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歐陽修集   》 捲六十三 居士外集捲十三      歐陽修 Ouyang Xiu

  ◎志銘八首
  【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墓志銘〈景祐二年〉】
  惟景祐元年十月之晦,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薨。明年三月,嗣子絳自京
  師舉其柩南歸,用八月某吉,葬杭州富陽縣某鄉某原,合以夫人晉陵郡君許氏,
  而從王父戶部侍郎府君之墓次。
  公世居富春。生十一歲時已如成人,嘗與客談論,侍郎竊從聽之,往往能奪
  其客議。十四歲詣州學,學《左氏春秋》,略授其說,即為諸生委麯講論,如其
  師。稍長,居蘇州。時天子平劉繼元,露布至,守臣當上賀,命吳中文士作表章,
  更數人,皆不可意。公私作於傢,客有持去者,吳士見之大驚,遂有名於南方。
  淳化三年,以進士及第,為梓州榷????院判官。會兩川盜起,攻劫州縣,公乘
  賊未至,盡伐近郊林木內城中,且曰:“除賊隱蔽以修閉守之具,有餘可給薪蒸,
  為久圍之備。”身與士卒守壍壁,凡圍百日,不能破。賊平,知州事尚書左
  丞張雍、轉運使馬襄狀言其能,就除觀察判官,賜以器幣。明年,知益州華陽縣。
  縣人苦兵劫,皆逃失業,朝廷下令,許民能倍租入官者皆得占其田,既而良田盡
  為大豪所奪,而逃人歸者不復得。公至,則手判訟牒,以謂恤亂撫人,不宜利倍
  租,而使貧人失業,盡奪之,格其詔書不用。由華陽召改著作佐郎,通判壽州、
  筠州,知興國軍,三遷至太常博士。真宗方考責能吏,一日,自內出中外賢吏有
  治狀者二十四人付中書,以名召。公由興國召見於長春殿,賜緋魚袋,即日試於
  學士院。明日,邊臣有急奏,天子詔且親徵。是時,大賊王長壽又劫曹、濮,真
  宗面語宰相,委公曹州,遂改屯田員外郎以往。至則縛兇人趙諫、趙諤,斬於京
  師,曹人以寧。自曹歸朝,是歲,火星見西南方,占曰在蜀。奉使巡檢益、利兩
  路,蜀卒無事。又議大鐵錢,平其法,至今行之。使還,舉州縣吏三十餘人,宰
  相疑其多,公願署連坐以取信,朝廷從之,所舉後皆為能吏。奉使舉人連坐,自
  公始。既而為三司度支判官,知泰州、歙州,再遷司封員外郎,坐三司舉吏奪官,
  後為度支,通判河南府。侍中始平公自洛來朝,薦之,召試,授兵部員外郎,直
  史館,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出為兩浙轉運使,賜金紫,遷禮部郎中,判司農寺。
  朝廷方議以知製誥,將試,忽得疾,逾旬不能興,遂寢。天禧五年,以戶部郎中
  兼侍御史知雜事,同判吏部流內銓。真宗葬永定陵,詔山陵使:道路所經,拆民
  廬捨及城門,以過車輿象物。公上言先帝封祀,行幸,儀物全盛,不聞所過壞民
  居。今少府治塗車明器,侈大非禮,且違遺詔務儉薄之意,請裁損之。書奏,不
  聽,以疾求去職,遷吏部郎中,直昭文館,知越州。還,遷太常少卿,判太府寺
  登聞檢院,復以疾求西京留司御史臺。逾年,就臺拜秘書監,遂求分司。明道元
  年,轉太子賓客。
  公少以文行有名於時,自言吾於天下無一嫌怨。待士君子,必盡其心,雖人
  出其下,亦未嘗敢懈怠。傢居有法度,撫養孤幼,極恩愛。常時溫和謙厚,真長
  者。及在官臨事,見義喜為,過於勇夫。故所至必有能稱,不幸中廢以疾,不得
  盡其所為。及居西京,不關人事,惟理醫藥,與方術士語,終日不休。歲時,河
  南官屬詣門請見,慘然肅潔,有威儀,不若老且病者。享年七十有四,以壽終。
  嗚呼!可謂君子者已。
  公諱濤,字濟之。高祖希圖,仕至衛州刺史。曾祖延徽,處州麗水縣主簿。
  祖懿文,杭州????官令。父崇禮,泰寧軍節度掌書記,以公贈戶部侍郎。母崔氏,
  博陵郡太君。弟四人,炎最有文行,知名於時,見國史。子三人:長曰絳;次將
  作監主簿約;次太廟齋郎綺,亦有文,皆早亡。
  謝氏自曾、高不顯,由公始昌其傢,而子絳又以文行繼之。初,公之葬其先
  君也,為兵部員外郎;今公之葬,絳亦世其宮度支判官、河南府通判,並踐世職
  判太府寺,實父子相代。書府之任,昭文、史館、集賢院、秘閣,父子同時為之,
  見於《衣冠盛事錄》。謝氏其不衰又將大也歟!銘曰:
  謝之遠世,河南緱氏。四代之祖,因仕過江。卒葬嘉興,始留南方。曾祖在
  南,佐麗水縣。卒又葬焉,世亦未顯。祖令????官,始葬富陽。凡三徙遷,遂傢於
  杭。世久當隆,其昌自公。富陽之原,三世有墓。父大於祖,子大於父。後有賢
  嗣,又有令孫。公其安居,有祀有承。
  【漳南縣君張氏墓志銘〈景祐二年〉】
  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楊公諱大雅之夫人,曰漳南縣君張氏。父諱保衡,
  官至太僕寺丞。其先荊門大族,劉守光亂幽州,曾祖敏徙其傢濟南之歷城而益盛。
  夫人生二十有二歲歸楊氏。十有五年,生二男三女。景德三年十月十四日,終於
  袁州之廨。其子洎、瀎尚幼,能記其母。及長,聞其傢與其外內宗姻之稱夫人者
  曰:夫人生於富族,而柔明孝謹。楊氏嘗世傢,公少孤貧,始為開封縣尉。夫人
  入其門,若素小傢子。事其姑,視日時早暮、氣節之寒暑、飲食起居之當進與否
  者,不少懈,如此十五年,如始歸。凡楊氏之內宗與其外姻賓客之至者,如豐傢,
  退視其堵,空如,惟恐人之知也。教其子,不略弛其色,有問之,則曰:“慈或
  失之教不嚴,不足以訓。”雖傢人,亦未嘗見其跋墜。自開封及其為秘書丞而得
  封,又見其夫為太常博士知袁州乃卒。其後楊公登朝廷,掌書命,為諫議大夫,
  居榮顯,皆莫見也。嗚呼,可哀也已!天聖某年,楊公薨。景祐二年某月日,子
  洎舉而合葬之。於其葬也,洎為某官,瀎為某官。女三人,皆適人,其幼早亡,
  二女皆有子,娶矣。銘曰:
  嗚呼!生而淑,沒也何思!夫安於此,其從斯。
  【長安縣太君盧氏墓志銘】
  夫人盧氏。其父諱之翰,單父人。好學,通五行律歷,善籌策。中進士第。
  至道中,用兵河西,以為陝西轉運使,屢為太宗言靈武事,不合意,輒貶。既而
  事驗,思之,輒復召用,由是卒為名臣,官至太常少卿、知廣州。
  夫人歸楊公,時年始十七。公前夫人張氏生三男:文友、文舉、文本,皆尚
  幼。夫人亦生三男:一早卒,次文敏、文通。四女:長適大理寺丞王中孚,次適
  昆山縣尉刁綬,次適將作監主簿朱銑,次早卒。楊公以文行著名當時,治身廉清,
  好施宗族。大中祥符四年,以右諫議大夫薨廣州。傢無資,夫人居喪於淮上,諸
  子怡怡,知其母之慈撫其己,不知傢之有無也。後二十有五年,文友為虞部員外
  郎、知建昌軍;文舉,國子博士、通判蔡州;文本、文通,早卒;文敏由大理寺
  丞應進士中第,為太子中允、知蘇州常熟縣。夫人在建昌,感疾,卒官捨,享年
  五十七。將卒,戒其子曰:“吾幸見汝輩立而死,吾無以教,為人能如汝父足矣!”
  遂歸葬壽州之西原,祔舊塋,禮也。夫人初用公封範陽縣君,後用共子封仁壽
  縣太君,又進封長安縣太君。及卒也,張夫人二子居喪,哀如所生。嗚呼,賢母
  也哉!是宜銘。粵景祐三年二月庚戌,葬之。銘曰:
  從者其姑,祔者其夫,安此室乎!
  【左班殿直胥君墓志銘〈慶歷二年〉】
  胥姓出晉大夫童,世久徙遷,失其譜。君諱某,字緻堯。有子曰沆,能略言
  其世,曰:“吾傢為燕人,十三代祖儀,為唐御史中丞,坐言武後事,貶臨州,
  後世因傢焉。胥氏義聞鄉閭,門有旌表。由吾先君而上,祖諱某,仕偽唐袁州宜
  春令。父諱某,當周世宗取淮南,李氏日益衰亂,因徙傢合肥。及吾先君,始祿
  於朝,然卒於不得志。今其葬,敢再拜以請。”
  予為考次君之行曰:君少力學為文辭,端拱、鹹平之間,再舉進士,嘗中選
  矣。時天子諒闇,不能廷試進士,疑有司選太多,削其奏籍之半,乃罷去。其鼕,
  契丹犯邊,天子幸魏,又將幸真定,君以草澤應詔,上書理檢,言兵事,且曰:
  “臣言有不可書者,非人主不得聞。”天子召見,為屏左右,聽其說矍然而悟,
  將拜某官。既出,大臣詰其事,不肯對。大臣皆不悅,曰:且可以職縻之。以為
  三班藉職,君辭不就。天子還京師,又固辭,願從進士試禮部,皆不許,以監溫
  州天富????監。君嘆曰:“吾親老,敢擇祿邪!凡世所謂材者,惟施無不利乃可謂
  能,吾將有為也。”已乃受命,凡治????三歲,增其舊二百餘萬斛。罷歸,以能被
  薦,未暇錄。初,契丹陷黎陽,滑州守張秉請君將戍兵擊河凌以斷賊,契丹去,
  張公以君為材,留君護漁池、迎陽二埽。朱博代守滑,乃曰:“河恐滑人者,趨
  西埽爾,請君兼護之。”君疏河為別流以殺其勢。明年,河棄西埽去,滑人無水
  恐,歲省工材百餘萬。秩滿,有司上君????最、護河之功,遷奉職,君意不滿,辭
  不拜。丁母夫人某氏憂,終喪,不許,以監黃州商稅,餘年課為最。召還,在道,
  用祀汾陰恩,卒遷奉職,監杭州排岸司,瀎浙江、竜山二閘,廢清河堰以通漕,
  杭人至今便之。為端州兵馬監押,就遷右班殿直。給事中樂黃目舉君材任閣門祗
  候,有司限例不行,得溫州兵馬監押,期還遷職。在溫州聞黃目死,前舉狀格不
  用,君嘆曰:“豈吾命邪!”今天子即位,遷左班殿直,以疾求監壽州酒稅。逾
  年請告,就醫京師。天聖元年十月某日,卒於建平坊,享年五十有九。初娶宋氏,
  生三男,曰沆、澄、泳,澄早卒。二女,長亦早卒,次適某氏。再娶瀋氏,後君
  卒。初,君之喪寓葬朝陽門外。慶歷二年某月某日,葬於某縣某鄉某原。銘曰:
  餘悲胥君,始以儒者自進,而仕也非其志。方其以一布衣,飛箝人主之意,
  其志壯哉,豈止於此!自古賢材明智之士,睏於失職多矣,豈天所不相邪?豈其
  力不足邪?蓋苟者多得,偷者易安,守義而窮,乃理或然。嗟乎胥君,永矣茲阡。
  【內殿崇班薛君墓志銘〈治平三年〉】
  公諱塾,字宗道,絳州正平人,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河東簡肅公之弟。於
  惟簡肅,為時顯人,天聖、明道間,實參大政,以道德剛直外正於朝,孝友敦睦
  內仁其傢。其爵命之榮上逮三世,旁祿其族子,官者三十人。公於太保諱景之廟
  為曾孫,太傅諱溫瑜之廟為孫,太師諱化光之廟為第五子。少以簡肅蔭補三班藉
  職,九遷內殿崇班,享年六十五以終。
  公為人果毅質直,喜以氣節自高。少好學,嘗為文詞。仕雖不章,官能其職。
  初監麯沃縣酒稅,民素苦伐薪給官炊,公始更用石炭,民得不苦,至今賴之。又
  監竜門縣清澗木稅,絳州????酒稅、河中府浮橋,凡所施設皆有法,後人雖欲輒更,
  莫能也。蜀民易搖,喜倡事以相驚謼,遂緣為亂。公為兵馬監押,旁郡呼曰
  “盜將大至”,公能以重鎮之,州卒無事,民恃以安。歲滿,州乞留,不剋。知
  河池縣,賦役刑罰示民以信,使民知政,而吏無所措其姦。始建孔子廟,春秋飭
  其牲器,以與邑人行事,民初識學校之禮。當時名臣,若今樞密副使杜公,多薦
  其材,以兄嫌避不升用。奉使走馬承受滄州路公事,數對便殿,言利害,皆可施
  行。歷監通利軍,陝、蜀二州兵。康定二年六月十五日壬辰,以疾卒於蜀州之廨。
  其長子曰大理寺丞、通判陵州仲孺,扶其柩歸於絳州,道出河池,河池之民泣遮
  於路曰:“此吾民之所思也。”公卒之六日,夫人吳氏卒於代州。其次子曰大理
  寺丞、通判代州宗孺,以其喪歸,遂合葬於正平縣清源鄉周村原,用慶歷元年十
  二月二十一日丙申之吉。二子皆以材賢,剋承其傢。女一人,適將作監主簿鄭宗
  賢。銘曰:
  薛絳大族,興自簡肅。簡肅之哲,其剛烈烈。公躬直清官,以材稱。惟賢是
  似,不愧其兄。薛有世次,簡肅之碑。公墓南原,銘以識之。
  【母鄭夫人石槨銘〈皇祐五年〉】
  維皇祐五年癸巳六月庚午,匠作石槨。粵七月己亥,既成。銘曰:
  於乎!有宋歐陽修母鄭夫人槨,既密既堅,惟億萬年,其固其安。
  【胥氏夫人墓志銘〈皇祐五年〉】
  廬陵歐陽先生語其學者徐無黨曰:修年二十餘,以其所為文見胥公於漢陽,
  公一見而奇之,曰:“子當有名於世。”因留置門下,與之偕至京師,為之稱譽
  於諸公之間。明年,當天聖八年,修以廣文館生舉,中甲科。又明年,胥公遂妻
  以女。
  公諱偃,世為潭州人,官至工部郎中、翰林學士。公以文章取高第,以清節
  為時名臣。為人瀋厚周密。其居傢,雖燕必嚴,不少懈,每端坐堂上,四顧終日,
  如無人,雖其嬰兒女子,無一敢妄舉足發聲。其飲食衣服,少長貴賤,皆有常數。
  胥氏女既賢,又習安其所見。故去其父母而歸其夫,不知其傢之貧;去其姆
  傅而事其姑,不知為婦之勞。後二年三月,胥氏女生子。未逾月,以疾卒,享年
  十有七。後五年,其所生子亦卒。後二十年,從其姑葬於吉州吉水縣沙溪之山。
  修既感胥公之知己,又哀其妻之不幸短命,顧二十年間存亡憂患無不可悲者,
  欲書其事以銘,而哀不能文。因命無黨序其意,又代為哀辭一篇,以吊胥氏,因
  並刻而藏於墓。當胥氏之卒也,先生時為西京留守推官,實明道二年也。其哀辭
  曰:
  清冷兮將絶之語言猶可記,仿佛兮平生之音容不可求。謂不見為纔幾時兮,
  忽二紀其行周。豈無子兮久先於下土,昔事姑兮今從於此丘。同時之人兮藐獨予
  留,顧生餘幾兮一身而百憂。惟其不忘兮下志諸幽,鬆風草露兮閟此千秋。
  【楊氏夫人墓志銘〈皇祐五年〉。】
  廬陵歐陽先生之繼室曰楊氏者,故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楊公之女也。楊
  氏遠有世德,自漢至唐,常出顯人,故其係譜所傳次序,自震至今不絶。
  公諱大雅,以文學篤行居清顯,號為古君子。先生嘗謂其學者焦千之曰:楊
  公已歿,修始娶其女,雖不及識公,然嘗獲銘公之德,究見其終始,其行於己、
  立於朝、發於文章者,皆得考次。及楊氏之歸,又得見公之退施於其傢者,皆可
  法也。
  楊氏事其姑以孝而勤,友其夫以義而順,接其內外宗族以禮而和。方其歸也,
  修為鎮南軍掌書記、館閣校勘,傢至貧。見其夫讀書著文章,則曰“此吾先君之
  所以樂而終身也。”見其夫食糲而衣弊,則曰“此吾先君雖顯而不遇是也”。間
  因其夫之俸廩,食其月而有餘,則必市酒具餚果於堂上,曰“吾姑老矣,惟此不
  可不勉”。歸之十月,以疾卒,享年十有八,實景祐一年九月也。後十有九年,
  從其姑葬於吉州吉水縣沙溪之山。乃命千之序而銘其壙曰:
  其居忽兮而逝也遽,其歿久矣而悲如新。一言以志兮,千萬歲之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居士集捲一捲二 居士集捲二捲三 居士集捲三
捲四 居士集捲四捲五 居士集捲五捲六 居士集捲六
捲七 居士集捲七捲八 居士集捲八捲九 居士集捲九
捲十 居士集捲十捲十一 居士集捲十一捲十二 居士集捲十二
捲十三 居士集捲十三捲十四 居士集捲十四捲十五 居士集捲十五
捲十六 居士集捲十六捲十七 居士集捲十七捲十八 居士集捲十八
捲十九 居士集捲十九捲二十 居士集捲二十捲二十一 居士集捲二十一
捲二十二 居士集捲二十二捲二十三 居士集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居士集捲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