃乖張所致。載垣等不能盡心和議,徒以誘惑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以致失信於各國,澱園被擾。我皇考巡幸熱河,實聖心萬不得已之苦衷也1就是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焚掠、皇都百姓受驚、鹹豐皇帝出巡的政治責任全扣到載垣等八大臣頭上。
  (2)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罪,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任,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退出軍機。《清史稿·肅順傳》記載:此前,“肅順方護文宗梓宮在途,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往逮,遇諸密雲,夜就行館捕之。咆哮不服,械係。下宗人府獄,見載垣、端華已先在。”《清穆宗毅皇帝實錄》記載:“以醇郡王奕管善捕營事。”這可能同奕逮捕肅順事有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天命汗努爾哈赤(1)天命汗努爾哈赤(2)天命汗努爾哈赤(3)
天命汗努爾哈赤(4)天命汗努爾哈赤(5)天命汗努爾哈赤(6)崇德帝皇太極(1)
崇德帝皇太極(2)崇德帝皇太極(3)崇德帝皇太極(4)崇德帝皇太極(5)
順治帝福臨(1)順治帝福臨(2)順治帝福臨(3)順治帝福臨(4)
順治帝福臨(5)順治帝福臨(6)康熙帝玄燁(1)康熙帝玄燁(2)
康熙帝玄燁(3)康熙帝玄燁(4)康熙帝玄燁(5)康熙帝玄燁(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