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骂最多的人和最多人骂的人--李敖 Most people curse curse most people - Li Ao 》
二、智者的微笑(2)
陈才生 Chen Caisheng
在苦难的逆境中,李敖以非凡的勇气和意志顽强生活下去,他甚至不以坐牢为苦,在苦难中自得其乐,情怀依然是幽默、豁达而自持。 他真正做到了以达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对待面前的逆境。在一个中秋节来临之际,他在笔记中写道: 又是一年的中秋了,对受难的人来说,不是“一年容易又中秋”,而是“一年不易又中秋”,虽然不易,但是还是活过来了。可见,受难的人有受难的人的活法,这种活法,非身历其境的,不能体会它的艰苦;但这种艰苦,对伟大的人说来,也不过是“苦其心志”的一种磨炼与过渡,一念之转,一切艰苦,也就统统可以心平气和,可以若无其事,可以不以为意,可以视为当然,也就不足道了——因为他有更高远的目标在使他贯注、全神的贯注,这种贯注,使人生中的艰苦,变得渺小而算不了什么。所以,伟大的人对黑狱、对陋巷、对人际的不幸,内心被干扰的,远比一般人少,甚至可用达者的心情,去苦中作乐,用勇者的心事,去观察、去记录、去“不虚此行”……所以,人生的艰苦对他说来,绝对得可偿失,绝对值回票价。① 他想起胡适青年时代写下的《沁园春》中的句子:“春去秋来,干卿何事,何必与之为笑啼?吾狂甚,耻与天和地,作个奴厮。”胡适的这种不滥用情、超然高迈的境界,成为他战胜孤寂和痛苦的精神力量。 在狱中的冬季,严寒来临,为了御寒,李敖就在阴暗的灯光里,咿呀的地板上,不断来回走着,边走边背书,经常连续两三个小时。结果是因走动而血脉通畅,抵御了寒冷,同时又锻炼了记忆和思维。李敖后来说:“我之能背书,能走路,都拜坐牢之赐,坐牢对强者说来,真不是坏事。” 在八号房漫长而平静的孤独中,李敖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忧患。他细致地思考上下古今的每一个主题,甚至每一条谚语都要花时间去重新审视,有时甚至是长考,以求得他自己的一个结论。 日后李敖写文章文思泉涌、妙语如珠,正是因为他早就有了思考的结论,胸有成竹,方有万卷雄文。他在后来谈起这段难忘的牢狱生活时不无感慨地说:“训练一个男子汉有两个最好的地方,一个是在军队(战场上),另一个就是监狱。如果在这两个地方你能够应付得好的话,你会更坚强,更壮大,应付得不好的话,就会受尽折磨,痛苦万分。” 李敖正是抱着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面对监狱生活的挑战的。他在文章中写道: 监狱可以说是人间最苦的地方,在这种“苦其心志”的状态下,会使你觉得人生需要面临很多的独立作战。在孤独无助的状况下,大多数的人都会产生自怜的情结,但是我就没有产生这种情结。 ……我能放开心境,非常干脆的和外界隔绝,不必靠外力的支援,避免自己成为外界的函数。 我在牢房里始终维持着规律而平静的生活;而坐牢更坚定了我对一些事物原先的见解。 志士仁人不以坐牢为苦,只把坐牢看成一点不方便而已。对监狱恐惧的人,显然对人生的荣枯浮沉与遭际,不敢实验与面对,这样的人生,是错误的、逃避的、缺少磨炼的。有实验与面对精神的人,他不以小的不方便为苦,他有内发的至大至刚的充沛力量,去生活、去歌唱。小鸟在林间,它歌唱;在笼中,它也歌唱。快乐的小鸟在哪里都是快乐的小鸟。① 李敖正是以这样一种智者的超迈豪情面对眼前的苦难,以救世者的心情面对国民党特务们的凌辱刑求,以进实验室的心理走进黑暗的囚室,以达者的超然去面对好朋友的陷害出卖、情人的黯然离去,以坚定的意志和理想主义者的信念度过了那常人难熬的牢狱岁月。也正因为他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救世思想,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去观照愚妄的众生,所以,在五年八个月不见阳光的囚犯生涯中,他对世界有了全新的思考,并写下了《论“快乐律”》、《论传奇人物》、《对自然要自然》、《与阳光有约》、《用冰冷表现洁白》、《朋友的没落》等十多篇杂文。这些作品篇幅短小,感受细腻,意境悠远,是他对人生、对命运、对历史长期思考的结晶,显现出强烈的思辩色彩,是他宇宙观念的浓缩,亦是他精湛的艺术功力的展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一、他向往“伟大惊人”(1) | 一、他向往“伟大惊人”(2) | 二、行为“古典” | 三、神交梁启超 | 四、师从严侨(1) | 四、师从严侨(2) | 五、暗恋罗君若 | 六、失恋:“性的信仰的转变”(1) | 六、失恋:“性的信仰的转变”(2) | 六、失恋:“性的信仰的转变”(3) | 七、姚本师,“不拒曲木” | 八、胡适:(1) | 八、胡适:(2) | 九、“偏要惊人过一生!”(1) | 九、“偏要惊人过一生!”(2) | 十、《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1) | 十、《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2) | 十、《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3) | 一、他向往“伟大惊人”(1) | 一、他向往“伟大惊人”(2) | 二、行为“古典” | 三、神交梁启超 | 四、师从严侨(1) | 四、师从严侨(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