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褚汝航等進兵蠃磯,遇着逆風,被長毛順風縱火,燒掉了三十多艘戰船,褚汝航等不肯退走,硬要與長毛拚命。陳輝竜越加氣憤,從火中跳進躍出,指揮部下,究竟水火無情,一衆英雄,陸續畢命。這信傳達嶽州,試想這再接再厲的曾大帥,能不驚心動魄麽?虧得楊、彭二將,又差軍弁飛速進見,報稱退守陵磯,扼住要口,長毛已經退去,國藩稍稍放心,衹想褚汝航等患難至交,到此盡行戰歿,未免痛心;隨令同知俞晟代汝航,令他收拾餘燼,再圖大舉。愈失敗,愈激厲,遺大投艱,端恃此舉。
  正佈置間,軍報又到,塔軍門大破擂鼓臺,陣斬賊目曾天養。國藩一想,陸師得此大勝,正好抄至城陵磯,會合水師,進攻長毛,衹恐塔齊布勢孤,不敷調遣;方在躊躇,忽報周鳳山、羅澤南自長沙到來,國藩大喜,立即延入。周、羅二人行禮畢,便道:“駱中丞聞水師新挫,特遣某等前來聽差。”原來二人本留守長沙,奉駱撫命來助國藩,國藩遂令周鳳山赴擂鼓臺,羅澤南赴城陵磯。二人甫去,李孟群又到。孟群父卿𠔌,曾官湖北按察使,武昌再陷,卿𠔌殉難,孟群得此兇信,日夜泣血,稟請駱撫,願前敵報仇;當下入見曾帥,號淘大哭。國藩也陪了數點眼淚,隨即溫言勸慰,令他駛至城陵磯,幫助水師。
  自是水陸兩軍,齊集城陵磯。城陵磯附近有高橋,長毛紮下營寨,作為城陵磯犄角。塔軍門奉國藩檄,匹馬單刀,直趨高橋,長毛率衆來撲,塔軍門把刀一招,後面的羅、李各軍,統趕上來殺長毛。長毛鬥不過,敗奔城陵磯。湘軍乘勢追上,城陵磯的長毛,約有二萬餘名,傾巢出來,惡狠狠的來敵湘軍。塔軍門一馬當先,衝入長毛隊裏,打長毛時,滿人中之最得力者,衹一塔齊布,可謂碩果僅存。湘軍隨後殺入。適天雨如註,東南風大作,湘軍乘風猛撲,人人拚命,個個爭先,拔去竹簽數丈,躍過濠溝兩重,殺聲與風雨聲相應,震動天地,嚇得長毛步步倒退。湘軍越發奮勇,連毀敵壘十餘坐,水師亦擊沉敵船數十艘,從城陵磯殺到蠃山,從蠃山殺到金口,簡直是沒有歇手,任他長毛兇悍,總是敵不住湘軍。戰了兩三日,把東岸的旋湖港,芭蕉湖,道林磯,鴨欄磯,又西岸的觀音洲,白蠃磯,陽林磯,各處地方的敵壘,一掃而空。從此由嶽入湘的門戶,方穩固無虞了。保全湖南,虧此一戰。
  國藩接着捷報,就從嶽州出發,進駐蠃山,拜疏奏捷。有旨賞給三品頂戴。國藩上疏力辭,並附陳李孟群忠勇奮發,思報父仇,現在服尚未闋,請從權統領水師,藉專責成。朝旨擢孟群為道員,不準國藩辭賞。國藩復出駐金口,飭水陸兩軍,乘勝窮迫,聲勢撼天,所嚮無敵。適荊州將軍官文,亦遣將魁玉、楊昌泗等,率五千人來會,軍容愈盛,遂復蒲圻、嘉魚等縣,直入武漢境內。是時湖北總督,換了楊霈,亦收復蘄水、羅田,及黃州府屬各城,北路亦漸次肅清。
  國藩遂召集諸將,商取武昌。羅澤南袖出一圖,指示諸將道:“欲攻武昌,須出洪山、花園兩路,花園瀕江環城,聞悍賊悉衆死守,洪山賊勢少減,然亦屯有重兵。羅某願攻洪山。”塔齊布微笑道:“羅山先生,避難就易,未免不公。”原來羅澤南字羅山,素講理學,湘鄉人多執贄為弟子。羅山從軍,弟子亦多半相隨,軍中多稱為羅山先生。衹羅山嚮來持重,不輕出戰,塔齊布屢次挑激,此次因花園一路,要塔往攻,所以出言誚讓。國藩忙道:“羅山亦並非膽怯,衹慮部下不足,現加派兵二千,令羅山弟子李迪庵,統帶接應,羅山便好往攻花園了。”代為解圍,真好主帥。澤南應允,隨率兵去訖。
  塔齊布去攻洪山,澤南自為前鋒,令弟子李續賓為後應。續賓即迪庵名,與澤南同隸湘鄉縣籍,身長七尺,膂力過人,至此始獨率一軍,隨澤南進行。澤南將到花園,長毛已出來迎截,兩造正鏖戰不下,忽北岸火光燭天,大炮聲陸續不絶。長毛恐江面失敗,無心戀戰,慌忙退入壘中。原來花園北瀕大江,內枕青林湖,長毛南北列營,置炮纍纍,嚮北者阻清水師,嚮南者阻清陸軍。國藩既遣去澤南,復令楊載福、俞晟、彭玉麟、李孟群、周鳳山等,率水師前後進擊,縱火焚敵船,火炮火球,飛擲如雨,敵船被毀幾盡。長毛的屍首,浮滿江濱。澤南趁勢攻敵壘,壘有九,四面立柵,上列巨炮,澤南令軍士攜着手槍,俯伏而進。長毛開槍轟擊,軍士毫不畏懼,執槍滾入,近壘始起。前列奮登,後隊繼上,自辰至酉,連剋八壘,還有一壘,是長毛大營,悉衆來爭。澤南手下,已覺疲乏,幾乎不能支持,巧值李續賓到來,一支生力軍,橫厲無前,將長毛一陣擊退。長毛尚據營自固,適俞晟、楊載福等,已自江登陸,夾攻長毛大營。長毛至此,已勢窮力竭,衹得棄營逃走。極寫花園之不易攻入。澤南進薄武昌,塔齊布亦攻剋洪山,隨後踵至,城內長毛宵遁,遂復武昌。隔岸的漢陽城,由荊州軍統領楊昌泗,奉曾公命,渡江收復,相距衹一小時。還有黃州府城,亦由知府許賡藻,率團勇攻剋,僥幸生存的長毛,四散竄去。
  國藩馳至武昌,奏報武昌、武漢的情形,由鹹豐帝下諭道:
  覽奏,感慰實深。獲此大勝,殊非意料所及。朕惟兢業自持,叩天速救民劫也。欽此。
  隔了一日,又有諭旨一道,寄至武昌。其辭雲:
  此次剋復兩城,三日之內,焚舟千餘,蹋平賊壘淨盡,運籌决策,甚合機宜。尤宜立沛恩施,以彰勞功。曾國藩著賞給二品頂戴,署理湖北巡撫,並加恩賞戴花翎,塔齊布着賞穿黃馬褂。欽此。
  國藩奉詔後,疏稱母喪未除,不應就官,堅辭巡撫職任。奉旨照允,仍賞給兵部侍郎銜,另授陶恩培為湖北巡撫,飭曾國藩順流進剿。國藩遂統領水陸各軍,沿江東行,下大冶,拔興國,破蘄州,直達田傢鎮。田傢鎮係著名險隘,東面有半壁山,孤峰峻峙,俯瞰大江,一夫為守,萬夫莫開。長毛復從半壁山起,置橫江鐵鎖四道,欄以木簰,遍列槍炮,另置戰船數千艘,環為大城,好象一座巨島,岸上又有敵壘二十餘座。湘軍自蘄黃東下,陸師先至,塔、羅二將為統領,與田傢鎮長毛,開了一仗,雖擒斬了數千名,尚不能越雷池一步。
  至楊載福、彭玉麟等踵至,定議分水師為四隊:第一隊用洪爐大斧,熔鑿鐵鎖;第二隊挾炮進攻,專護頭隊;第三隊俟鐵鎖開後,駛至下遊,乘風縱火;第四隊守營各勇,依令並舉。四隊排齊,楊載福率副將孫昌凱,作為第一隊先導,熔斬鐵鎖,駛舟驟下,餘三隊陸續繼進。開炮的開炮,放火的放火,逼得長毛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那時岸上的塔、羅二軍,望見水師已經得手,亦各宣軍令,急攻敵壘,先進者賞,退後者斬。各軍士拚命嚮前,刀削槍截,尚不濟事,也順風縱起火來。於是江中縱火,岸上亦縱火,燒了一日一夜,就使銅墻鐵壁,也變成了一片焦炭。不亞當年赤壁情景。可憐紅巾長發,死於水,死於火,死於刀兵槍彈,都嚮鬼門關上報到。還有一小半長毛,不該死在此地,統紛紛逃命。這次乃是湘軍同長毛第一次惡戰,岸上的長毛營二十三座,江中的長毛船五六千艘,被祝融氏收得精光,遂拔田傢鎮。自是湘軍威名震天下。
  長毛首領陳玉成,竄至廣濟,聯合秦日綱、羅大綱等,分守各要隘,怎禁得塔、羅二軍,乘勝前來,步步逼人,節節進剿,連趨避都來不及,還有何心抵當?廣濟不能守,轉走黃梅。黃梅乃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總匯的地方,陳、秦、羅三個頭目,並力死拒,挑選悍卒數萬名,駐紮城西的大河埔,分遣萬餘名守小池口,萬餘名扼城北,數千名遊戈水陸,互為援應。塔軍纔至雙城驛,距大河埔十裏,尚未立營,玉成已率衆殺來,虧得塔軍素有紀律,奮登山岡,立住腳跟,養足銳氣,衝殺而下。正酣鬥間,楊、彭等已攻進小池口,不由玉成不走。湘軍水陸齊進,立毀大河埔敵營,城北的長毛,已望風遁去。塔齊布猛撲城頭,首受石傷,裹創再攻,長毛不能支,縋城竄去,遂復黃梅。
  國藩進駐田傢鎮,連日奏捷,又附陳吳文熔被陷狀,應前回。奉旨令崇綸自盡,並優奬國藩。國藩因湖北略平,遂督軍順流東下,直攻九江。湖北下竄的長毛,糾合安慶新到的長毛,固守九江城,急切不能攻下。那時河北的長毛,恰有肅清的消息,小子衹好將九江戰事,暫擱一擱,別敘那河北情形。筆似分水犀。
  長毛丞相林鳳祥,自深州敗走,返據靜海,分兵屯獨流及楊柳青二鎮,作為犄角。清將勝保,進攻不能下,且被長毛殺敗一陣。鹹豐四年正月,清郡王僧格林沁,亦率軍趨至,會合勝軍,先攻獨流鎮。獨流鎮的長毛,最是獷悍,固壘抗拒,清軍連衝數次,都被擊退,惱了有進無退的僧郡王,嚴申軍法,留勝保軍堵住楊柳青,自率精騎踹入敵營。長毛更番堵禦,奈見了僧王虎威,都已心驚膽慄,且戰且走。這邊僧軍更抖擻精神,上前奮殺,不一時已將敵營踏破。僧軍轉旆攻楊柳青,見勝軍已經殺入,接踵而進,立刻蕩平。二鎮已破,靜海的長毛,自然立腳不住,由鳳祥挈領南竄,入踞阜城。
  阜城縣外,有堆村、連村、林傢場三處,俱占要害,鳳祥就分兵屯駐,連寨以待。僧王一到,相度地勢,立派副都統郭什訥、達洪阿、副將史榮椿、侍衛達崇阿等,分頭縱火。東延西燃,把三村房屋,燒得一間不留,逃得慢的長毛,都做了火燒鬼,逃得快的,還算走入城中。僧王正圍攻阜城,滿擬指日剋復,忽報安徽長毛,由金陵遣至山東,偷渡黃河,攻陷金鄉縣,於是急遣將軍善祿等,分兵馳援。
  過了一日,廷寄復下,令勝保速赴山東,堵剿匪目曾立昌、許宗揚。原來曾立昌、許宗揚二人,由鳳祥派遣,暗使往會山東長毛,攻擾臨清州,冀解阜城的圍困,鳳祥確是多智,奈勢已窮蹙何?所以清廷有此諭旨。勝保到了山東,臨清州聞已失陷,山東巡撫張亮基,奉旨革職遣戍,連勝保、善祿等,亦遭褫革,戴罪自效。勝保氣的了不得,偕善祿馳攻臨清,日夜轟擊。城內的長毛,頗有能耐,一味堅守,勝保大憤,督軍士三面猛攻,單剩南面一隅,放走長毛。長毛因有隙可逃,漸漸鬆懈,被清兵一擁登城,城立拔,長毛紛紛南奔。
  勝保不及安民,即出城追趕,到了冠縣,一蓬火,燒死長毛頭目陳世保。曾立昌、許宗揚等,落荒而逃,遁至曹縣,四面築起木城,為固守計。勝保追至曹縣,與善祿密議道:“曾、許兩賊,已是窮蹙,定不能固守此城;但彼竄我追,何時方能住手?必須想一斬草除根的計策,方便收軍。”善祿躊躇一會,也無良法,衹請勝保周視地形。勝保留善祿攻城,自率輕騎數十名,往各處巡閱一天。是晚回營,即與善祿附耳數語,令善祿分兵去訖。
  到了夜半,勝保傳軍士各執火具,往焚木柵,霎時間煙焰蔽天,嚇得長毛四散奔逃,勝保恰趁這黑霧迷漫的時候,麾衆上城,曾、許二人,知不可守,即棄城出竄。勝軍恰緊緊追趕。時已黎明,曾、許兩人,逃至漫口,見前面水色微茫,料無去路,正思沿河竄逸,忽河側有一支兵殺到,視之,乃係清將軍善祿所領的馬兵。善祿於此處出現,上文附耳數語,即此可見。曾、許急忙回頭,勝保又率步兵追到,馬步夾攻,就使曾、許兩人有三頭六臂,也是抵擋不住,“嘓咚嘓咚”數聲響,曾立昌、許宗揚,都投入水中,眼見得兩道靈魂,隨河伯當差去了。差使不斷,尚是幸事,恐怕河伯要帶去問罪,奈何?其餘的長毛,不是赴水,定是身死刀下,悉數殄除,無一漏網。
  東境業已肅清,勝保整軍而回,途次聞林鳳祥,已竄入連州。看官!你道林鳳祥何故入連州呢?他聞曾、許已攻入臨清,擬乘此還軍,聯絡曾、許,遂棄了阜城,南竄連州,占踞連鎮。僧王率衆南追,勝保也移師會剿,總道林鳳祥已成甕鱉,不日可平。誰知鳳祥真來得厲害,自知無生還望,索性拚着老命,堅持到底。僧王攻一日,鳳祥守一日,僧王攻一月,鳳祥守一月,僧王方焦躁的了不得,忽有長毛自南門殺出,勢甚兇悍,僧王急麾兵攔阻,已是不及,被他突圍而去。這突圍的長毛統領,乃是李開芳。原來鳳祥尚未知山東敗耗,特遣開芳南走,接應曾、許,合軍來援。開芳到了山東,曾、許已溺斃多日,無處求救,瘋狗噬人,不管好歹,窺見高唐州守備空虛,竟一鼓陷入,殺死知州魏文翰,他尚思分踞村莊,陡聞城外鼓角喧天,清將勝保,已率軍追至城下,沒奈何登陴死守。自是勝保圍高唐,僧格林沁圍連鎮,此攻彼守,足足相持了半年。
  僧王本是個驍悍人物,到此也無可奈何,看看鼕季將盡,兩湖的捷報,連日傳來,僧王恨不得立破敵壘,晝攻夜撲,一息不停,方將連鎮踏平了一半。連鎮係東西二砦,聯絡而成,所以叫作連鎮,僧王費了無數氣力,纔將西鎮攻破。鳳祥收拾餘燼,堅守東鎮,直至鹹豐五年正月,糧盡力窮,方被僧軍猛力攻入。鳳祥尚是死戰,可奈前後左右,統是僧軍,此牽彼扯,活活的被他擒住,檻送京師。僧王再移軍攻高唐,高唐自勝保圍攻,也是半年有奇,李開芳的堅忍,不亞鳳祥,僧王仗着初到的銳氣,攻撲一番,仍然無效。他卻想了一計,令全軍一律退去。是時城內聞僧軍到來,到也驚惶,及見城外的清兵,盡行退去,不得不乘機出竄。詎料行未數裏,清兵竟漫山蔽野的掩殺過來,開芳知不能敵,回頭狂奔,直到荏平縣屬的馮官屯,入村踞守。那時開芳手下的長毛,衹有五百多人,尚與僧、勝兩軍,堅持了兩個月。僧王决河灌敵,開芳始無路可走,終被僧軍擒去,解往京師,與鳳祥並受凌遲罪。河北肅清,洪天王的兵力,從此衹限於南方,不能展足了。林、李一死,已定洪氏興亡之局。小子又有俚句一首,詠林鳳祥、李開芳道:
  北上鏖兵固善謀,孤軍轉戰死方休。
  如何所事偏非主,空把明珠作暗投。
  僧王凱旋,清廷行凱撤典體,免不得有一番熱鬧。那時鹹豐帝喜慰非常,遂釀出一場大公案來,小子且至下回敘明。
  ----------
  本回為洪氏興亡之關鍵,自曾國藩戰勝江湖,而湘軍遂橫厲無前;自僧格林沁肅清燕魯,而京畿乃完全無缺。南有曾帥,北有僧王,是實太平軍之勁敵,而清祚之所賴以保存者也。林鳳祥、李開芳二人,為太平軍之佼佼者,轉戰河北,至死方休。令洪氏子一入金陵,用以攻北,即親率全軍為後應,則河北之籌備未足,江南之牽掣無多,一鼓直上,天下事殆未可料。不此之圖,徒令林、李兩頭目,孤軍圖河,至京畿被睏,已輓救無方,林、李死而洪氏已亡其半矣。讀此回已見洪氏子之必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