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63節:聰明總被聰明誤(2)
吳建雄 Wu Jianxiong
這便是竜王三個兒女的下場,我要藉這個故事講講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小鯉魚死在無奈,是對外物的無奈,遠水解不了近渴,她衹要鬥升之水卻不能得到,活活被氣死;二王子死在自己的預估出錯,一子錯,全盤皆敗;至於竜太子則死在自作聰明上,能夠預見一而不能預見二,提前把自己逼上了絶境。
《外物》的思想主旨其實就是一句話: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觀確定的標準。現實與理想始終有差距: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是不確定的,人的活動受客觀條件製約;二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是非難定,對錯難分;三是每個人對自己命運的判斷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
現實總讓人失望,歷史上有無數冤案,忠良之士如關竜逢被斬殺,比幹遭剖心,箕子被迫裝瘋。而諛臣惡臣同樣不能免死,暴君夏桀和殷紂也會身毀國亡。國君無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於己,可是臣子儘管竭盡忠心也未必能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賜死且飄屍江中,萇弘被流放西蜀而死,當地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後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無不希望子女孝順,可是子女竭盡孝心也未必能夠受到憐愛,所以孝己愁苦而曾參悲憂。好的想法,善意的出發點,未必有好的下場。外在事物不可能有確定的標準,如果你還繼續追逐利害得失,到頭來衹會精神崩潰。
對於這樣的世道,莊子提出要容物。心胸要大些,才能承受無奈的羞辱。眼光敏銳叫"明",耳朵靈敏叫"聰",鼻子靈敏叫"膻",口感靈敏叫"甘",心靈透徹叫"智",聰明貫達叫"德"。大凡道德總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會出現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會出現相互踐踏,各種禍害就會隨之而起。物類有知覺靠的是氣息,假如氣息不盛,那麽絶不是自然稟賦的過失。自然的真性貫穿萬物,日夜不停,可人們常常堵塞自身的孔竅。內心不能遊於自然,那麽人體官能就會出現紛擾。森林山丘之所以適宜於人,也是由於人們內心促狹不爽比較出來的。簡單來說,修身養性,擺脫馳世逐物的睏局,要學習森林。廣阔的森林裏,植物繁密而錯落有緻;我們的內心也要有空虛,因為有空虛方能容物,方能排憂解難。
莊子在談到世人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時忍不住將道傢和儒傢作了番對比。孔子的行為及其宣傳的仁義,被當成一種無恥的刻意。莊子不留情面地說:"不忍心一世的損傷卻留下使後世奔波不息的禍患,是因為你孤陋蔽塞,還是才智趕不上呢?布施恩惠以博取歡心並因此自命不凡,這是醜惡的庸人的行徑,這樣的人往往用名聲相互招引,用私利相互勾結。與其稱贊唐堯而非議夏桀,不如將兩種情況統統遺忘而堵住一切稱譽。背逆事理與物性定會受到損傷,心性被攪亂就會邪念頓起。聖哲的人順應事理穩妥行事,因而總是事成功就。執意推行仁義並以此自矜又將會怎麽樣呢?" 在莊子看來,仁義是無恥的幌子。難道懂得了仁義,世人就有理由追求他們認為好的東西而批判他們認為錯的東西嗎?莊子提議不用把對錯歸類,衹需讓世人根據本性去生存,生活簡單點,思想單純點。
在《外物》中,莊子惡搞了一下儒傢弟子,這次他們真的下不了臺了。一幫飽讀詩書的儒生門去盜墓。大儒在上面嚮下傳話:"太陽快升起來了,事情進行得怎麽樣?"小儒說:"下裙和內衣還未解開,口中還含着珠子。"大儒說:"古時候有這樣的詩句:'青青的麥苗,長在山坡上。生前不願周濟別人,死了怎麽還含着珠子!'擠壓他的兩鬢,按着他的鬍須,再用錘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開他的兩頰,不要損壞了口中的珠子!"可笑啊!口口聲聲說着仁義道德,卻見利忘義來盜墓;號稱尊重世人,結果呢,為了盜取珠子用錘子鞭屍。在莊子看來,仁義是要不得的,是無用的。在此文中,莊子對無用與有用有了具體形象的解釋。
莊子把人對世界的占有總結為"立足之地",立足所在那塊地對人是有用的,其他地對人來說沒有用。但如果衹保留你腳下的那塊地,把其他的多餘土地都挖了,一直挖到黃泉,你不能動彈,那麽腳下之地還有用嗎?當然沒用,因為你無法動彈了。也就是說,曾經我們覺得沒有用的那部分土地其實也是有用的,衹是它們的用處是間接的,不明顯而已。身外之物也是如此,不能太執著。有用與無用永遠是相對的,失去與獲得也是相對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