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录 明報·出入山河   》 第63節:"塞外之城"呼和浩特 文/陳萬雄      饒宗頤 Rao Zongyi

  "塞外之城"呼和浩特
  跨越長城和燕山,是超越習慣見聞的歷史知識的一道關。我在幾年前終於有機會跨過這道關。
  從北京乘飛機到呼市--內地人都是這樣昵稱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的--衹需四十五分鐘,比香港飛往臺北的時間還要短。
  中國歷史的分界綫和交匯網
  整整二十年前,初登上北京的長城,北嚮眺望,峰巒蜿蜒,沒有盡頭。遙想峰巒之外,應是蒙古草原,遙遠而又陌生。不像到中國其他地方,雖是初到貴境,卻似曾相識。地理知識告訴我們,長城外尚是河北省境內呢。
  長城上,遊目騁懷,南嚮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北嚮極目所縱,是綿延不斷、峰巒起伏的燕山山脈。歷史上的塞內塞外,於此劃分,一目瞭然,用不着解說。長城看似是分隔塞內塞外不可逾越的重障;實質分隔塞內外的重障,是橫亙着的燕山山脈,至少在中國東北部是如此。長城衹是燕山山脈這道遮隔南北重障的加工。長城上朝南面北,分別眺望,心內感覺不一樣,不期然有一種內外之別,雖然同是中國大地。
  大部分人對塞外的印象,離不開茫茫的大草原,遍地的牛羊牧馬,星羅棋布的蒙古包;歷史上圍繞着漢朝和匈奴的長期爭戰,亂華的五鬍,當然不會忘記縱橫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及蒙古騎兵。此外,認識無多。甚至很多人對長城以北的歷史和地理的知識,是來自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算是研究中國歷史的我,認識其實也多不了多少。看來,對蒙古地方遙遠和陌生的感覺,不在地理上的阻隔,倒是歷史文化認識的隔閡所致。
  燕山和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塞外塞內的其中典型的分隔,也是南北的農業文化與遊牧文化兼程並進、共同搏構成中國三千年文明史的分界綫和交匯網。跨越長城和燕山,是超越習慣見聞的歷史知識的一道關。我在幾年前終於有機會跨過這道關。
  呼市失卻塞外草原的個性
  一九九四年起到現在,前後去過呼市不下十多回了。從第一次起,內蒙古就為我掀開了神秘的面紗。
  呼市雖是內蒙古的首府,其規模約等同內地的中等城市,風貌亦差不多。景物不殊,是當前中國城市面貌的一大問題,費解的何以偌大的中國容不下個性。市民的衣着樣貌,與內地無異,也無法分辨蒙古族與漢民族之間的區別。置身其中,絲毫沒有"塞外"的感覺。唯有街道、樓房、市招等名號,都是用蒙、漢兩種文字對應寫着,朦朧間喚起呼市與內地城市的區分。朋友、同事知道我到過呼市多次,總好奇地問我草原風光如何。我回答說,不要說草原,在呼市連草地我也未見過。問者愕然不解。
  朋友、同事知道我到過呼市多次,總好奇地問我草原風光如何,我回答說,不要說草原,在呼市我連草地我也未見過。問者愕然不解。
  "呼和浩特"蒙古語是"青色的城"的意思。呼和浩特市位於陰山之南、大小黑河之北的土默川平原上。幾百年之前尚是樹蔭掩城,因而有"青色之城"的命名,是元代統一了漠南的成吉思汗第十八代孫阿拉坦汗與其夫人三娘子主持下興建的。建城,是人類一種可歌可泣、讓人動容的歷史故事,背後亦常常透露了歷史的進程。呼和浩特的冒現也不例外。河套以外、陰山之南的大片地區,經幾千年南北勢力起伏,農牧文化交替進退的局面,到十五世紀,終日漸嚮農業定居和城廓化傾斜了,是南北民族和文化搏成一體的歷史過程。
  盛唐邊塞風情杳如黃鶴
  原城經明末清初拆建,再經近現代的改造,如今再無任何舊城面貌了。市內保留着不同時代的遼白塔、五塔寺、公主府、將軍府、大小召等歷史遺跡,倒其完整,為草原大地作歷史文化的見證。
  來到呼市,最讓我興奮的倒是站在酒店房間,推窗北眺,看到了陰山山脈。身在"塞外之城",挨近了陰山。這就是唐代李昂《從軍行》的"陰山瀚海千萬裏"的陰山。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但使竜城飛將在,不教鬍馬度陰山"的陰山。因為這些歷代膾炙人口的邊塞詩的傳誦,陰山就成了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成了歷史上遙遠塞外的象徵。文學反映了人生,折射出歷史,成千上萬的邊塞詩,本身就透射出北方歷史的分量。
  惆悵的是每次再來呼市,由酒店房間北望,陰山體態變得愈小愈輕盈了。幾年間,不斷拓寬伸延的大道,擠擁的汽車,拔地矗立、競相高聳的建築物,五光十色的店鋪,呼市急步走嚮現代都市化。
  在呼市內主脈交通大道新華和東風大道,不管遠近,舉頭就見到矗立於一座建築物頂上的一匹蓄勢欲馳的白馬雕像,這就是內蒙古博物館的所在,是不能錯過的地方。館內陳列分三大部分:一是遠古古生物館,二是草原歷史文化館,三是民族館。經精心設計,濃縮地展示了蒙古地貌、歷史文化以及民族風俗風情三方面全面而具個性的面貌。走進去,隔開了現代,可以沉湎於草原風情和遊牧文化的時光隧道,真切實在地感受塞外風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1)第2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2)
第3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3)第4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1)
第5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2)第6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3)
第7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4)第8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5)
第9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6)第10節:禪窟:佛教聖地Banāras 文/饒宗頤
第11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1)第12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2)
第13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3)第14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4)
第15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5)第16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1)
第17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2)第18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3)
第19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4)第20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5)
第21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6)第22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7)
第23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1)第24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